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县市区 > 桐乡市

守住蚕桑文化,留下最美乡愁

——记双庙渚蚕花水会、高杆船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20-11-13 13:30 信息来源:《今日桐乡》 浏览次数:

屠松根正在表演高杆船技。

在清河村举办的蚕花水会。

张建明。

“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首诗中描述的场景,是对在桐乡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织丝”历史的真实写照。2009年,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一个子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桐乡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区和保护地。发达的蚕桑业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蚕桑文化,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在桐乡大地依旧保留至今,寄托着人们美丽的乡愁。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双庙渚蚕花水会、蚕歌等一大批由蚕而起、因蚕而庆的传统习俗,便是对蚕桑文化的生动演绎。

蚕乡人的“狂欢节”

双庙渚蚕花水会

“农船装设旗帜,鸣金击鼓,齐集龙蚕庙前,谓之龙蚕会,亦击鼓祈蚕之意”。旧时,洲泉一带的蚕农为祈祷桑蚕丰收,每年清明时节,便自发组织民间胜会,祭祀蚕花娘娘。蚕花胜会一般在水面较为宽阔的漾口举办,所以也称为“蚕花水会”。

双庙渚位于洲泉镇清河村,因清河两岸有顺和、许福两庙而著称。蚕花水会期间,彩船云集,旌旗蔽日,两岸观众如潮。大刀船、缫丝船、马灯船、摇快船、打拳船、拜香船等轮番上阵,大家尽情“狂欢”,渴求“蚕好才(全)好”。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庙会活动中断,直到1998年才得以恢复。双庙渚蚕花水会从中断到恢复,离不开张建明的努力。出生于1949年的张建明,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起双庙渚蚕花水会的热闹场景,虽没有亲眼所见,但充满期待。

1988年,张建明到清河村任职。多年工作,无论是在村里的走访中,还是和村民的交谈中,张建明都强烈感受到大家对于恢复双庙渚蚕花水会的期盼。从那时起,重新恢复双庙渚蚕花水会、再现往日热闹的场景便在他的心里萌芽,他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但双庙渚蚕花水会的恢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镇里及相关部门考虑到参加活动人员较多而容易带来的安全问题,一开始并不支持张建明的想法。“后来,我们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说服了镇里和相关部门,并多方面加强安全保障。”张建明回忆,1998年重新恢复后的双庙渚蚕花水会,一连举行了3天,盛况空前,还吸引了海宁、余杭、德清等地的群众前来观赏。

如今双庙渚蚕花水会已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了洲泉文化活动的一张“金名片”。2009年,张建明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已退休多年,但他对双庙渚蚕花水会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只要举办“水会”活动,他都会去现场感受一番。

曾经,去清河村赶一场热闹的双庙渚蚕花水会,寄托了周边地区蚕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的美好心愿。而如今,延续了一年又一年的双庙渚蚕花水会,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守住乡愁的期待。

高杆上的“孤独舞者”

高杆船技

在双庙渚蚕花水会上,高杆船技是当之无愧的“压轴大戏”。“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是高杆船技基本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全身着白色服装,在翠绿的毛竹杆间表演,远望犹如蚕宝宝上簇,卷曲昂首、吐丝作茧、生动俊秀,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

2018年,当屠荣祥得知自己获得了“高杆船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他正在外地一处绿化工地上种植树苗。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埋头干活。但屠荣祥心中有难以言述的喜悦——祖辈代代相传的乡土技艺,成为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更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但在欣喜之余,屠荣祥也生出些许遗憾。已经70岁的他告别高杆船已有8年,早已无法适应高杆船技表演。“岁月不饶人啊!如果我再年轻点,一定会留在东栅,把高杆船技一直表演下去。”屠荣祥说道。在乌镇东栅景区为游客表演高杆船技,是他最为留恋的时光。

2001年元旦,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屠荣祥成为景区的签约表演者,每天为游客展示江南蚕乡独有的这项民间技艺。此前,高杆船技仅在桐乡、德清等地的部分村镇流行,通过乌镇,这一水乡民俗被五湖四海的来客知晓。

一般来说,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带梢的毛竹,以石臼为杆基,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使高杆稳稳竖立于船头。演出时,表演者需徒手攀爬到十余米高的毛竹上,在被压弯的毛竹竹梢做出一系列精彩又惊险的动作。每完成一个惊险的招式,表演者总能博得无数掌声和欢呼。

2009年5月,屠荣祥入选首批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9月,他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个水乡古镇,屠荣祥一演就是12年。只要天气允许,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场。究竟有多少人看过他的高杆船技,屠荣祥也无法估算。

屠荣祥并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间,他为高杆船技这一江南民间文化遗产的推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12年,屠荣祥62岁,筋骨已不比往昔。情非得已,他选择“收山”。他的徒弟罗华文,接班屠荣祥继续在乌镇东栅表演。

而在屠家,高杆船技同样后继有人。屠荣祥兄弟三人,年龄最小的屠松根对高杆船技更为痴迷。从小,屠松根就在哥哥屠荣祥及其他年轻人的带领下,把攀毛竹当作好玩的游戏。经常在毛竹上攀上攀下,屠松根无意之间练出了“撬高杆”的童子功。

近年来,他更是把高杆船技带上了北京卫视的《传承者》,带进了央视播出的《春风春雨话清明》。随着年纪的增长,现在,屠松根亲自表演高杆船技的次数并不多,但双庙渚蚕花水会的邀约,他都欣然接受,“能为广大村民和游客表演高杆船技,我非常开心。”

2015年夏末,屠松根接到北京卫视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前去参加《传承者》节目录制。电视舞台上,屠松根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所有评委、嘉宾的掌声与喝彩。自从他在《传承者》节目亮相后,央视栏目组曾多次到桐乡,拍摄关于屠松根以及蚕花水会、高杆船技的纪录片、专题片。

屠松根和妻子在湖州南浔区练市镇经营着一家面馆,节目播出后,屠松根成了练市镇的“名人”。许多人辗转找到他的小面馆,面馆生意更火了,直到现在,仍不时有慕名而来的食客。但屠松根照旧做着“无名”面店的小老板,在他看来,推广和宣传高杆船技是自己的义务,然而,依靠高杆船技并不能维持生活,面馆的生意同样重要。

2016年初,屠松根入选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保持良好的体能,能够长久地表演下去,无论多累,他每天都要在家里的钢管上训练一个小时。相比表演,屠松根更注重的是怎样做好高杆船技的传承。

但高杆船技表演者并非专业杂技演员,超高的难度和危险性,决定了能够上杆完成表演的人凤毛麟角。这两年,屠松根先后收了陆敏杰和史佳杰为徒,如今,这两个徒弟边学边练,正努力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记者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靠的是一种人为的代际传承,一旦出现人才断层,这一文化形态就会濒临失传。因此,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近年来举办的双庙渚蚕花水会上,主办方经常会邀请张建明来主持,这中间透露出的是人们对张建明传承蚕花水会古老民俗的感谢和尊重。过去,人们觉得高杆船技太危险,没人愿意让孩子学,但随着高杆船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后,情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可以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要将其融入群众生活,使其世代相传。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清明轧蚕花”民俗活动、双庙渚蚕花水会持续举办,高杆船技见诸于庆典集会、景区表演,这样的传承在桐乡始终没有断。

今年,“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未来,相信这项传统技艺以及与之有关的民俗,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