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重要

抗战烽火中诞生 长三角一体化中重生

苏嘉铁路:一条铁轨上的民族复兴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21 08:48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7月,恰逢暑期,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苏嘉铁路遗址公园,迎来一波研学热。

走进遗址公园,一辆“火车头”赫然停靠其侧,地面上铺陈着在岁月中遗留下来的铁轨路基,抬头看去,是复建的王江泾站候车室,门栏上依然悬挂着历经岁月沧桑而保留下来的石碑站牌。

候车室旁,三座修复后的炮台环伺,墙体厚实,半米有余,炮楼内部从里往外可见射击孔透进来的点点光亮,见证着苏嘉铁路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屈辱与抗争。

这条横亘在苏州与嘉兴之间、全长74.44公里的铁路,在80多年前因抗日而兴,最终也因抗战而亡,消失在1945年。

“苏嘉铁路在我们嘉兴人心中,是不能忘却的记忆!”秀洲区文史研究员王金生语气铿锵。多年来,嘉兴人通过抢修、重建,让铁路遗迹顽强地保留了下来。2018年,王江泾镇将腾退的旧厂房改建成苏嘉铁路遗址公园,这里也成为嘉兴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回望:铁轨上的抗战记忆

王金生是土生土长的王江泾人,儿时就住在苏嘉铁路边,常听长辈们讲述苏嘉铁路的历史。

成年后,由于从事文史研究,王金生也一直关心苏嘉铁路的重建计划、历史研究和遗迹发掘。

7月17日,在他的引导下,记者走进遗址公园内的苏嘉铁路专题陈列展示馆。

在这座由当年日军营房改建而成的陈列展示馆里,“逐梦前行路——苏嘉铁路百年历程”主题展板,由振衰、御侮、湮灭、复兴四大部分组成,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视频等形式全面呈现了苏嘉铁路建成以来的历史记录和人物纪实,瞬时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想兴建铁路挽救当时的局面,其间,在筹划江南地区铁路时,建设一条从苏州出发途经嘉兴到达杭州的铁路的设想萌生了。但当时的国家处处受限于外来侵略者,这个设想一直未能成真。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上海闸北沦为战场,京沪、沪杭甬两条铁路无法贯通,严重影响了战时运输。淞沪会战之后,中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及苏州、昆山以东驻军,军队调动亦不能经过上海。这样一来,不仅使沪宁、沪杭甬两条铁路被切断,军事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出于国防战备需要,国民政府决定修建苏嘉铁路。1934年春,苏嘉铁路开始勘测设计,1935年2月22日破土动工,1936年7月15日正式通车。铁路北起京沪铁路苏州站,途经相门、吴江、八坼、平望、盛泽,进入浙江境内唯一新建的火车站——王江泾站,然后南下嘉兴与沪杭甬铁路接轨。

“苏嘉铁路从动工到全线通车,仅不到一年半时间,速度很快。”王金生回忆道,在那个年代,既没有大型机械,也没有先进的原材料,当时附近的老百姓听说修建这条铁路是为了抗日,都非常支持,很多人自发投入建设,用肩膀一担一担挑泥支援,“时至今日,当年的铁路虽已鲜见踪迹,但路基两旁还有许多池塘,都是当时挖土方留下的。”

苏嘉铁路通车后,从苏州直达嘉兴的行程较绕道上海缩短了约110公里。同时,南北货运可以不经上海中转,从而减轻了上海的货运压力。由于当时苏嘉铁路属于客货两用,王江泾等沿线城镇居民可以直接乘火车去往南京、上海、杭州、北平等地,沿线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战略地位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路程、票价减半,这条铁路成了苏嘉两地百姓通行的重要交通路线,王江泾及周边嘉善等地的纺织品、大米等也可通过这条铁路运往苏州。”王金生告诉记者,在他的寻访中,有老人回忆称,苏嘉铁路最鼎盛时期,站台上堆满了等待运送的农特产品。

可好景不长,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苏嘉铁路全线沦陷于敌军火力范围之内。日军为配合各部进攻南京而抢修伤痕累累的苏嘉铁路,并由日本铁道兵进行军事管理,在王江泾等站以及运河上的76号桥等处建起多个炮楼,借此作为据点监视铁路以及来往的船只与行人。

“遗留的炮楼和残存的76号桥墩,就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说到这里,王金生颇有些激动。面对日军的野蛮无理,从1938年起,王江泾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铁路两侧频繁实施游击破袭战,大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王江泾站往南的一段铁轨也被忠义救国军埋设的地雷炸毁,导致一列日军军车倾覆……为摆脱战败的命运,日军在策划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的同时,又在浙江西部的龙游、衢州之间挑起战事作为策应。

1944年3月,日伪华中铁道株式会社按照军方命令开始拆除苏嘉铁路,将钢轨和枕木移铺至浙赣铁路金华至龙游段,在1945年1月拆除完毕。

苏嘉铁路就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消失了!

见证:通苏嘉甬高铁背后的“中国速度”

距离苏嘉铁路遗址公园40余公里外,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的通苏嘉甬高铁项目建设现场,中铁隧道局通苏嘉甬2标一分部总工程师花楠正与团队商讨超浅覆土掘进的最新调整方案,为即将开启的苏州东隧道掘进做前期准备。

通苏嘉甬高铁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运营长度310公里,设10座车站,途经江苏省南通市、苏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由于受制于长江天堑和跨海铁路技术难度,项目前期工作历经10余年。在此期间,随着技术的突破,通苏嘉甬高铁也由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城际铁路,升格为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铁路”,其中就包括全国首条跨省高铁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中国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再次在长三角谱写新的传奇,‘消失’的苏嘉铁路也将重获‘新生’。”今年刚满30岁的花楠,是中铁最年轻的项目总工程师之一,今年1月,他被调派来到通苏嘉甬高铁项目部,主持汾湖隧道、苏州东隧道以及苏南特大桥部分建设工作。

当然,这个项目也给花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实现超浅覆土掘进,确保管片不上浮的同时对地面影响最小?如何跨省协调大量工作?如何实现高标准下的环保施工?如何在超短工期内顺利完工?

两个多月前,他们团队历时200余天,顺利实现了国内首条跨省高铁隧道——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的贯通。

“在掘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盾构机实时动态监控及姿态调整,顺利穿越了居民区、水源地、工业区等集中风险源,同时在7.26米超浅覆土下实现精准接收。这也意味着,目前我们团队在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在超浅覆土条件下管片上浮控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花楠自豪地说,针对汾湖特有的地质条件,对盾构机进行了深度智能化定制,实现了“参数自决策、操作自执行”的智能掘进。同时,配备了先进的泥水分离系统,盾构机每掘进1米可节约自来水228.4吨,做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

花楠娓娓道来的一系列新技术、新突破,背后是今非昔比的国力支撑。而20世纪,这片土地上的苏嘉铁路,还曾在压迫中艰难存续。百年间中国腾飞的模样,在此刻真切地呈现出来。

一条几乎被历史尘埃所埋没的铁路,经历了战乱的破坏和漫长的等待,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重获新生。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构建宁波至上海、苏州“1小时交通圈”和嘉兴至宁波、苏州“半小时高铁圈”,对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采访中,项目部外连接苏州东隧道与苏南特大桥的雨棚拔地而起,机械吊臂划出的弧线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一次,铁轨连接的不只是城市,更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与底气。

□记者手记

两条铁路的“时空对话”

站在苏嘉铁路遗址公园的铁轨旁,指尖抚过斑驳的炮楼弹痕,耳畔仿佛回响着80多年前的汽笛与枪炮声。这条因抗日而兴、因抗战而亡的铁路,曾是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见证者,如今又以另一种姿态,成为复兴之路的参与者。

1936年,苏嘉铁路在百姓肩挑手扛中诞生。没有机械轰鸣,只有血肉之躯筑起的路基;没有先进技术,只有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铁轨旁挖土留下的池塘,是民众与国运共担的印记。而日军炮楼下的弹孔,又诉说着这条铁路如何从运输动脉沦为侵略者的工具,最终在战火中湮灭的记忆。历史的残酷与坚韧,在这里凝结成一块块青砖、一段段残轨。

穿越时空的镜头转向今日。通苏嘉甬高铁工地上,盾构机的智能掘进与“零污染”技术,与当年肩挑手扛形成震撼对比。30岁的总工程师花楠谈论着“国际领先水平”时,眼中闪烁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自信。从苏嘉铁路的74公里到通苏嘉甬高铁的310公里,从时速几十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高铁,钢轨延伸的方向,恰是国力腾飞的轨迹。

最动人的,莫过于两条铁路的“隔空对话”。昔日为抗日而建的苏嘉铁路,今日化身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血脉;曾经被侵略者拆解的钢轨,如今以世界级工程重生。王江泾站的石碑与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的蓝图,共同诠释着“落后就要挨打”到“奋斗成就复兴”的真理。

离开遗址公园时,夕阳将火车头的影子拉得很长。它像一把钥匙,一头连着屈辱与抗争的过去,一头打开繁荣与自信的未来,见证着中国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