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民生

垃圾分类成嘉兴市民文明新风尚

发布日期:2020-09-05 08:38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有了小绿桶之后,垃圾分类变得很便捷,我们全家很快就习惯了将垃圾进行分类。”家住秀洲区嘉业阳光城小区的彭女士说,培养一种新习惯,和自身行为惯性作斗争,难免会有不适应感,但社区在细节上多花一些小心思,就可以大大减少磨合成本。

  易腐垃圾是老百姓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们几乎每天要与它打交道。如何将易腐垃圾正确分类和处理,成为垃圾分类中的一个难题。为此,秀洲区积极探索了垃圾分类新模式——“小绿桶厨余垃圾”运作模式。首先由街道向居民免费发放两个带有智能芯片的小绿桶,居民只需要在家中将厨余垃圾放入小绿桶,再将小绿桶放置到小区固定的易腐垃圾收集站即可。工作人员会在规定时间对“小绿桶”进行收集、记录、清洗、消毒、归位,实现巡查到户100%全覆盖。根据巡查结果,劝导员对垃圾不分类或者分类质量不高的住户实行上门督导,定时公示,实现动态管理,有效破解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投的难题。

  垃圾分类说起来是件小事,却关乎千家万户,也关乎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垃圾分类能否顺利推进、迅速普及,就看群众的认同程度、操作的便利程度。比如垃圾桶盖的打开方式、投放区域是否干净卫生等,每个琐碎而细致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

  在经开区嘉北街道昌盛社区,“垃圾分类小课堂”深受居民欢迎。2018年,该社区就专门腾出场地,开设了“垃圾分类小课堂”,专门设置分类专用书架组合,提供分类宣传读本300余册;社区小型的劝导员培训、小课堂、小游戏都在这里开展,开设至今参与培训人数近千人,不断优化的分类设置和居民对社区越来越高的期待形成了一股合力。今年,该社区动员热心居民张惠芳成立了“惠芳酵素小屋”,这个新成立的工作室成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广的新平台。趁着暑期,张惠芳还专门开设了针对小朋友的暑期课程,居民们通过学制环保酵素,更多了解了垃圾分类和环保的意义。创新推出的萌娃版垃圾分类小贴士也成了居民争相转发学习的“爆款”。

  今年5月,昌盛农贸市场源头减量点也开始运行,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新的模式。目前,减量操作区内的易腐垃圾处理设备日处理量为3吨,可就地处置嘉北街道范围内昌盛、常秀、友谊、阳光4个农贸市场每日产生的易腐垃圾。处理后的易腐垃圾源头减量率在85%左右,剩余物料经过处理、灭菌等程序可以变成有机肥料,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处理,主要用于辖区范围内的绿化土壤种植所需,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今年9月1日,《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9月2日上午,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出了全市新规实施以来的首张垃圾分类罚单。当天,执法人员在对南湖区七星街道嘉城绿都农贸市场附近的一家超市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其行为违反了《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日常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此,执法人员对其进行了现场处罚。

  据了解,接下来我市将加强执法检查力度,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引导更多市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做好,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嘉兴市民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