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民生实事项目 > 历年民生实事项目

[2017年民生实事落实] 治堵,让市民出行不再难

发布日期:2018-03-28 11:55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记者 张瑞洁 通讯员 梁小丽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车辆越来越多,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作为一项严峻的社会民生问题,造成“行车难、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市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作为十项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去年,全市继续在治堵上发力,一系列难点被解决,一个个堵点被攻克。


 


  【民生现场】

  市民感受“小确幸”

  上下班更快捷 进出城更方便

 

  现在,市民老朱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去上班。车子平稳地穿行在嘉兴繁华的中山路上,老朱欣赏着这江南三月里的美景,心生出很多感慨来。“都说城市越发展,交通会越堵。我看也不是,现在坐公交车速度一点也不慢,上下班真的很方便。”

 

  一座城市出行状况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在以前,老朱的感受并不是这样。老朱家住秀洲区,工作单位却是在南湖区,两边距离有点远。以前每天上下班,老朱很心烦,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要2个多小时,“嘉兴城市不大,但拥堵的问题倒是向特大城市靠齐了。”过去,老朱对嘉兴的拥堵没少抱怨。不过现在,他乐观多了。

 

  老朱说,像中山路这样的城市主干道上都有了公交专用道,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因为公交车走的是公交专用道,一点也不堵,下班回家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比自己开车还要快。同时,得益于智慧交通的发展,现在老朱等车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老朱打开“车来了”APP,上面每一趟公交车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在出门前,老朱还学会了提前规划路线。他掏出手机,“你看,打开手机就能知道路上堵不堵。哪里堵车,哪边‘红’成一片(堵车严重)就绕行。”老朱说。

 

  除了希望上下班更快捷,市民对进出城更方便的渴求同样强烈。“订好了火车票,一旦路上堵车,心里就急得不得了,生怕误了车。”这样的感受,嘉兴经开区建设交通局园林市政处处长倪俊杰也有过切身的体会。

 

  一系列治堵的举措,正在改变这样的面貌。他带记者来到三环南路,只见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跃然眼前。倪俊杰介绍说,以前,因为三环南路没有完全打通,造成中环南路、长水路、由拳路等路段不时出现交通拥堵,特别是对要进出城的市民影响颇大,如今,三环南路建设已近尾声,不久之后就将开始通行,将大大缓解进出城的拥堵状况。

 

  据悉,南湖大道往西到嘉杭路段,全长六公里将设置双向八车道,由于全程都采取了立交或者下穿的模式,整条道路没有一个红绿灯,设计时速80公里,所以这也是嘉兴市区往来高铁站最快捷的一条道路。

 

  “现在,我们正加紧对道路进行绿化,路中间的主隔离主要有银杏、香樟等,在马路两侧,除了有宽阔的大草坪之外,我们还会设计一条供市民游玩的樱花大道,让市民不仅走得快捷,还要走得舒心。”倪俊杰表示。

 

  【实事追踪】

  “五箭”齐发

  打赢治堵攻坚战

 

  去年,嘉兴治堵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市治堵办专职副主任刘自冉说,得益于工程治堵、公交治堵、管理治堵、文化治堵、科技治堵的“五箭”齐发,嘉兴交通的拥堵状况正迎来根本性的改变。

 

  工程治堵上,嘉兴这几年亮点频现,一系列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新建改造嘉铜公路(中山西路-兴镇路)拓宽改造工程、凌公塘路(中环东路-三环东路)等6条城市道路(含2条联网路)建设,建成辑川路西公共停车场、小瀛洲海绵工程停车位等6处停车设施,建成三元路(东升路-城北路),开工建设三元路(建国路-东方路),环通市区1.5环;贯通三环南路,建成市区三环快速路;完成纺工路下穿铁路隧道顶进,畅通中心城区南北交通主通道……

 

  这一项项工程的或开工或建成,大大增加了我市道路和停车资源的供给,让车有路可跑、有地可停。刘自冉认为,工程建设要实干,也要巧干。所谓通则畅,对于新建道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打通断头路,让道路之间实现更多的连接,让每一条道路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而在停车问题上,一方面要全面新建,另一方面则要进行深度的挖潜。“现在我们就在考虑对桥下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我们已经对嘉兴各座大桥做过排摸,接下去会有计划的推进。”刘自冉表示。同时,为了给市民更多的绿色出行环境,嘉兴还在积极开展绿道建设的提质工程。

 

  公交治堵上,刘自冉同样强调“连接”的重要性。他说,“眼下,我们已经建设了不少公交专用道,接下去是要做好这些公交专用道的串联,让公交车都能走在公交专用道上,把公交出行的速度真正提上去。而随着嘉兴城市规模的扩展,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建设因其节点作用,也变得愈发重要,我们也会抓紧建设一批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在刘自冉看来,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无疑会让交通拥堵状况大为改善,而让市民自发地去乘坐公交车,就是要努力争取做到坐公交和自驾在出行速度上不落下风。

 

  去年,我市在公交治堵上可谓蹄急步稳。全市域公交车辆新增和更新110,继续扩大着公共出行工具的有效供给;主城区新增公交首末站1个,新增公交专用道10公里,全市域城市公交停靠站新建和改造134个、其中港湾式85个,全市域新增104条线路、686辆公交车支持移动支付。

 

  在管理治堵上,我市去年同样动作频频。“我们分析梳理了造成交通拥堵的诸多原因,发现乱停车、乱占道等交通管理上的疏忽和混乱同样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刘自冉分析说。因此,去年我市不断加大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开展“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系列行动,市本级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53.62万余起;严管治堵重点道路与交通示范区,提高道路交通守法率;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大交通违法行为实行抄告制度,随着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市交通出行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治堵不能一头热,由于出行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人都深入、参与到治堵中去,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多年的治堵实践,也让刘自冉明白,文化治堵的重要性。去年,在治堵重大项目推进中开始全面实施公众参与“四个一”工程,即:制作并发放“一本”宣传册;召开“一场”沿线社区居民商家及“两会”代表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召开“一次”媒体见面会;确定“一个”民情民意联络员。及时通报工程实施期间的交通组织、公交线路调整等情况并征求意见,提高市民对治堵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我们希望形成一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施策的良好局面。”刘自冉说。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治堵,在交通治堵领域也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早在20164月,国内领先的实时公交查询工具“车来了”正式在嘉兴上线,并拥有了一大批用户。为了让老百姓更方便地获取公交乘车信息,去年2月,我市与“车来了”开展深度合作,促成全国首例“车来了”公交大数据分析平台正式落地嘉兴,通过对线路站点客流、出行时间段特征、用户出行次数、出行距离、换乘等特征分析,可以判断公交负载效率和营运水平,给出高峰大站、排班调整、班次直达、运营时间等线网优化建议,让公交行业精细化管理得以进一步提升。

 

  【民心同期声】

  理念先行

  治堵更要入脑入心

 

  治堵关系民生,因此,治堵这个议题也得到了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每年有关治堵方面的议案、提案不少。

 

  市政协委员张雪荣已经连续多年关注城市治堵。他表示,治堵这件事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可以说人人有责。过去很多人都觉得治堵是以车为主,事实上治堵更要以人为本,要做到理念先行。

 

  他说,比如公交专用道的启用,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家车的出行,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出行。但专用道也带来了道路资源的浪费。现在嘉兴有些路段也在采用公交优先的方式,只要在不影响公交车通行的前提下,社会车辆可以借道行驶,以提高车道的利用率。这除了通过管理来规范以外,也需要市民提高在高峰时段为公共交通让行的理念和意识。

 

  张雪荣认为,治堵的很多事情都要规划先行,想在前面,不能等到拥堵了再去想治的办法,而应该把事情做在前面,防患于未然。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现在市区西南方向,有嘉兴机场、高铁南站、客运中心三大站点,有沪杭、苏嘉绍两条高速,有南湖、马家浜、王店三个高速进出口,再加上未来快速高架路很可能穿区域而过,高架路开工建设,意味着嘉兴进入立体交通模式,立体交通需要统筹规划、超前规划,能否保证上得去、下得来并保持快速、畅通是关键。因此在这个区域就很有必要建设一个交通枢纽,把今后有可能造成的拥堵提前化解掉。

 

市人大代表高洪良同样是关心城市治堵的热心人。“科技手段可以再运用得更充分一些。”他表示,在进一步加大基础投入和鼓励绿色出行的同时,应借助智能手段建立“智慧交通”优化现有红绿灯设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根据某路段车流量的多少,合理调控红绿灯在不同时段红灯、绿灯时间的长短,临时改变箭头灯变换车道,以及对公交车道的合理利用,在不影响公交车正常行驶的前提下,在局部路段通过电子屏等指引一定量其他车辆通行。

 

 治堵,让市民出行不再难.pdf


插图文字:

12015108日,三水湾区域整治项目紧张施工现场一角。



摄影 记者 闻人达

 

2. 2014618日,为进一步巩固城市治堵工作成效,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南湖二号”集中整治行动启动。



摄影 记者 李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