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部门

桐乡学校入选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2-01-17 09:15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桐乡作为浙江省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县之一,全面落实“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和学校典型案例遴选推荐工作,经专家评审认定,共评选34个小学典型案例,桐乡市春晖小学/桐乡市石门镇羔羊小学位列第八!

乘着“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工程的东风,桐乡市春晖小学与石门镇羔羊中心小学成功“牵手”,成为共建型教共体结对学校。

两校校情分析

春晖小学作为市区学校,现有43个班级,1983名学生,109名教师。学校办学九年,已拥有一批各级各类骨干名师,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效显著,成为当地一所年轻的强校。学校是嘉兴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桐乡市首批智慧教育试点学校,2017年学校成为中央电化教育馆“跨区域同步教学应用试点项目”学校,学校同步课堂的相关经验曾在《中小学校长》作交流。羔羊小学作为农村小学,现有14个班级,588名学生,40名教师。尽管学校硬件设施逐年改善,但是位置偏僻、生源流失、骨干外调的现状摆在眼前,新入职教师缺少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急需借助外力来培养师资,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携手同步课堂

基于两校校情,共同商议确定了借用春晖小学的师资优势,以“同步教学”为载体,双师结对协同,形成“教研—教学—教研”的研训一体化操作模式,助力羔羊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双师结对,明确职责。根据羔羊小学的需求,春晖小学精心甄选优秀教师,以“名师骨干+新教师”的结对方式,确立双师合作关系。结对的两位教师一般是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协同教学,原则上要求做到六个同步,即: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辅导、同步评价、同步教研。

同时,选取不同类型的课例开展“双师课堂“的研究,春晖小学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羔羊小学教师作为助理教师,研究“双师课堂”两位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操作路径。

双师协同,同步研训。助理教师与主讲教师同步研训。首先是二次备课,助理教师首次备课,然后与主讲教师一起备课,重在理解设计意图。其次是课堂实践,从教学语言、教学应变、课件制作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最后是课后研讨,重在分析学生的学习所得,形成了以同步教研到同步教学再到同步教研的三共教学模式,即:课前共备,课中共学,课后共研,保证了同步课堂的有效开展。

1.课前共备——“双师”资源整合

课前,两位教师共同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把学习目标变成一个个适合开展的学习任务。助理教师提供班级学情,主讲教师根据两班学情,精心备课并与助理教师共享,两位教师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流程等。助理教师与主讲教师一样,带着预设进入课堂,主讲教师对设计意图与操作要点要对助理教师进行解读和指导,助理教师要内化教学设计,通过说课、说题等形式反馈给主讲教师。

同步课堂中,容易忽视的是空中学生与助理教师。为了确保两校学生课堂资源的均匀获取,在备课中细化了双方教师与两班学生的活动流程,强调主讲教师对空中教室学生的关注,避免空中教室的学生“只看戏不参与”的现象,让同步课堂中的两班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

2.课中共学——“双师”流程优化

“双师课堂”走进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两位教师共同带着自己的学生课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同步课堂最重要的环节,两位教师在课堂中,默契合作,共同推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暖场问候,眼中有学生。同步课堂伊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问候,一方面对系统与设备进行调试,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让双方学生更有获得感与现场感,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同时,我们对羔羊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隐性分层和编号,方便主讲教师与学生的顺利交流。

二是分工合作,操作有技巧。主讲教师面对的是两个班的学生,一个是熟悉的现场班级,一个是不太熟悉的空中班级。主讲教师要充分关注两班的学习状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捕捉生成中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并归纳提升,推动了教学进程。同时也为助理教师的课后模拟提供了教学范例。

助理教师要实现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在调控好课堂的同时,也可以适度介入教学,推进教学进程。更重要的是助理教师要利用“空下来”的时间走到学困生的身边,第一时间提供辅导与服务,让精准扶弱工作悄然发生在课堂里。

三是多元互动,学生有表现。双师课堂中,我们倡导课堂设计活动化,努力将学生推向课堂的前线。同步课堂中存在两位教师和两班学生,活动化的设计让学生的互动更为多元。首先是师生互动,主讲教师要兼顾与两个班学生的交流,力求做到机会均等;助理教师也要根据课堂进程,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次是生生互动,既要关注同一班级里的学生互动,更要关注不同时空中的学生互动,利用两班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与互动;最后是双师互动,课堂中助理教师可以及时将班级学情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也可以主动寻求助理教师的帮助,反馈空中教室学生的学习状况。

通过多元互动,让双方学生都有表现机会,教师要依照课堂动态及时进行研判,从而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

3.课后共研——“双师”学习力提升

经历共备和共学两个阶段后,紧接着是课后共研。首先是课后及时的教研研讨,两位教师总结本次课堂教学中的成败与得失,分析学习所得,总结经验教训。有时利用平台的回放功能进行微格分析和比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反哺下一次教学;有时邀请教研组的教师,同伴互助,诊断分析……通过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研讨,促进双师学习力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使“同步课堂”工作落实到位,双方学校十分重视团队建设,签订协议,双方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双方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双师共同拥有,羔羊班级学生质量检测与两位教师共同挂钩整体评价。

试点工作成效

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同步课堂突破了空间限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春晖小学与羔羊小学的学生在自己教室里在同一网络空间下互动学习,让农村的学校也享受到了城市的优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同步课堂里,助理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不足课后补”的现象,实现了课堂内的精准扶弱,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解决了农村师训难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两校通过“名师骨干+新教师”双师结对的方式,新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布置作业、共同研讨、共同改进,既有理念上的引领与提升,又有课堂的实践与训练。这种培训方式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手把手的,实现了教师的成长闭环。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