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0号提案的答复
姚惟秉委员:
您在政协嘉兴市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80号提案《关于加快构建嘉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对我市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认真研究现结合当前工作进展和规划,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紧扣《嘉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目标任务,以体育惠民为宗旨,积极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全力做好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保障,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注入强劲体育动能。截止2024年底,全市“一场两馆”覆盖率达到7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8%,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3.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4人。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全民健身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嘉兴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以《嘉兴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条例》为遵循,深入推行实施《嘉兴市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嘉兴市本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办法、责任主体、具体要求等多个方面规范我市全民健身领域的发展规划。
(二)优化设施供给,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品质
1.推进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增量增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围绕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基层体育场设施建设等方面,以省市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指导各级体育部门优化设施布局,协调场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盘活存量,切实增加群众身边基层体育场地供给,有效缓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目前已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2084个,建成健身步道2213.5公里。
2.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提规提质。统筹规划嘉兴市奥体中心,完成嘉兴市体育中心升级改造,有序推进经开区时尚体育中心、国际台球中心、平湖城西运动飘带、海盐县全民健身中心、海宁静安全民健身中心、亚洲举重训练中心等大型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有市、县级公共大中型体育场馆21个、全民健身中心5个,镇、村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5个。
3.深化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共建共享。以坚持公益性质与公共服务为宗旨,通过开展群众性赛事活动和公益培训,发挥体育场馆主体功能,每年公共体育场馆接待服务健身人数超200万人次。开展9个公共场馆服务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落实配套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提升公益化、便利化、智慧化服务水平。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进一步盘活体育场地设施存量,目前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开放率已达100%。2024-2025年每年推动全市12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围绕“嘉兴人才日”全市100家体育场馆针对G类及以上人才实行免费开放。
(三)聚焦品牌引领,构建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1.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围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主题,聚焦户外等消费引领性强的重点领域,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持续打造特色、培育品牌。成功举办第20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25嘉兴马拉松、2024嘉兴马拉松、第十四届全运会桥牌赛、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嘉兴市第十届运动会等高规格赛事。
2.放大长三角赛事联动效应。立足长三角全民健身“共商、共建、共享”,完善跨区域联合办赛机制,培育精品赛事品牌。重点打造“沪浙乡村半程马拉松赛”等区域性合作赛事,联动举办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青少年足球/棒球邀请赛、羽毛球俱乐部联赛、老年高尔夫球交流赛、“超级杯”乒乓球公开赛、环意骑行公开赛等40余项赛事,促进长三角体育资源互通互融。
3.丰富群众赛事活动资源。立足场地设施、人文景观和群众的多元健身需求,围绕“全民健身日”“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以端午民俗文化节龙舟竞渡和踏白船等民俗体育活动为引领,开展三大球事、行走大运河、工BA等系列赛事,办好“村BA”“村超”“村乒”“村气排”等新型赛事,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各类赛事活动1000场以上,群众参与15万人次以上,全民健身氛围愈发浓厚。
(四)提倡科学健身,完善全民健身指导体系
1.构建体育组织服务体系。2023年,时隔28年市体育总会召开新一届会员大会,构建新时期新一届领导班子,引领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市、县两级体育总会推进实体化运行,镇(街道)以上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1038个,市级体育组织有59个,镇(街道)“1+8”体育社会组织模式实现全覆盖。在全国首创基层“体育委员”1+N联动新模式(1名村社体育分管干部兼任+N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骨干),全市实现县、镇两级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站全覆盖,聘任村社“体育委员”1117名,占比100%。
2.覆盖全人群健康服务网络。通过国字号、省级试点双线联动,建设经开区长水街道中南社区、海盐县望海街道新街社区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健康中心(“好社区”),打造运动促进健康“嘉兴样板”。强化体卫融合,提供科学、精准化的健康干预服务,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共同打造“数字化体卫融合枢纽”,成立全省首家以三甲综合医院为依托的体育医院,开展慢性病患者运动干预检测工作,为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开展理论实践。
3.加强科学运动健身指导。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市县两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二级网络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3~5年级学生游泳公益培训、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体育壮苗等公益服务,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帮助更多群众掌握科学健身技能,养成科学健身习惯。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将进一步强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锚定“两个强市”这一总体目标,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均衡、优质普惠“新提升”。
(一)夯实全民健身服务保障。坚持“一盘棋”思想和“大嘉兴”理念,启动嘉兴市全民健身计划(2026-2030年)编撰工作,指导县(市、区)完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结合《嘉兴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条例》执法检查、健康浙江考核(健康嘉兴考核)等重点工作,推动各地增加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覆盖度。
(二)加快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会同市建设等部门,推动公园绿道体系建设和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推进县(市、区)和镇(街道)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支持健身场地设施有机嵌入公园、绿道、滨水沿岸等公共空间,结合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配建体育健身设施。补足农村体育设施短板,扩大乡村群众身边专项体育设施增量,在基本实现城乡“体育设施15分钟可及度”的基础上,延伸打造“小而美5-10分钟健身圈”。
(三)优化全民健身赛事体系。立足构建专业赛事、青少年赛事、群众赛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体系,关切“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注重体教融合,办好嘉兴市十一运会等大型主题赛事。强化文旅卫体融合发展,开创具有嘉兴辨识度和显示度的“奔跑共富路”系列路跑品牌赛事,打造“村BA”“村超”“村乒”“村气排”等新型赛事,推广贴近群众的“和美乡村”篮球赛、农民运动会等群众赛事活动。
(四)扩大全民健身服务资源。支持基层单位配备智能化体质监测设备,增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能力,惠及更广泛人群的体质健康需求。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扎根村(社区),推行“线上+线下”科学健身指导模式。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桥梁作用,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镇村,实现科学健身服务全覆盖。
下一步,我局将严格落实各项任务,确保建议落地见效,全力推动嘉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再次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