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嘉兴市九届四次会议第328号提案答复的函
韩海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挖本土非遗演艺资源 打造嘉兴特色文化名片的建议》(第328号)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嘉兴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由局长牵头,分管局长具体负责,会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南湖区委宣传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城集团开展调研、会商等工作。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非遗演艺资源统筹机制”的建议
为有效扶持非遗文艺精品创作,提升本土文化生产力,我市出台《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开展年度申报评选工作,近年来已扶持创作海宁皮影戏《少年蒋百里》、平湖钹子书《半只钱袋》、嘉善宣卷《寻碑》、非遗群舞《老虎嗒蝴蝶》等文艺精品,出版《湖上琵琶行——平湖派琵琶皕年传承纪事》等研究成果。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资源整合,优化项目联创、人才共享机制。支持原创非遗音乐剧《虎头帽》参加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指导海宁皮影戏剧目《徐志摩》创作,培育本土非遗演艺力量。做好嘉兴市文艺精品剧目储备情况摸底和评选工作,助力精品力作诞生。
二、关于“实施在地文化采购优先政策”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不断强化预算保障与资金统筹,2025年安排非遗保护经费177.8万元,同比增长40.1%。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申报文化名家工作室,首次被评为嘉兴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或三年复评通过保留的,各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下一步,我们将健全文艺表演团队与演艺新空间联合发展机制,从生产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对文艺演艺团队进行综合评价,将优质团队纳入政府采购服务名单。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国务院令第783号)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完善扶持政策,有效推动本地非遗演艺团队项目进入南湖、子城、古镇景区常态化演出体系。
三、关于“构建非遗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建议
嘉兴市非遗学院聚焦“专业教育+非遗传承”双轮驱动,构建了非遗“理论普及、技艺选习、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已涌现“市青年工匠”张永云、“木刻水印传承人”王叶斌等一批积极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的优秀学子。2024年市文广旅局创新开展“运禾拾遗”嘉兴非遗研学线路设计大赛活动,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研学线路各1条,精品线路4条,2024年最佳人气非遗体验点7个。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校地企”合作机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补助政策,加强人才保障。
四、关于“打造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的建议
为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消费场景,我们不断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节庆活动,连续十九年举办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展踏白船表演赛、裹粽大赛和掼牛争霸赛,得到《新闻联播》、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丰富创意空间,打造中国斗牛馆,在子城遗址公园、芦席汇历史街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开设集市,招募非遗展演和非遗体验业态进驻。2025年4月,“与辉同行”嘉兴专场直播推介嘉兴“好物”,桐乡花鼓戏、海盐腔、平湖琵琶等非遗亮相,单场直播点赞量超3000万,提升了嘉兴非遗的知名度。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常态化非遗展演空间,做好景区的建筑风貌、市场定位、业态布局及客源接待等情况调研,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同时,组建非遗大视听专项小组,协助对接嘉兴本地大视听产业企业与非遗项目,扶持打造有辨识度的非遗短剧、非遗微电影,建立“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嘉兴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