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市委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002545653/2021-42290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团市委 发文日期: 2021-12-28

嘉兴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28 10:15 信息来源:团市委 浏览次数:


 

嘉兴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

(2021-2025


目  录

 

序  言………………………………………………………………1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3

(三)总体目标 …………………………………………………4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5

(一)青年思想道德 ……………………………………………5

(二)青年教育 …………………………………………………8

(三)青年健康…………………………………………………10

(四)青年婚恋…………………………………………………13

(五)青年就业创业……………………………………………15

(六)青年文化…………………………………………………19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22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27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29

(十)青年社会保障……………………………………………31

三、“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重点工程…………………………33

(一)“红色基因”传承工程…………………………………33

“青创之城”启航工程…………………………………34

)“首位战略”助力工程…………………………………35

(四)“乐居嘉兴”扶持工程…………………………………36

(五)“青恋之城”幸福工程…………………………………37

(六)“青禾文化”精品工程…………………………………38

(七)“红动禾城”深化工程…………………………………39

(八)“健心强体”赋能工程…………………………………39

四、实施保障………………………………………………………45

(一)加强组织领导……………………………………………40

(二)健全推进机制……………………………………………40

三)保障经费投入……………………………………………41

(四)强化监测评估……………………………………………41

(五)营造良好环境……………………………………………42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引领青年追求梦想、努力奋斗,鼓励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嘉兴抢抓三大历史机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的火热实践,推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成才,是嘉兴市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及《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全市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和推进青年工作与青年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多次发表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性地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思考和指导部署,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对于做好新时代青年发展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教育引领广大嘉兴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努力找准推进嘉兴高质量发展与青年一代建功立业的结合点、着力点,当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业创新创造积极营造良好条件,推动全市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嘉兴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的关键期。坚持不懈地建设:青创之城,努力让蓝色的创新激流和开放大潮在嘉禾大地滚滚奔涌,同步建设“红动禾城”“青恋之城”“青年友好型城市”,持续打造“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的青年发展生态系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但是,全市青年发展事业的水平,与嘉兴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广大青年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满足青年发展需求有差距、营造青年发展环境有难度、构建青年发展体系有短板、服务青年发展政策较分散等。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全市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为此,必须抢占嘉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彰显革命圣地和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激励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引领青年用好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奋力成长为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青春板块的先锋力量,以优异的青春业绩庆祝建党百年,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南湖畔、红船旁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团十八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青年斗志、指引青春航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青年信念、凝聚青春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青年智慧、砥砺青春品格,一体化建设“青创之城”“红动禾城”“青恋之城”“青年友好型城市”,高质量实现“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嘉兴作为革命圣地、红船起航地的政治优势,用好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等红色阵地,教育引导青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顺应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服务青年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促进青年在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嘉兴篇章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

3.坚持青创引领。建立健全青创服务体系,积极搭建青创服务平台,促进青创引领青年发展,加速形成青年英才集聚“强磁场”,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年群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4.坚持共同发展。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依托“青创之城”“红动禾城”“青恋之城”“青年友好型城市”的一体化建设,让广大青年更好地融入嘉兴高质量发展中,推动青年与城市之间的同步发展和良性互动。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聚焦“青创之城”“红动禾城”“青恋之城”“青年友好型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深度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工作格局初步建成。链接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青年发展生态系统更加美好,多层次、可循环、体系化的青年发展模式得以形成并且发挥引领作用。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更加有为,“想来”“会来”“愿留”“能留”的引才氛围更加浓厚,“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的青年发展生态系统基本形成,使嘉兴拥有良好的“青合力”,成为吸引青年筑梦的理想之城、适合青年追梦的活力之城、助力青年圆梦的幸福之城和坚定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示范地。

嘉兴市青年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1

2025年

指标性质

青年健康成长

1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

14.5

15以上

预期性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2.27

67

预期性

3

青年体质达标率

%

92

93以上

预期性

4

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

%

90

预期性

5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

人(每年)

1000

预期性

青年就业创业

6

市内高校毕业生留嘉比例

%

32

40

预期性

青年社会参与

7

青年年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时间

小时

1

3

预期性

8

青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

万人

59.8

70

预期性

青年发展环境

9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数

1227

2000

预期性

10

结对帮扶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引领青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强大精神支柱,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帮助青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青年党史和国情政策教育。突出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嘉兴丰富红色资源的影响力、表现力、传播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融入建设“重要窗口”的伟大实践中去。面向大中学生骨干、团干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青年等重点领域青年群体,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总工会)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铸魂工程,充分发挥红船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以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切实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参加单位:嘉兴军分区、市委统战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用好嘉兴火车站、狮子汇渡口、南湖湖心岛、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在入队、入团、入学、入职第一课等人生节点全景化、规范化组织开展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主题活动。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设立中学团校,深化团队衔接和推优入党工作,规范升旗仪式、入团入队仪式、成人仪式。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培育高校思想建设类学生社团。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面向外来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局;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4.建立健全网上思想引领机制。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强化正面宣传,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加强青年自媒体账号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引导青年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开设使用自媒体账号,打造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自媒体账号。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扎实推进“阳光跟帖”行动,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青年教育投入适度增加,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以上,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全面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中小学每周1课时团队活动课、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竞赛活动,助推青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以“专业点+企业群”合作为基础,扩大“点群协同、岗位成才”的嘉兴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市科协)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全方位接轨沪杭教育,深度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大格局。加快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和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镇村教育品质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学校建设、资源配置、教学质量高水平均衡,推动青少年教育由县域均衡迈向市域均衡。完善入学政策,依法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本市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办好特殊教育,打造区域特殊教育发展高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广泛深入开展青年科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学习调研和考察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本领、坚定信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科协)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探索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运行机制,拓宽青年终身学习通道。整合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建设综合性社区学习中心,积极开展面向青年群体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促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青年普遍学习,推动各县(市区)创建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参加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全面贯彻《健康嘉兴2030行动纲要》,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嘉兴建设。到2025年,青年体质达标率超过93%,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健康嘉兴2030”行动纲要》为引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扎实开展以“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育青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青少年中推广近视普查,建立视觉健康电子档案和近视防控系统,切实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深化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以上。鼓励和支持基层社区、体育机构、社会组织开办青年体育俱乐部,丰富青年体育活动内容。(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参加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团市委)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建设完善“嘉心在线”心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队伍、发挥作用,有效提升心理服务成效。大力开展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青年心理健康素养。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争所有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到2025年,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重点关注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等机构作用,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壮大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以贯彻落实《嘉兴市职业病防治规划》为契机,加强职业健康培训和检查,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外来务工青年、企业青年员工、劳务派遣人员等群体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在青年中积极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和“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落实《嘉兴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实施办法》,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利用嘉兴市禁毒教育基地等平台,持续推进“嘉兴无毒”建设,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平台,建立青年体质监测数据库。(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将倡树婚恋文明新风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体系,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舆论导向。开展青年性健康、婚前保健和生育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缓解青年婚恋经济压力,举办集体婚礼,优化婚庆服务,提供恋爱交友便利条件,为青年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和中职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推动集体婚礼常态化。打造嘉兴“五个仪式”系列,即入队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集体婚礼仪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选树“嘉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妇联)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定期开展青年交友联谊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新嘉兴人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深化“亲青恋”等青年交友移动互联平台建设,推动嘉兴“亲青友邻驿站”等特色项目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打造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有形化婚恋空间。实施婚恋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执法。(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在9.5/10万以下。(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贯彻执行《浙江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及男性青年配偶生育护理假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实施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配套措施,鼓励由家庭按政策自主安排生育。加大对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中与女职工约定限制其结婚、生育或者缩减产假等现象的执法力度,鼓励企业为女职工生育提供有效支持,保障女职工就业和生育权利。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参加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5.加强对青年的家庭政策支持。探索实施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为独生子女赡养老人提供合理保障。继续落实《嘉兴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动青年家长成为合格父母。加快建立由卫生健康部门主导,教育、妇联、社区、托幼机构协同配合的托育工作管理机制,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参加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充分。加大招引大学生毕业生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人才生态最优市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到2025年,确保市内高校毕业生留嘉比例达到40%以上,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4%以上。

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深入落实《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嘉兴市大学生“550”引才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硕博倍增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招引工作力度,实行高校毕业生回(留)禾求职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嘉兴重点产业领域就业创业。开展“万名学子回嘉行”,打造“嘉燕归巢·青禾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品牌,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的桥梁,引导在外嘉兴籍学子返乡发展。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就业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税务局、嘉兴银保监分局)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落实《嘉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践)管理办法》要求,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服务功能。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服务模式。加强青年职业培训,健全面向青年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型微型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推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3.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建立青年创业人才汇聚平台,聘请优秀投资人、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为青年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创业指导帮带服务。加强青年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青年社会组织骨干、新生代企业家、青年技能人才、“创二代”等,实施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团属创业阵地作用,为初创型企业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支持。实施“双百双千计划”和“扬帆工程”等,建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题。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办好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展交会、博览会等创业品牌活动。加强对留学回国创业青年的服务,帮助他们熟悉创业环境、交流创业经验、获得政策扶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嘉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金融办、嘉兴银保监分局)

4.培育青年人才队伍。积极落实嘉兴人才生态最优市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国内外引进并举,用好现有优秀人才,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突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研究制定承接上海等人才溢出效应相关举措,探索非本地缴纳社保人才享受嘉兴相关人才政策通道,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促进青年人才集聚。创新青年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完善青年人才激励和保障体系,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让青年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

5.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密切关注女性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平等就业情况,切实保障女职工、外来务工青年合法劳动权利。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民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增强青年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嘉兴特色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青年参与和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程度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推出一批讲述嘉兴故事、突出嘉兴特色、传承嘉兴精神的文化精品,积极培育、选送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参加“五个一工程”、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工程、奖项的遴选。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动漫、微电影、短视频、游戏、网络创作等方面内容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发挥嘉兴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文化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参加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文联)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打造嘉兴“文化有约”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馆系统开展适应青年需求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嘉兴“文化璀璨、风华绝代”的人文优势,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嘉兴“船文化”“粽子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的传承。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提高青年阅读量、艺术素养和科普知识水平。加强青年文化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讲好嘉兴故事传播嘉兴声音,展示嘉兴形象。(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外办、市文联)

3.造就青年文化人才。依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项目,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熟悉国际人文交流、善于经营管理的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研究、领衔重点文化项目。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文化生产实践、文化经营管理、媒体融合发展、国际合作规则等方面培训,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针对动漫、微电影、短视频、网络创作等文化新类型,不断充实文化创新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社科院、市文联)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环境与服务功能,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外来青年建设者等开展专项服务。(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参加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团市委)

5.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青年文化社团、文化联盟、文化阵地,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为青年文化组织开展的培训和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补贴与场地支持。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参加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文联)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着力完善青年组织体系,突出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其他青年组织作用,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丰富和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投身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坚持贯彻党管青年原则,积极推进共青团改革。注重将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新生代农民工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纳入团的各级领导机构,保证基层代表的合理比例。创新共青团组织工作形式,融入嘉兴“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格局。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园区互联网行业、快递物流行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团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对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的组织覆盖率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青联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共青团对学联组织的指导,推动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各行各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2.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学校教育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积极促进在嘉兴就学、就业少数民族青年和来禾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本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委网信办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推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鼓励青年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建设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及时向青年了解利益诉求、通报重要决策事项,引导青年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依法有序参与。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市政协社法和民宗委、市司法局)

4.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浙江建设“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要求和嘉兴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中开拓创新、建功立业,为促进嘉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开展“嘉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等选树活动,树立青年先进典型。引导青年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带头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垃圾分类、植绿兴绿等活动。大力提倡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等文明行为,促使青年养成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打造生态环保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增强青年环保意识。完善志愿者动员、服务、激励、保障工作体系,引导青年党团员普遍成为注册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嘉兴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会议和赛事,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打造一批青年志愿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5.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构建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平台,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以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园、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载体,为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重点支持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建成1000至2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改善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共青团、青联等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

6.动员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动员青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治融合”“三社互动”等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时,鼓励青年扛起时代责任,向先锋楷模学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积极投身工作第一线。以青年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引导青年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

7.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牵头单位:市委统战部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联)

8.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及与港澳台青年交流。鼓励以住家互访、青年游学、学术交流、名企互访、人才培养、旅游观光等方式,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青年国际交流。办好与日本富士市、韩国江陵市等国际友好城市间的青年互访、交流活动,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交往,为青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建立“港澳青年创业实习基地”,引导鼓励港澳台青年到嘉兴就业创业,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加对嘉兴籍国外留学青年、归国留学青年的服务和凝聚。(牵头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台办、市外办、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大权益”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嘉兴市《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强制报告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积极推动相关法规规章的出台,推动形成涵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福利制度、家庭教育、校园欺凌等重点领域的法规和政策。(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

2.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建立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外来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

3.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贯彻落实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建立长效防控机制,从严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稳步下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嘉兴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信仰,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青少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形成一批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普及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预防家庭虐待、忽视和暴力等事件。积极打造一站式校园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巡逻防控、校警联动,深入推进“护校安园”行动,营造安全阳光的校园环境。定期排查和整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安全隐患,依法严厉打击教唆、胁迫、诱骗、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加大对电信诈骗、“套路贷”、非法“校园贷”、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查处含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内容以及非法出版、侵权盗版的青少年出版物,严厉打击引诱青少年参与黄赌毒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依法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开展“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清理非法有害的网络出版物及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团市委、市妇联)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职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台账,探索建立依托“大数据”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着力加强临界预防工作,明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人群、场所。构建以重点青少年群体需求为核心的服务链,优化重点青少年群体联动服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到2025年,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未成年人被结对帮扶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综合式立体化的青少年援助中心,市、县(市、区)设置援助站点,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实施心理援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生活援助和资金援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社会专业力量作为协同服务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工作衔接机制,统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以及教育、帮扶等工作。注重对未成年人特殊司法权益的优先保护,强调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权益维护。推进并继续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提升惩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性,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创新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新模式,提升帮教工作社会参与度,面向社会组织购买未成年人帮教服务,探索异地化帮教机制。(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发展措施:

1.完善青少年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包括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协调性好的青少年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不断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机制,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帮扶。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青年群体统筹纳入本市住房保障范畴,着力帮助缓解青年的住房难题。(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参加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2.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大力开展面向残疾青年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青年权益维护,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牵头单位:市残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

3.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对闲散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救助服务措施。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包括外来务工青年在内的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大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外来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

三、“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一)“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用好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开展针对青年群体的红船精神教育培训,激励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托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培养一批党性意识强、理论水平高的青年干部。开展红船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红船精神专题教育、“红船青年”选树、“红船红领巾学院”建设等活动,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牢牢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红船精神社会宣传,组织青年宣讲队和“红船小讲解”,不断推动红船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在全市广大青年中全面实施红船先锋工程,开展“红船先锋”选树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将具有嘉兴特色的“五个仪式”系列与瞻仰革命遗址、讲述红色故事相结合,彰显嘉兴“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市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二)“青创之城”启航工程。提升嘉兴战略优势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助力打好“创新嘉兴”大会战,吸引支持更多优秀青年回禾留禾来禾创新创业,推动夹心层青年通过创业向上流动,努力打造年轻人纷至沓来的“青创之城”。健全各县(市、区)、镇(街道)全覆盖的嘉兴“1+7+N”青年创业园区体系,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通过“青创贷”“青年创业信用卡”“信易贷”等创新形式,联合金融部门和创投机构,为创业青年提供免抵押信用贷款额度和低利率优惠等金融支持。针对新生代企业家、青年技能人才、“创二代”、“侨二代”、海归青年、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大力实施“百舸千帆”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全面建设县(市、区)创业帮扶体系,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深入实施“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加大高层次青年人才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育与支持力度,提高各类人才计划中青年人才入选比例。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对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建好长三角(嘉兴)海创俱乐部“海创新家”,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到嘉兴创业创新。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持续擦亮“嘉燕归巢·青禾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品牌。统筹开展“雨露青禾”“双百双进”“三支一扶”“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等工作,深入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工程,组织动员各界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造与人才生态最优市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和支持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嘉兴银保监分局)

(三)“首位战略”助力工程。设立长三角青年发展联盟,引领广大青年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以组织联建、思想联聚、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强为路径,持续开展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青年企业家产业协作联盟等区域合作“拳头”项目,分层分类搭建青年创新创业竞赛、青工技能比武等交流平台,加强长三角青年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探索建立长三角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青年人才工作协作制度,协同搭建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工作体系,共建共享跨区域多层次的青年创新合作平台。利用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的支撑作用,强化青年人才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开展青年人才一体化评价和互认,重点面向上海探索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的柔性流动机制。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做大做强总部,深化“一院一园一基金”模式,支持各专业院所创新合作。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契机,发挥上海嘉兴青年联谊会、长三角知名高校嘉兴校友联盟等社会团体组织作用,释放承办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后期效应,为长三角区域青年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引导青年立足嘉兴、瞄准长三角、放眼国内外,形成参与和支持城市蝶变跃升、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四)“乐居嘉兴”扶持工程。推动“爱嘉兴·共未来”青年人才驿站项目建设,建造拥有嘉兴统一品牌的青年暖心驿站,为毕业青年、夹心层青年、海归青年等各类群体提供短期免费住宿、政策咨询、培训交流、城市融入体验等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引才服务,把暖心驿站打造成为服务来禾就业创业青年人才第一站。建立健全青年人才驿站实体运营机制、良性互动机制、宣传动员机制和回访评估机制,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人才申请、综合服务”暖心驿站运营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提高暖心驿站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进一步做好青年群体住房保障工作,切实扩大城镇住房保障对青年群体的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青年群体、新就业无房青年职工、创业青年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青年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切实改善居住条件。积极推动“蓝领公寓”建设,缓解外来务工青年租房难问题,切实扩大城镇住房保障的青年覆盖面,加大居住证制度供给,保障更多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青年享受居住证积分住房补贴。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制订服务标准,在青年最为关注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探索“弹性投入”。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和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结构,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动“青年社区”项目建设,满足青年在精神文化、健康生活、教育托管、自我发展、生活配套等方面的需求。(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

(五)“青恋之城”幸福工程。围绕青年幸福感提升,打响有实效、有影响、有特色的“宜恋嘉兴”青年婚恋服务品牌,着力解决青年群体在禾交友难、婚恋难等突出问题,努力打造“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青恋之城”。以扩大单身青年交友范围为手段,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新嘉兴人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以网络化体系为平台,以社会支持为保障,以加强青年情感婚恋教育、开展联谊活动、打造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力量等方为切入点,为青年提供多元多样、可信便捷的婚恋交友服务,推动提升青年幸福感工作向项目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培育常态化、多样化的婚恋提升服务体系。以青年交友联谊为核心,把青年幸福感提升工作与丰富多彩的主题交友、兴趣培养、技能提升、公益服务等结合起来。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为主体,成立“宜恋嘉兴”社交服务联盟。打造有组织、可信赖的婚恋交友平台,深化“亲青恋”等青年交友移动互联平台建设,提升婚恋交友服务的准确性。推动嘉兴“亲青友邻驿站”等特色项目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打造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有形化婚恋空间。大力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推动嘉兴集体婚礼常态化。(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六)“青禾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实施青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在青年中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巡展巡演,打造嘉兴“文化有约”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开展青年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活动,提升青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文化素养。鼓励学校开展江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工艺传承等工作。支持青年文化精品创作推广,支持青年文化创意赛事及文化体验,支持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实施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每年创作生产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青年题材微电影、动漫、图书等文化产品。秉承和弘扬嘉兴城市特色,充分关注青年文化生活需求,形成年轻向上、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提升嘉兴城市美誉度,增强青年认同。加强青年对外文化交流,加大嘉兴“青年友好城市”的宣传力度,创作一批优秀的城市宣传作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讲述嘉兴故事、传播嘉兴声音、展示嘉兴形象,使海内外广大青年能够认识嘉兴、了解嘉兴、向往嘉兴。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网络新媒体产品展播平台,开展青年互联网创新创意活动。(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外办、市社科院、市文联)

(七)“红动禾城”深化工程。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并做好世界互联网大会、嘉兴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会议和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打造“红动禾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着力培养一批骨干青年志愿者,推动其在组织志愿服务、做好团队管理、加强宣传联络、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展一批优秀青年志愿者队伍,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覆盖面;打造一批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逐步建成多层次、开放式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向专业化、多元化、纵深化发展,促进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IC卡式志愿者证,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引导青年党团员普遍成为注册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激励评价、保险保障等机制建设和完善,探索青年志愿者积分制管理,把志愿服务纳入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和大中小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对守信志愿者的市场化激励。到2025年,全市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70万人,青年志愿者年均志愿服务时间不低于10小时。(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八)体”赋能工程。鼓励青年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活动,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培育青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实现定期抽样监测和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颈椎病等常见病的发生率。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力争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以上。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在健康促进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科普健康知识和卫生知识,全面提升青年健康素养,鼓励广大青年把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坚持下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疾病能力。关注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完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促进青年心理健康建设。建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帮助,培育、支持、引导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参加单位:市财政局、团市委)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推动规划落实的嘉兴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团市委承担协调、督促职责,推动形成支持嘉兴“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工作合力。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同步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区的落实,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县(市、区)团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牵头单位:团市委)

(二)健全推进机制建立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机制,各部门(单位)要依据任务分工,切实推进落实。县(市、区)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工作督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青年工作纳入督查考核体系,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在规划实施中,要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多为青年办实事。(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三)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支持青年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服务青年的专业化组织或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企业的积极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青年发展。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和场所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严格落实对青少年公益项目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相关政策。(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参加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团市委、市税务局

(四)强化监测评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制定和调整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实施和完善。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指标监测体系,并将其核心指标纳入政府部门统计序列,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动态监测。整合各部门资源,在青年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框架下,建立定义明确、口径统一,涵盖青年健康成长、青年创新创业、青年社会参与及青年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青年发展大数据共享平台。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导广大青年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牵头单位:团市委;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

(五)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解读规划,及时宣传规划实施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规划实施新进展新成效,让广大青年了解规划,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倡导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团市委;参加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

2021年1119日印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