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 > 党务信息 > 党务工作 > 干部选用
索引号: 002545063/2014-192365 发布机构: 市委组织部
发文日期: 2014-10-27 16:37:53 组配分类: 党务工作
有效性:

播下一颗种子,期待发芽成林——嘉兴第七批援藏干部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14-10-27 16:37 信息来源:市委组织部 浏览次数:

   那曲,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位处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是全国唯一不长树的一个城市。自1995年嘉兴市委、市政府派出第一批援藏干部起,嘉兴先后有22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斗在藏北草原。今年是援藏20年,20年间一批批来自红船边、南湖畔的水乡人,前仆后继,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奉献的赞歌。

  20年援藏,今天的那曲已今非昔比。如今第七批援藏干部已在那曲工作一年半,在20年援藏的基础上,他们显得更有“野心”:以科学援藏为前提,突出理念援藏与智力援藏,援藏就是要在“不长树”的那曲播下一颗种子,期待发芽成林。

  今年9月21日至23日,嘉兴市记协组织采访团走进那曲,感受第七批援藏干部一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见证20年来嘉兴援藏给那曲带来的变化。

 

那曲县古路镇嘉兴秀洲敬老院

  2013年9月4日 香茂乡调研

  书记:卓玛

  基本情况:县城南部,距离县城70公里,10个村,113个自然村,1564户,6540人,纯牧业生产,牲畜87963头;

  项目建设:自驾游营地;扶贫项目经济实体等待审批;修理及铁道培训;牲畜饲养及技术扶持……

  问题反映: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加快推进;乡卫生院调走了一人,目前人手不够;需增加人均收入。

  乡镇发展:往那曲县方向发展意义不大,所以应向拉萨方向发展。目前,浙江援建的道路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搞上去了,鼓励一些懂经济合作社的人先来,援藏可以鼓励牧民来盖一些商铺。

  

  2013年9月10日 那么切乡

  乡长:何少平

  基本情况:海拔4500米,年最低气温-36.7℃,年平均气温-3℃,有住户1140户,5700人,共19个村。

  乡民收入:靠牲畜;劳务输出。

  项目建设:安居工程已完成286户,有需求的还有150多户;小学的改扩建项目推进顺利;目前用电存在一定困难,可推进光伏发电工程。

  矛盾:与安多县强玛镇有地界纠纷,红线已经确定,但有牧民在拉网围栏,草场放牧等方面有纠纷;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工作,羊圈如何计算问题。

  ……

  ——第七批援藏团队乡镇调研情况

  记录者 陈 峰:嘉善县统计局副局长、那曲县委办副主任

  

  这是援藏干部陈峰的一本工作笔记本,从2013年7月20日踏上那曲的土地起,嘉兴援藏团队在藏北草原一年多的工作经历,都可以在这本笔记本中找到印迹。

  9月4日,香茂乡;9月5日,羊吉乡;9月10日,那么切乡;9月15日,优恰乡……“我们来自南湖,就要将南湖精神与‘老西藏精神’结合起来,贯彻到援藏工作中去,唯有融入才有底气,了解才能认同。”这是嘉兴团队的“领头人”霍忠华的表白,曾任南湖区副区长的这个平湖人,如今看上去已是一位典型的藏北汉子:面庞黝黑、性格直爽、身材壮实,带领着团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那曲县的12个乡镇跑了个遍。

  生活在“半小时”交通圈内的嘉兴人,是无法理解羌塘草原上乡与乡之间的距离,无法理解一个那曲县,东西最大距离2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5公里,而总共9万人却分布在总面积16195平方公里上,每去一个乡镇就是一个挑战。“最难走的是尼玛乡,10月初去调研,已经开始下雪了,我们团队从早晨8时出发,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返回。最远的乡,要走200多公里。”指着墙上挂着的那曲县地图,陈峰对12个乡镇的情况如数家珍:哪几个乡镇有虫草,哪几个乡镇的草场资源最丰富,哪几个乡镇的黄蘑菇产业有待发展,哪几个乡镇的酸奶质量最好。

  霍忠华告诉记者,在对所有12个乡镇的调研中,他们都做到了“四个一”,即每到一个乡镇,都听取一次汇报,了解基本情况与民情;随机走访一个村,察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村民委工作开展的情况;走访一家村民,以了解风俗习惯及村民家的情况;走访一所学校或卫生院,讨论存在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七批那曲援藏计划投入的资金为7000万元,全部向县及县以下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共计有17个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项目将在三年内完成。“三年努力,实实在在做一些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民生的事情。”这是霍忠华在调研后对自己、也是对团队提出的要求。

  在那曲县古路镇嘉兴秀洲敬老院内,记者见到了78岁的平措旺推与他80岁的妻子,这对古路镇最长寿的夫妻如今已在敬老院生活了四年,他们没有子女,却在敬老院内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生病了及时给我们治,每年都有生活费发,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最远只到过西藏山南的平措旺推,却很早就知道有一个叫嘉兴南湖的地方,“援藏,就是国家派来帮助我们的人,他们每年都会来,从南湖来。”平措旺推说。

  在那曲县香茂乡的南湖新村定居点建设现场,记者看到30户在建的小康新村已初具规模,每户面积80平方米左右,新村紧靠通往拉萨的国道边,混凝土的现浇结构、人畜分离的居住设计,垃圾填埋场、取暖设施等一应俱全。香茂乡乡长张延飞告诉记者,南湖新村明年四五月份就可入住,作为牧民定居点的示范工程,这里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将给牧民定居推进工作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海宁路、烟雨路、桐乡新村、嘉善卫生院、秀洲敬老院、南湖新村……这些镌刻着嘉兴元素的地名,无不见证20年来嘉兴对口支援那曲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多元,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00多项,其中75%的资金用于基层教育、卫生、敬老院、农牧产品工程、小康示范小区工程、小桥小路工程等。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援藏资金8877万元,实施项目32项,已经完成项目20个。20年来援藏干部前仆后继、深入牧区,与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在农牧民心中树立了南湖儿女永远的丰碑,特别是英勇殉职的第六批援藏干部干爱忠、王卫东,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了那曲人民心中。

  科学援藏:

  融入才有底气,了解才能认同

  嘉善卫生院

  那曲县人民医院

  援藏干部展示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黄蘑菇

  理念援藏: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我们来自东南沿海的先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氛围里浸淫了这么多年,如果援藏只是苦干,那只能感动自己,但如果在苦干之外,立足实干,创新巧干,才有可能感动他人,让受援者获利。”

  ——霍忠华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那曲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我到底在这个岗位上应该做些什么?为那曲百姓应该留下些什么?这是我从乡镇调研回来后一直思索的问题,也是和其他援藏干部经常交流的问题。”

  ——吕辉 秀洲区经商局正科级干部,援藏担任那曲县卫生局副局长

  

  霍忠华还清晰地记得去年7月20日第一次踏上那曲土地时的情景:站在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人需要站成八字步,但整个人还是感觉轻飘飘的。那一刻除了远离家乡的一丝凄凉感之外,更有“前途未卜”的沉重感,“要在这片土地上立足三年,付出的恐怕要比在平原多得多。”

  一年半后,再说起这个话题,霍忠华的伤感已被乐观所代替:我们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在传统的项目援藏、资金援藏之外,作为一个整体的第七批援藏干部思考着三年时间,能为那曲做些什么、留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实地调研之后,团队找到了答案:理念援藏。要将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的从政理念与管理水平,带给那曲的各级政府部门,要将长三角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灌输给纯朴的农牧民,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援藏干部来了还要走,但改变了当地干部与牧民的理念,就如播下了一颗颗种子,总有机会发芽成林。

  通过调研,援藏干部发现那曲虽被誉为虫草之乡,但12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几乎不产虫草,近年来随着虫草价格的一路攀升,虫草的有无已直接影响到所在乡镇牧民们的收入。如何让不产虫草的四个乡的牧民也能提升收入?在调研中,援藏干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产虫草的四个乡镇,却产一种天然的美味——黄蘑菇,这种黄蘑菇只在藏北草原出现一个多月,味道鲜美、色泽金黄,富含天然硒,无法人工培育。因为缺乏指导,当地牧民一般只将新鲜黄蘑菇采摘后,自己食用或少量出售,来不及采摘或出售的,就任由牛羊啃食。

  在浙江省援藏团队群策群力下,一个名叫“源藏”的黄蘑菇品牌开始运作,从庆云引进香菇脱水生产线、开设“藏氏物语”微店、联络浙江省的超市系统进行试销……黄蘑菇产业化已初见端倪。陈峰告诉记者,仅今年,就从牧民手中收购了5000多公斤新鲜黄蘑菇,按每公斤100元计,仅此一项就能为牧民增收50万元。

  霍忠华认为,经过20年援藏之后,如何从原有的项目援藏、资金援藏跨越到理念援藏,是今后援藏干部的思考方向,“通过实地调研证明,藏北草原的农牧民也能参与市场经济。”在香茂乡的桐乡新村,记者看到因为新村紧靠着109国道,在新村内居住的农牧民都经营着奶制品与酸奶店,新村里的农牧民人均收入是5100元,比全乡3000元的人均收入明显高出一截。42岁的曲扎已在新村住了8年了,如今他一年卖酸奶就可赚六七万元,比起以前在25公里外的牧区居住时,生活条件明显得到了改善。

  但在世界屋脊上搞市场经济,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投入产出、市场开拓都需要援藏干部更多的创新举措。但正如记者一路听到最多的两句话: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而对于工作在边藏一线的援藏干部来说,稳藏需发展,在援藏20年之后,将沿海先进的理念带到藏北草原,让纯朴的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共享发展成果,应该是新一轮援藏的重点所在。

  那曲县古路镇嘉兴秀洲敬老院

  那曲县人民医院B超工作站里,援藏干部海盐人民医院B超医生舒凯带出的藏族徒弟已经可以独立操作。

 

  智力援藏:播下一颗种子,用爱与勇气浇灌

  “我是嘉兴第一个技术援藏。通过给他们讲课,去内地学习,主要是把技术留在这里,就像一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因为援藏来了还会走,这里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提高,还是要靠当地的医生。我觉得还是有成就的。”

  ——舒凯 海盐县人民医院、那曲县人民医院主治医生

  

  “我是拉萨人,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那曲工作了17年。我的成长与嘉兴是分不开的。我初中班主任是一位嘉兴的援藏教师,他叫庄四林,舒医生是我现在的老师,他支持我去海盐培训技术,让我明白医者仁心的道理。他的口头禅永远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我觉得嘉兴不但景美,人更美。”

  ——拉巴苍决 那曲县人民医院医生

  

  舒凯,嘉兴市派出的第一位援藏专业技术人员,也是浙江省55名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中唯一的超声医生,见到这位80后医生时,他即将结束为期一年半的智力援藏之路,他自己总结说:“一年多来,我们经历了羌塘草原由绿变黄,黄变白,再变绿色的轮回变迁。如果要问我这一年援藏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从我工作的科室、医院到广阔的那曲大地,这里每天都在变,越变越美,越变越好。”

  舒凯回忆起刚到县人民医院时的情景:B超室因医生抽调驻村,已经近一年没有开展超声诊断工作了。科室唯一一台黑白B超机是第五批援藏干部援助的,机器和探头都已老化和损坏,严重影响日常的超声诊断工作。库房里虽有上级下拨的一台彩超诊断仪和一台便携式超声仪,但因没有专业超声医师能使用而一直闲置。

  为了尽快教会旺拉与琼达两位藏族医生,舒凯几乎是手把手地开始将技术传授给他们:实例带教,买一大批专业书籍辅助学习,建立科室图书柜随学随用,每周只要有空就给他们讲课……而好学的旺拉与琼达也没有辜负舒凯的用心,如今这两名“藏族徒弟”的超声诊断范围从以前的单纯腹部扩展到全部浅表器官、外周血管、腔内超声等,并可以出据彩色图文报告。但一说起舒医生将结束一年半的援藏任务回海盐时,朴实的旺拉数度哽咽不能言语。

  智力援藏,嘉兴不但将技术送到那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更创造条件让技术人员走出高原,到嘉兴感受更先进的医院管理、观摩提高医疗水平。

  已在那曲工作了17年的女医生拉巴苍决于今年4月至6月,在舒凯的协助下,和另一名同事一起来到海盐县人民医院进行技术培训,回忆起短短三个月的培训,她满怀感激,“以前接诊全靠望闻问切,因为没有诊疗设备;后来有了核磁共振、心电仪器,但不会用或用得不熟练。现在通过学习,不但会仪器,我还学会了电脑开具报告。”

  拉巴苍决所在的那曲县人民医院有医务人员20余人,要承担全县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还有部分医务人员被抽调参与驻村医疗工作,人员十分紧缺。她告诉记者,以前在西藏大学学习的知识,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已跟不上发展了,通过在海盐的学习,她现在接诊、出诊更有自信了。“我的学习成长都与嘉兴人或嘉兴有关,我觉得我是援藏的最大受益者。”朴实的拉巴苍决觉得自己就是援藏20年来播下的一颗种子,经历了爱与智力的浇灌,她才能不断成长。

  20年来,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以科学援藏为基础,以理念与智力援藏为支撑,无疑是新一轮援藏工作的重点所在。霍忠华、吕辉、陈峰、舒凯这四位援藏汉子,从绿树成荫的江南禾城来到不长一棵树的高原那曲,忍受着寂寞,思念着家乡,但心头更炽燃着一个信念:援藏就是要在那曲播下一颗种子,期待早日发芽成林。在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寒缺氧地带,唯有用爱、勇气与智力浇灌着的种子,才能在这个“不长树的地方”创造出生根成林的奇迹。


作者: jx市委组织部

信息来源: 市委组织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