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其他文件 > 嘉政发
索引号: 11330400002546066D/2004-4076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文号: 嘉政发〔2004〕29号 发布机关: 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04-03-24 有效性: 有效

关于下达2004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4-03-24 00:00 信息来源:市政府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2004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市发展计划部门另行下达。

  2004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坚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优化生产力布局。要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增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其中外贸出口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要素的供给能力

  努力解决用地指标。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提前完成70万亩土地整理、6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搞好用地指标有偿调剂,继续用足用好列入省重点工程、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和符合省定龙头企业标准项目的政策,争取省里“双追加”指标。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争取适当调低我市农保率,积极向上争取跨区域“易地代保”。按照《浙江省建设用地项目控制指标实施意见》的要求,对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和容积率“双控”的制度,努力提高投资密度和土地利用率。加快海宁、海盐、平湖沿海地区滩涂围垦步伐,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加速推进已获批准的26个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有21个项目25万千瓦装机容量能投入使用,鼓励企业自备发电。积极支持嘉兴电厂、秦山核电项目建设,同时推进其它电源点的建设。积极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合理调度,节约用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和特殊行业、重点项目建设用电。切实加快电网建设。确保500千伏王店变第2台主变增容工程今年5月投产,力争500千伏嘉善变开工建设,平湖原共建乡变等3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和象贤、海昌等8个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如期投产。

  加强资源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煤炭、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加强与相关大公司的合作,规划建设煤炭专用码头,提高煤炭、石油储备和集散能力。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实施人才强市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实行更为有效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市工作和创业,全年引进人才5000名。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

  二、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各类园区整合提升步伐。实施《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规划》,全面整合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争取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开始实质性启动。全力推进临港型工业发展。按照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加快嘉兴港二、三期码头建设和独山港区、海盐港区围堤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在建的重大项目。争取新加坡美福、庆安化工、浙江玻璃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优化码头泊位布局,合理使用岸线资源。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和集装箱码头建设,使临港工业向腹地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把嘉兴科技城建设成为吸引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创建国家级信息产业园,探索建立长三角电子元器件物流配送中心,抓好“数字嘉兴”建设,提高我市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工业投入“千亿”工程,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对工业投入的支撑作用,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336亿元。坚持不懈地实施大企业发展工程,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百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协作化水平。

  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10家与本地农业生产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调节机制,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农业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到外资4000万美元。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做好禽流感疫情的应对工作,完善动物重大疫病防疫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建成市农产品交易中心,重点扶持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17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推进政府层面与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力争有更多的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实施好百万农民的培训工程。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以万里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河道疏浚整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全面推进市区中心商贸区建设,加快少年路等10条特色商业街改造,完善优化六大商业区块功能。加快秀城、秀洲商贸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中港城、万豪家居购物广场和江南摩尔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汽车商贸园二期、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三期等项目;努力把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整合构建成国际化的羊毛衫集散中心;积极推进粮食、钢材、小家电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嘉兴港区物流基地、铁水中转港集装箱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精品”战略,发挥南湖风景名胜区、乌镇景区、西塘景区、南北湖风景区、海宁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景区资源优势,加大促销力度,加快湘家荡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启动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高档次宾馆。推进会展业发展,市区建成会展中心一期。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快传媒资源整合,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业的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路子,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争取承办省内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发展健身娱乐、休闲娱乐等产业。推进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

  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把利用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各开发区要继续抓好以“七通一平”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的用地需求。进一步加大引进台资、日资和韩资的工作力度,加大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加强对跨国公司、国内外500强企业的招商,对有可能来上海附近地区投资的项目,主动出击,采取特殊的招商方法。力争年内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10个。确保嘉兴出口加工区按时封关运作。加大对内资招商的力度,全年引进内资52亿元。

  全力促进外贸进出口增长。研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措施。组织、鼓励企业参加各类会展活动,争取获得更多的外贸订单。继续办好网上交易市场,推进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置窗口,带动出口贸易增长。推进新一轮“大通关”工程建设,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指导企业做好反倾销工作,加强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市产业损害的研究。同时,要重视抓好进口工作,以进口带动出口。

  加大接轨上海和国内合作的力度。抓住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作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龙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企业转移的机遇,深化接轨上海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科技人才及信息等要素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在与上海毗邻的地区,探索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上海形成共同开发的新机制。鼓励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贸易窗口。积极争取上海重点医院、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和研发机构在嘉兴办医办学和增设分支机构。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做好“山海协作”工作,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拓展我市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

  抓好项目建设。以百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为重点,加强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今年要建成秦山核电二期、红旗塘工程、东宗线航道、南湖大道、中环路西北段改造、三环路与07省道互通立交、湖盐线海盐段、嘉善大道、乍浦港三期围堤工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军分区营房迁建等1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杭浦高速公路嘉兴段、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嘉兴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海盐大道、公共卫生中心、嘉兴第一医院迁建、体育中心、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学院扩建、湘家荡度假区、穆湖生态公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郊河新水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继续深化重大体育设施布局、引水工程、沪杭高速铁路、乍嘉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杭芦线航道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使项目早日立项建设。

抓好项目管理。分解落实基础设施“千亿”工程年度计划。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按照《嘉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嘉兴市重点建设项目考核奖励暂行办法》,抓好重点工程的规范性管理,推行项目代建制。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考核,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察和监督。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进一步扩大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开放,引导和鼓励多元投资。争取上级金融部门对我市更大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和争取国有大公司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五、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着力建设大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以秀城新区、秀洲新城、嘉兴经济开发区和南湖新区为依托,以周边十个功能区(镇)为补充的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研究降低商务成本的有效措施,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到市区落户,加速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电力、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支撑体系。着力构建大城市空间布局,通过桐乡等6条大道的建设,使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有二条以上的快速通道,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各县(市)为副中心、一主五副的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力争今年城市化水平再提升2个百分点。

  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实施《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分解细化城乡一体化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市区要在公交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就学、就业、户籍制度等城乡一体化。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

  六、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把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力争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年实现再就业培训1.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6万人,增长6.8%。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力争提高到90%。全面推进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供养率达到85%。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步伐,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抓紧嘉兴学院的扩建规划,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和成人高校招生分别达到8000人和4000人,高校在校生规模争取达到2.5万人。建成高中园区,当年初升高比例达到92%。研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意见,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市特色产业的互动发展。整合救助管理站、老年公寓、福利院,建立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精心组织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嘉兴分会场活动和江南文化节,承办好浙江省第二届科普节。加快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市区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套经济适用房。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努力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结合市第一医院迁建,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基本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紧急援助中心。开工建设新安国际医院。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嘉兴”建设,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的达标,加快污水入网进度,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大力实施“万顷绿化造林”工程,绿化造林面积达到11.5万亩。

  附件:1.2004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2.2004年市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嘉政发[ 2004] 29号.doc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