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起航地: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嘉兴“样板”
2019年,嘉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31元,连续16年保持全省首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7元,同比增长14.1%,收入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一组抢眼的数据,犹如一曲华美乐章,徐徐展现出红船起航地近年来精准扶贫奔小康、农村面貌换新颜的生动故事。
笔者近日从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弘扬“红船精神”,牢牢抓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设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20年上半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541元,同比增长10.3%,收入水平居全省第二位。
党建引领,构建困难群众连心服务机制
“老倪啊,今年企业订单都下了吧?还有什么困难再跟我们提!”日前,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党总支书记凌伏林再一次来到养蚕户老倪家中走访。看到凌伏林,老倪笑着迎了出来:“解决啦,我这颗悬着的心就安下了。”
老倪的难题,要追溯到今年4月初。老倪曾是东池村低收入农户之一,后来跟着村里不少乡亲一起抱团养蚕,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然而,今年4月,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蚕桑产业受到了冲击。市场环境差、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化推广难,这让老倪愁坏了。恰逢此时,石门镇开展的“书记来敲门”活动中,时任石门镇党委书记姚富强和东池村党总支书记凌伏林一起上门来到老倪家中,倾听他的困难和需求。得知农户的实际情况后,姚富强和凌伏林为他多方联系收购企业、出谋划策,最终让企业放心下单收购,养蚕户安心生产。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嘉兴以打造“党群关系最密切、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为目标,广泛开展“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聚焦聚力“三服务”,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直面群众查实情,深入研判找症结,精准施策解难题,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其中,桐乡市进一步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推出“五个一”的长效帮扶机制,即帮扶干部每人一本帮扶政策一本通、一本贴心手记、一张帮扶明白卡、一套帮扶方案,低收入农户每户一张爱心帮扶联系卡;政策一本通包含兜底保障、产业帮扶、教育帮扶等7大方面28个帮扶政策,帮扶明白卡进一步明确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标准和责任单位等。实施定期走访制度,做到一对一落实结对、点对点落细举措、实打实落地项目。今年以来各级帮扶干部共开展帮扶走访3.94万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672个。
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以包镇进村入格、连心服务解难为举措,深化落实“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以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包干1个镇(街道),深入村(社区)、企业、网格走访服务,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县或镇领导干部走访连心。全面推行“微网格”工作机制,精准划分微网格,选优配强微网格长,为开展“大海捞针式”摸排、打赢“啃下硬骨头”增收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此外,按照应结尽结、全面覆盖原则,要求每一户低收入农户与一名镇级以上帮扶干部结对,通过关心、掌握结对农户的生活、生产变化,力所能及地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劳动能力、无致富门路、无致富资金的低收入农户,侧重增强“造血”功能。对无劳动能力的以兜底保障为主,侧重“输血”式帮扶。目前,全市共有9100余名镇级以上干部参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结对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嘉兴市低收入农户扶持政策实施办法》《疫情期间低收入农户生产扶持意见》《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方案》等政策,支持低收入农户创业创收,对创办农家乐(民宿)、开设网店、小额贷款、从事来料加工以及农业经营主体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等环节给予一定比例或全额补助。印制《惠农政策50问》小册子,通过“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把政策措施送到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手中,强化指导和政策支持。
“根据相关政策,我们还上调了就业困难人群中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标准,参照个体劳动者当年最低社会保险缴费额的50%给予补贴,确保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均失业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通过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公益性岗位项目,推荐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就近就业等举措,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推荐低收入农户就业。
笔者了解到,海宁市从2018年以来,坚持以“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和“低收入农户发展蔬菜、水果生产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增收扶持,对低收入农户在土地流转、水稻种植、农业转产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2018年以来共计拨付补助资金122.86万元。以“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农业主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推出专家培训、赠送农资等帮扶措施,2018年以来共计结对低收入农户194户483人次,提供物资价值19820元,帮扶资金27.98万元,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39人,累计增收33.18万元,重点突出以“项目”促增收,不断提升低收入农户的“造血”功能。
嘉善县则全面推行“1+X”组团帮困机制,在姚庄镇横港村建立全县首个村级运营的“五彩”扶贫基地,培育打造低收入家庭精准“造血型”扶贫的“横港模式”。明确收益的80%将帮扶全村残疾人、低保户以及困难党员,收益的20%纳入村级慈善基金。
资源统筹,率先打造“大救助”工作体系
2016年,嘉兴市针对救助资源不集中、主动发现不及时、救助内容不匹配等短板提出构建“社会大救助”理念,探索实施低保家庭认定“一键核对、一证通办”制度,被列为全省“社会大救助”试点地市并推广。
据悉,近年来,在明确内容大框架、对象大范畴、部门大协作、工作大力度、舆论大宣传等“五大重点”的基础上,我市已构建困难需求大数据平台、救助政策大统筹平台、需求与供给对接平台“三大平台”,在试点后开展大救助智慧平台升级版试点,实现了救助对象统一认定、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资金统筹使用、救助事项协同办理、救助绩效精准评估。
“通过整合民政、社保、残联等10个部门39项信息开展经济状况核对,我们实现了由人工比对向系统自动比对的转变。”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破除信息壁垒,实现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眼下,嘉兴已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救助“一键核对、一证通办”,建立了从一张身份证到一张银行卡申请、审批、发放闭环流程,核对时间从20多天缩短为1个小时,申请审批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疫情期间,通过全市大救助体系实现网上审批救助100多户家庭。
此外,根据大数据库中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及时研究政策和项目,在原有政策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为困难群众做好救助加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临时救助办法》,并配套出台11个操作层面政策,有效对接困难家庭实际需求。强化创业帮扶,鼓励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累计为1618户低收入农户补助贷款贴息、果蔬种植等资金70.98万元,为6210户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2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联合财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实施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对其住院医疗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纳入保险赔付,按照150元/人的标准,各级财政共投入400多万元,实现参保全覆盖,并于今年8月完成了首批赔付,10名低收入农户共获赔2.3万元。启动“暖巢行动”,对全市2人及以上低保家庭户开展居家改造、家具配备和陪伴服务,每户改造资金8000元,累计完成1180户,投入944万元。推进“虚拟岗”项目,对全市低保家庭中的2人及以上户、且家庭成员中有1人及以上因重病或重残而无劳动能力的,每户每月发放虚拟岗工资500元,累计帮扶931户,投入46.55万元。
强村富民,探索精准消薄扶贫新模式
“觉得今后生活更有奔头了,这样的政策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家住平湖市曹桥街道的农户冯大伯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自从两年前自家的地“飞”入抱团项目,每年他都可领取分红近万元。对冯大伯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2018年,平湖市“飞地”抱团项目开启了“活血帮扶、区域互动、合作共赢”的集体经济发展全新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笔者了解到,平湖市低收入农户中约七成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过去产业帮扶,给他们免费盖过大棚,可收效甚微。”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平湖立足“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的工作基础,在全省创新扶贫领域“飞地抱团+”模式后,将“飞地抱团”的股东从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展至低收入家庭,全市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通过“家庭掏一点、集体出一点、党员干部募一点、企业帮一点、慈善捐一点、结对帮一点、政府补一点”等“众筹”资金,入股至市级经济主平台中的优质“飞地抱团”强村项目,每年获得10%的稳定收益。走出了一条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促进低收入家庭增收的精准消薄扶贫新路子,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截至目前,平湖持股低收入家庭3152户,覆盖率97.04%;总帮扶股份股金1.8亿元;累计实现分红2500多万元。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最高户增收1万元。平湖市“飞地抱团+”相关工作更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初评提名。
“我们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的三个问题。”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坦言,帮扶工作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将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全部纳入可持股家庭基础名单,也要通过广泛发动,群策群力,鼓励政府、社会、低收入家庭多方联动,实现资金众筹;另外更要建立产权界定、股权设置、股权管理、资金管理等一整套制度,形成纪委、审计、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联动联审监管机制,对帮扶对象确定,资金管理、使用、发放环节开展全过程监督检查。
为此,近年来,嘉兴通过村(社区)调查、镇(街道)核实、部门联审、镇(街道)反馈、村(社区)公开公示、部门审定备案等六大规范标准程序,列出并确定持股低收入家庭名单。在此基础上,设立帮扶对象准入、动态调整、退出审核机制,提高持股对象的精准度和受益面。其中,单户帮扶股份股金最高达10万元,总股金近3亿元,纳入帮扶名单的低收入家庭出资额最低0.5万元、最高3万元,合计自筹资金接近一半,实现了“多掏多得”的差异化“自扶”。在建立部门联动联审监管机制上,则成立了“初心帮扶资金”,科学设置股权,明确产权归政府(集体)所有,低收入家庭自筹资金产权归家庭所有。同时,科学选取项目,帮扶资金入股方向限于经济主平台中的优质“飞地抱团”项目。据统计,该模式实施两年多来,累计实现分红2400多万元,户均增收5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