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其他规划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

发布日期:2008-04-03 00:00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

    《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列入《嘉兴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专项规划之一,对促进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是嘉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机遇期。依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发改规划[2006]677号)和《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嘉政发[2006]30号),制定《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城乡就业规模扩大,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加快。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措施,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至2005年末,全市城乡就业人员达到216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6.5万人,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至“十五”期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8%。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达到200多家,形成了以公共职介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办为补充,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延伸,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累计成功介绍近80多万人次就业。从2001年开始,企业新的减员已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直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率先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全面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确定了统一就业政策、统一招聘市场、统一服务制度、统一用工管理、统一社保体系等 “五个统一”的目标和工作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对涉农就业政策进行全面清理,相继取消了企业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取消了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各种收费,取消了《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务工证》的办理,消除了城乡就业的各种政策壁垒,实现了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十五”期间共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农婚老知青养老生活补助等多层次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五”期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万人,较“九五”期末增加48万人;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7万人;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19.6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7.6万名符合规定条件人员已按月领取养老金或基本生活保障金。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亿元,支出15亿元,累计结余47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0%实现社会化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达到100%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统、统账一、统账二)基础上,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医疗救助等,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十五”期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6 万人较“九五”期末增加 万人。

 3、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增加,“十五”期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9万人、41万人、24.6万人。

(三)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完善。

 建立了以技工学校、各级就业训练中心为骨干,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再就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了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模式,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全市共完成再就业培训8万多人,创业培训 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一定改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了一定的增长,目前,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3万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30多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四)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保持基本和谐稳定。

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劳动合同制度在城镇企业普遍建立,全市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8%。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开始建立,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部分职工平稳地实现了劳动关系的转换。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继续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本级及大部分县(市、区)已成立劳动争议仲裁院,共立案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4124件。在全市开展打造“嘉兴无欠薪”城市品牌活动,通过建立预警、应急、工资支付保证、诚信、协调等五大机制,完善企业欠薪保证金和政府清欠基金措施,加大清欠工作力度,着力打造“嘉兴无欠薪”城市品牌,形成了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基本实现了零欠薪目标。市、县(市、区)均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并向乡镇延伸。完善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758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

(五)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大,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劳动法、养老和失业保险的专项检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共检查用人单位2.32万家,立案查处劳动者举报投诉案件1.12万件,追回被拖欠工资2.4亿元,查处清退童工227人,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市所有22个街道、58个镇(乡)和131个社区均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并在大部分行政村聘用了劳动保障协理员或联络员。全市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市、县(市、区)、镇(街道)均建立了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劳动保障系统机关效能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

二、“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较好的形势和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背景下,国家将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劳动保障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且把扩大就业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部署,使“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体制加快转轨、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的重要阶段,是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结构将更趋合理,国民生产总值将大幅提高。据预测未来5年,我市GDP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速度,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明显增强。这就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就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提出了改革目标和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平安嘉兴” 、“法治嘉兴”建设举措,为我市 “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确立了具体目标。这一时期,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工资分配制度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劳动保障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劳动保障工作是民生之安全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这就为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据预测,全市每年城镇就业供需缺口达2万人以上。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新生劳动力增长较快。全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平均每年约2万人;“十一五”时期,按照我市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平均每年将转移4万农村劳动力;另外,我市外来劳动力总量每年也将净增2万人左右;而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我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才6万个左右,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影响就业的变数加大,岗位需求难以扩展。由于国际贸易磨擦加剧和国内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人民币升值、企业改制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岗位难以大幅增加。三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难、招工难同时显现。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低、缺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使结构性矛盾加剧,既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也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承载着巨大支付压力。退休人员逐年递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部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对工伤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协调劳动关系难度加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以及经济成份多元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化,协调好利益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工资分配关系不够合理、分配秩序不够规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有待健全,部分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仍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课题。随着我市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三、“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确定的建设“平安嘉兴”、 “法治嘉兴”的总体部署,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稳定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比较健全,劳动关系比较和谐,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管理服务规范高效,为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就业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5万人,帮助1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4万人);到2010年末,全市城镇就业总量将达到8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范围内;组织2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稳定在20%左右。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城乡就业一体化劳动就业服务制度,使广大城乡居民得到较为充分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社会保障方面。按照省、市确定的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要求,在巩固我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法扩面征缴 ,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管理,健全服务体系。争取率先建立符合嘉兴实际、覆盖城乡、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推进。到2010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80万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统一养老保险政策。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启动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实”工作,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我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能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动工作,扩大覆盖面。到2010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万人以上。加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接轨。

 加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扩大覆盖面。到2010年,全市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万人、105万人、45万人。

 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大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5万人,再就业培训7.5万人,高技能人才培训3万人,职业技能鉴定20万人。

 劳动关系方面。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企业工业宏观调控,推动企业提高中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

 四、“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促进就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认真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的办法和措施,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建立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促进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变步伐。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广泛、相互衔接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覆盖省、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政策,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改革和完善,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相互转换和衔接。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配套联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服务工作,健全准入退出机制,降低医疗和药品费用支出,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医疗保险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满足各类人群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险需求。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抓好规模以上的各类城乡民营企业及其职工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要充分利用养老保险已经建立的较好工作基础,将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同步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要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基金支出比例和结构,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按照完善政策、强化管理、扩大覆盖的工作思路,积极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各项政策,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要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预警监测机制,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防基金流失,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营。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1、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原则,逐步在机械制造、服装、建筑、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高级技工培训项目,通过企业培训与学校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提高与企业社会支持相结合等方式,加快建设适应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且有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

 2.加快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努力把职业培训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切实抓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3.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探索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的限制。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

(四)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全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管理,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范围,切实发挥集体合同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按照“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效能建设和工作机制的创新,简化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全面提升争议处理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劳动争议处理的发展需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打造“嘉兴无欠薪”城市品牌活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营造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三项制度,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逐步提高。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坚持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征缴、女工及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和书面审查,加强对违法行为较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管。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及报告工作,完善维护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

 1、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形成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实行补贴或奖励。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落实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施行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2、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和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力度,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参保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的诚信评价制度,将劳动保障诚信纳入整体的社会诚信体系范畴。

 3、加强劳动保障系统机构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积极构建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职责明确、上下贯通、关系顺畅、运作协调的组织体系。

 4、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在“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要求,构建国家、省、市、县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进而以网络为依托,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

 “十一五”规划为我市今后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奋斗目标,是我市未来5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纲领。要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将“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