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嘉兴教育学院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470890431/2022-376825 发布机构: 嘉兴教育学院
发文日期: 2022-01-0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有效性:

关于印发《嘉兴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1-05 10:39 信息来源:嘉兴教育学院 浏览次数:

各处室:

现将《嘉兴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落实。

嘉兴教育学院

2021年12月27日

抄送:嘉兴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研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

嘉兴教育学院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印发

嘉兴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嘉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不断提高嘉兴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科教研、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智慧研训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水平,提升教育研训工作效能和服务品质,助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院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推进的“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教师教育中心、教研指导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教育资源高地——“三中心一高地”建设进一步深化,研训效能、办学水平、服务能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以“红船精神”专题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和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院目前高级以上职称62人,其中正高级教师6 人,省特级教师6人,市教育领军人才4人,市教育名家1人,“区域辨识度”明显增强,已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地市级成人高校和基础教育研训机构。

基于分层分类培养的师训干训全面推进。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在全省具有较大辨识度和影响力,八年内连续四届获得省师干训先进集体称号。“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培养第四、第五轮名校长培养人选共66名,建设两批次18个嘉兴市名校长工作室。目前,全市在职在岗正高级教师57名,省特级教师62名,培养第五轮、第六轮市级名师各200名,第12 批第13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各400名,基本形成了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和省特级教师为主干的学科引领团队。“十三五”期间,推行“嘉禾˙活力课堂”师训品牌,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培训机制,全面完成五年共360学分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90学分)和新录用教师一年180学分的新教师培训任务,初步建成适应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和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教师培训体系。

基于成人高校职责的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较好地履行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职能。与浙大、华师大、嘉兴秀水中专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办学取得丰硕的成果,办学形势健康良好。五年来共招录新生3500余人,完成学业顺利毕业3300余人,稳规模拓发展的办学主张得以进一步巩固,办学实力有较大提升。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对学院成教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完成院外教学点的设置备案审核,科学招生,规范管理,高质量育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面向社会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成绩出色。普通话测试全部实现由人测向机测过渡,县(市、区)机测点的布局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累计完成5.6万余名考生的测试任务,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基于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发展的学前及义务教育教研指导全面加强。五年来,义务教育教研努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在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结果中名列前茅,区域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南湖之春、STEM教育、新优质学校培育、名优教师携手镇村送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育实验区、教育学院实验乡镇和实验学校、精准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品牌项目,为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专业支撑作用。分层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儿园课程实施、资源建设及游戏化课程的开展卓有成效,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早期教育研究和公益指导。

基于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高中教研指导坚定有力。五年来,高中段教研完成了14个学科的330多次的专题培训,参与培训高中教师数量达12000多人次。举办“接轨上海教育、共谋高中发展”高中教学管理专题培训6期,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掌握前沿理念,开阔教学视野。着力指导17个本市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网络课程2081门,网络资源27379个,累计访问量 2878749人次。指导17个学科基地完成了26门学科基地选修教材的编写与推广工作,示范引领嘉兴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对全市34所高中开展全科蹲点跟踪调研和指导。为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本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指导成效显著。五年来,通过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深化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提升教师队伍发展水平、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等举措,助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指导建成浙江省名校5所、浙江省品牌专业8个、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8个、浙江省名师工作室10个、浙江省大师工作室10个。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学生素养类)“创新创业”和“文明风采”赛项中,我市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茅。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在全市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多元化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新体系。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建成三批共35个“嘉兴市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体验中心”,不断完善全市20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培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举办和组织参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竞赛和评比活动,均取得全省领先成绩。

基于教育教学现场的教育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科研成果显著,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1项,获国家级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规划课题立项231项,获奖61项;省教研课题立项186项,获奖43项,立项率和成果获奖率均位于全省前列。举办全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辅导班20期,辅导学员1258人,科研立项与结题培训活动25期,8000余人次的一线教师参与了市级教育科研培训活动,教师科研素养显著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构建“市级-县(市、区)级-团组(片区)-学校”四级服务体系网络。截止“十三五”末,指导建成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21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85所,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学校310所。打造“金字塔型”专业队伍,2020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培养心理顾问精英团队成员20人,近百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微嘉园“嘉心在线”心理顾问,培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B证骨干教师1839人,实现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00%配备,组织开展省级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证B、C证培训、心理危机预防和筛查专题培训、教育系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业技能培训等,有效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重视危机排查和日常防控,构建“前端预防、中端预警、后端干预”的全程心理健康动态服务机制。

(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学院教育研训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一方面,学院发展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坚持教育优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持续增强以及财政经费保障的坚定有力,都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学院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教育研训工作质量和效能还不够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等教育方针的研训举措还不够丰富,嘉兴基础教育教师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与素质教育、高考改革、拔尖人才培养需求还不够匹配,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和选择性还不充分,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研训指导还不够深入,学院开放办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研训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研训队伍建设还缺乏系统性措施,教育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院队伍建设方面,研训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人员流动不畅,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专业成长通道窄化,待遇相对偏低。在工作机制方面,研训融合还不够高效,市级研训与县级研训任务分工不明晰。在服务效能方面,教研指导还存在一些薄弱领域,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还不够,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还不够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以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变革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动力,开展高质量教研、实施高效能培训、推进高品质科研、实现高标准管理,着力构建红船旁品质研训,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助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为嘉兴打造“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先行市,作出教育研训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研训,落实党在教育研训事业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和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强化学院党委对各类重要研训项目和研训活动的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坚持研训融合。深化教研、科研和培训的深度整合,形成“三驾马车”一体发力的工作格局。梳理整合学院各类研训项目,形成处室条线清晰、精简高效、有分有合的研训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研训融合的集约成效和联动效益。

——坚持统筹联动。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研训部门的工作联动,建立教育研训联席会商机制。加强市、县研训机构的统筹协调,建立全市教育研训事业发展联动机制。加强研训部门与基层学校的紧密联系,建立定期指导、人员交流、分片联系机制。

——坚持数字赋能。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研训融合创新为主线,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研训服务体系,发挥新技术在教育研训事业发展中的内生变量作用。

——坚持开放创新。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对上海、江苏和安徽以及杭州、宁波等地的交流,学习他们的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积极拓展省内外教育研训合作渠道,探索推进海外教育研训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全力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服务型学院,“研训一体”工作体系全面优化,打造“三中心、两平台、一高地”,到2025年,建成有影响力的区域“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发展创新中心,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导中心,区域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区域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平台,区域教育研训交流合作平台,以及区域教育研训数字化改革发展高地。力争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师训干训等各项教育研训工作成绩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成为一所在省内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地市级成人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研训机构。

——建设区域“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发展创新中心。推动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德育研训研究指导,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体育、美育、心育和劳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教学。强化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研究探索,不断优化落实立德树人的研训工作体系。

——建设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导中心。聚焦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围绕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强化幼有善育的教研支撑,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建设指导,推进职业教育全融立体发展,提高特殊教育融合施教水平,更好地发挥学科教研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建设区域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加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职后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开展以分层分类为主要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精准培训,“名师培养工程”为主抓手的骨干教师培训,基于教育干部成长规律的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和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的学历提升,以及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的品质和效益。

——建设区域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注重对中观、宏观课题研究和成果培育,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现场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推进以教学流程改进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从而合理地安排学习各学科教学。大力建设教育智库,开展重大项目研究,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积极推进各类各级区域合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和辨识度。落实经费保障,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提供动能。

——建设区域教育研训交流合作平台。立足长三角区域,扩大区域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建立研训领域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对长三角区域成功教育经验的学习和交流,联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展系列研训活动,积极拓展与省外、海外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合作渠道,不断提升学院开放办学水平。

——建设区域教育研训数字化改革发展高地。依托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研训领域数字化改革,基于省教育大脑、教育魔方平台和市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等教育数字化平台,丰富区域教育研训线上资源,加强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提升教师、校长和研训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打造智慧研训。

三、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助力嘉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助推市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通过制度完善、机制创新、能力提升、精准研训等举措,大力提高教育研训服务品质,推进学院教育研训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善育在嘉”、“优学在嘉”品牌,为创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作出教育研训工作应有贡献。

(一)建设区域“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发展创新中心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依托研训资源的专业优势,着重对“五育”并举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短板进行改进和提升,在不断提升智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同时,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1.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指导。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思政课统编教材为主体,以学科德育元素教学为依托,以自编特色教材为辅助,促进思政课从学前到高中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创新思政课地方教材建设,指导促进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好《勤善和美 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专题教育教材,修订《红船精神专题教育教材》和《可爱的嘉兴》地方教材。加强思政一体化教学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在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思政要求,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融通,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效。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落实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探索建设市级“新时代思政研学基地”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

2.助力“三全育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树立大德育理念,充分依托共青团、妇联、文明办、司法部门、文旅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德育资源,强化合作与整合,推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家长学校建设,指导好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建设,搭建多维度家庭教育平台。探索开发家庭教育培训教程,举办嘉兴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遴选嘉兴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建立家庭教育优质课评选和典型案例评选机制;举办“家校社协作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发展”主题论坛。依托好“嘉心在线”平台,发挥心理顾问作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和文化传承,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研究,优化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名优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队伍素养提升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嘉兴市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推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德育论坛等高品质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专栏1    德育研训品牌建设计划

一是实施“研训一体化”培训计划。坚完成新任职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和名优班主任三层次培训,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三类别培训,导师引领、课堂研磨、团队协作相结合的三渠道互动培训,促进德育工作者育人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班主任。二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计划。举办嘉兴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遴选嘉兴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建立家庭教育优质课评选和典型案例评选机制;举办“家校社协作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发展”主题论坛。三是推动高品质平台建设。每年组织好“情境模拟式”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举行历届获奖选手专业素养展示活动,通过师徒结对,扩大优秀选手辐射作用。举办“深度访谈式”嘉兴市中小学德育论坛。

3.加强智育研究与指导,提升智育水平。指导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促进基于学生课程素养发展的学教方式变革。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精准分析学情,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方式,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助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区域教学改革先进经验和课堂教学优秀教学模式。

4.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研究指导。以系统思维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体系,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教学研究指导,推动实施好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地方教材,促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结合,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推动落实中小学劳动周制度,建立中小学劳动清单,探索将劳动素养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学院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研究指导,进一步开展师生劳动技能现场赛活动,推进教师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

5.重视体育、美育、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加强体育课程研究与指导,助推学校完善体育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体育课程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指导学校经常性体育竞赛制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探索将结果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途径方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研究,指导学校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推动学校建设基于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发展的体育和艺术特色课程。加快推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总站,完善市级、县(市、区)级、团组(片区)、校级心理健康服务站点的四级网络和服务职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动融入“健心客厅”等公共心理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智慧书屋”等社区公共设施,提供线上线下结合、多方专业联动、公益普惠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普测筛查与诊断预警,构建家校社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探索医教融合的协作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进一步促进心理专业队伍建设,培育教育系统心理顾问精英团队,启动教育系统心理顾问“20倍增”培养计划,建设好首批10个心理顾问团队工作室,培养200名教育系统心理顾问。开展“心理督导师”培训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持证上岗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辅导素养,不断夯实“金字塔型”心理专兼职队伍的建设。

专栏2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工程

加强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100%的县(市、区)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平台,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形成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率100%,全员教师心理培训持证率90%以上。

6.加强区域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探索中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区域路径。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艺术素养和劳动教育等方面评价内容,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业性指导,推进和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

(二)建设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导中心

1.强化幼有善育的教研支撑。一是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学前优质资源配置,支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名园孵化机制。持续培育“有品牌、强特色、能示范”的优质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创建一流幼儿园,加大高端学前教育资源引进力度,促进优质省一级幼儿园与国际性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力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或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助推幼儿园打造特色品牌。全力参与打造教育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地活动,以“四地联盟”为平台,加强与长三角优质幼儿园的合作,全力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助推嘉善幼儿园片区形成示范区标志性成果。二是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市、县、园三级培训联动机制,建立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指导网络;助力教师本科学历达到60%以上;优化幼儿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能力;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联系幼儿园、名师结对教师制度,引领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红船精神宣传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落实“红船娃”课程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课程。实施基于儿童立场的本真教育,建设凸显具有“红船情、江南韵” 特色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加快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通过组团、互助的方式,不断完善幼儿园活动课程,形成科学、合理,有差异的课程结构,促进幼儿园特色化多元化教育发展。以课改促教改,切实提高日常保教质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四是探索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五是加强0-3岁婴幼儿养育研究,引导早教市场健康科学发展。推进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顾问团队建设,推进学龄前领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0-3岁家庭看护与科学教育、托幼衔接等学前重大课题研究,走出一条“幼有善育”的嘉兴新路子。

专栏3  学前教育特色发展工程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学前优质资源配置,支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名园孵化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完善市、县、园三级培训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教研指导网络。优化幼儿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能力。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建设凸显具有“红船情、江南韵” 特色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加强0-3岁婴幼儿养育研究,引导早教市场健康科学发展。

2.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以全国“优质均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推动“新优质学校”培育和“提升镇村教育品质”项目。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全国“优质均衡示范县”创建指导作为教研工作任务,以嘉兴市“新优质学校”培育试点学校和“提升镇村教育品质”项目为载体,聚焦提质、培优和均衡几个关键词,加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指导,推动嘉兴市“新优质学校”第一批考核评估和第二、三、四批培育工作。通过中小学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好教研下沉服务,强化资源共享,发挥我市学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指导作用,推进“名优师工作坊”“名班主任工作坊”“名校长工作坊”等建设,着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义务教育新样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和指导,研究和推进“五育”并举和“基于学校管理哲学”学校课程体系架构和顶层设计,推动学校基于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发展的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和体育特色,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学。强化“红船精神”、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可爱的嘉兴”等地方课程的实施,培养一代了解嘉兴、热爱嘉兴、建设嘉兴,具有地方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嘉兴人。二是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推进初中强校提质项目。聚焦义务教育“作业”改进与指导。研制和印发《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十条”实施建议》和《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指导与教学管理的实施建议。组织域内名师、学科骨干教师等力量修订与教相配套的《单元学习指导(体验)与评价》丛书,推动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各县(市、区)研训部门研制小学语文和数学、初中文化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和学为中心的学科作业指导教师常规,通过开展作业改革的专项调研与视导,挖掘与推广区域中小学学科作业指导、学校作业改革与管理经验。通过“南湖之春”教育品牌项目,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引导中小学教师探索基于课程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转型与学教方式变革,聚焦课堂教学与过程性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进一步落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探索初中学校强校提质,开展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与分层教学教改项目行动。培育区域基于因材施教和学生差异的“精准教学”和“分层走班教学”初中学校典型。三是推动区域“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省教改项目,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推进和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学校向“指导性管理”转型中的实践路径,规范学校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指南》和《学科教学建议》。通过项目研究和实施形成一批市域内“改进教学管理”的典型学校、积累一批教学管理改进的典型案例和可推广的区域经验。开展学生区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加强学段衔接研究指导,坚持双向衔接和系统推进,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建立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市域一体化”教研工作与指导机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一批县(市、区)二级教研部门共同组成的项目研究与指导小组,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指导、网络教研和综合教研等制度。继续推动市域联动的教研项目,通过秀州中学初中部名校复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教育实验区(镇)、教育学院实验学校等研训项目,形成共同指导的研训工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互联网”教育。探索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促进信息化与教学的有机整合,用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树立区域信息化教研典型,促进中小学教师和学科教研员的信息化教研素养发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先进教研组、精品课程评比、先进教研集体和优秀教研员评选等评审评选工作。

专栏4:“双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研行动

将全国“优质均衡示范县”创建指导作为区域教研重点工作任务,以项目教研为载体,市域一体化推进教研行动。一是实施嘉兴市“新优质学校”培育试点学校项目。聚焦提质、培优和均衡几个关键词完成100所义务教育新优质试点学校培育工作,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中小学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行动。聚焦“提升镇村教育品质”,做好教研下沉服务,完成100场次的小学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强化资源共享,发挥我市学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指导作用,组建20个“名优教师工作坊”,10个“名班主任工作坊”,5个“名校长工作访”入驻镇村学校,提升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校本研修水平。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专栏5:“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教研支撑行动

开展“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教研支撑行动。一是实施“双减”背景下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作教研支撑行动。研制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建议(10条)、嘉兴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指导与管理实施建议(20条)和嘉兴市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建议(7个学科),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设计与实施、学校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水平。二是实施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教研支撑行动。协助市教育局完善嘉兴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推进100所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三是推进区域“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省教改试点项目。发挥学校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发挥专业支撑作用,评选100个学科市级先进教研组和100门精品课程,推动学校向“指导性管理”转型。

3.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研究指导。一是助推新课改新考改。加强对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研究,促进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机制。突出特色,引领学校不断完善课改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各校按规定开齐开好高中必修课程,夯实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专题培训,研究难点和教学疑难问题,做好本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适应高考改革并统筹安排教学的研究与指导工作。二是强化调研和指导。定期组织全体高中学科教研员赴普高学校集中蹲点调研,组织普通高中学科教研员分学科开展“小分队式”教学调研活动。落实教研员联系蹲点学校制度,市级各学科教研员以市属普通高中学校和市区学校为主,市、县各学科教研员以县、市高中学校为主,每个学科教研员联系一所普通高中定期蹲点指导。三是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加强模考命题的研究,在模考命题机制的完善中,加大高考选考备考的研究力度,以考促教。落实全市普通高中教学过程管理,基于“互联网+”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区域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助力“嘉兴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规范新学考选考背景下的模拟测试和分析,完善全市高三模考的网上阅卷运作模式,建构大市数据,为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为嘉兴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教学管理奠定基础。四是要加强培训,提升学校领导教师的课改考改实施能力。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专题全员培训和聚焦“教育教学接轨意识、教学管理创新意识、适应考改实践意识”培养的高中教学管理人员专题培训。五是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建设依托课程基地的研究交流平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聚焦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强基计划”和“三位一体”等招考改革政策,结合五大学科竞赛和我市普高学科特点和发展实际,围绕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培养路径和评价载体,加强学科教师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讨论,研究策略举措,营造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良好氛围。

专栏6:“双新”背景下嘉兴市普通高中教师全员研训计划

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使用为契机,对标普通高中各学科全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指导新教材的使用,以研训一体的方式,市域一体化推进“双新”背景下嘉兴市普通高中教师全员研训计划。一是夯实嘉兴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专题培训项目。完成100场次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全员专题培训,提升本市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认识,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初衷,落实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高中骨干教师教学研修项目。举办100场次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高中骨干教师教学研修活动。发挥我市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指导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最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栏7:“选考选科”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助推行动

开展“选考选科”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助推行动。一是实施学科课程基地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行动。指导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开发开设30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突出学科思维的、增强高考选考复习效果的、有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符合区域与基地特色的多样化学科选修课程。二是实施学科课程基地创新型育人模式构建行动。指导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开展50场次与学科对应的创新拔尖人才核心素养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全市创新拔尖人才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实际,研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策略,引领并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措施。

4.助推职业教育全融立体发展。一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等专题教育。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聚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类型定位,加强职普融通、中高一体、产教融合、育训并举的研究与指导,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积极承接省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研究指导,推进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改革,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水平,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主动服务我市主导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系统培养人才为抓手,推动中高职紧密合作,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统筹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推进“嘉兴订制”产教工程,强化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师资与行业企业对接,建成一批产教融合联盟,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成就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实施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双元”模式,高质量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四是实施“三教”改革攻坚行动,落实提质培优计划。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建立职业教育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使用、评价监管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课堂革命”。全面实行“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的学生学业水平统一测试,组织及参与各级各类职业能力大赛,高度重视普通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专栏8:职业教育“三全育人”行动计划

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市教育局协同在市级层面遴选10所“三全育人”典型学校,遴选15个德育特色案例,培训5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遴选10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50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0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50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劳动教育项目。争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中实现突破。

专栏9:“嘉禾”职教品牌创建行动

指导实施本市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指导本地区每所中职学校建设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提升嘉兴专业创新基地、职业体验中心的专业功能与服务能力,遴选高水平专业建设案例20个,遴选政校行企共建产业学院案例20个,建设完善40个职业体验中心和40门优质职业体验课程。推进市级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遴选50个教学改革项目,遴选50个“课堂革命”案例,遴选100个市级A、B教学创新团队,遴选100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或教辅。

5.助力特殊教育提质增效。一是深化特殊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力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加强对孤独症、多重残疾以及重度残疾学生的特殊支持。推进特殊教育有质量发展。二是探索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发挥嘉兴市融合教育教学协作组教研共同体的优势,稳步推进融合教育。三是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顺应新时代特殊教育需求,开展教育—康复复合型教师培养项目,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性,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专业支持。四是研究探索特殊教育评价机制。以每一个特殊教育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完善评价制度。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实施个别化评价,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建设区域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中心

1.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统筹全市各类教师培训资源,建成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新体系,推进“嘉师成长攀登工程”建设。继续深化“名师培养工程”,深化“嘉禾˙活力课堂”研修方式,重点培养第六轮市名师200名、第十三批市学科教学带头人400名和若干市教坛新秀和市级骨干教师。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深化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各类教育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建设。完善“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践行分层分类培训原则,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提升培训精准性,完善满足教师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与机制。高质量完成新一轮5年期全员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任务,提升培训实效。加强校本研修指导管理,提高校本研修水平,推广优秀校本研修案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科教师。

专栏10 实施教师人才分层分类培养计划

遵循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规律,搭建教师梯级培养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在市内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市级梯级培养平台为“市教坛新秀—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名校长培养人选)—市名师(名校长)—市教育领军人才—市教育名家”五级。“十四五”期间,重点培养两轮市名师各200名、第13批市学科教学带头人400名和若干市教坛新秀。

2.锻造高素质教育干部队伍。研究干部特别是校长成长规律,健全干部培训体系,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干部创建相应专业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到2025年,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培养60名名校长培养人选和100名骨干校长。以提升校长引领学校发展能力、课程领导力、学校教育治理能力等为重点,明确培养定位,关注专业素养,完善培养内容,依托国内外高校,进一步提高名校长及其培养人选的培养培训效率。实施骨干校(园)长管理能力提升计划。举办全市骨干校长专题培训班。每年下半年做好全市新任职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

3.提升成人高校办学质量。由“稳规模、拓发展”转向“强管理、提质量”。制定办学规划,健全办学制度,规范办学管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思政教育、安全教育和学分管理等举措,严格落实学院的主体办学责任,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积极争取优越的办学环境与政策扶持,在院外教学点设置和招生指标增量等问题上争取有利条件,想方设法丰富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尤其在开展教师高层次学历提升方面有所作为。继续探究成教注册制的办学模式,坚持宽进严出的管理方式。结合本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科学设置招生专业,积极申报并开设托幼、养老等专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的内涵,巩固合作办学成果,丰富高校的办学元素,充分履行成人高校的办学义务和责任。创造条件完善设施设备,加快普通话测试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普及进程,切实履行中心的管理指导职能。努力践行最多跑一次的倡议,高质量开展好全市的普测考证工作,为我市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出新贡献。

4.推动区域教师队伍学历再提升。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以学院为主,各县(市、区)教育研训机构协同的中小幼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机制。根据当前教师队伍学历情况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以县域、乡镇为重点,加强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的合作,加快区域教师队伍的高学历提升步伐,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从业素质,更好地落实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目标。

(四)建设区域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平台

1.加强重大项目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开展重大科研成果和教育科研精品项目的孵化、提炼与推介。建立系列重大研究项目,项目拟推行招标管理,综合课题分类管理,微型课题分群管理,带动各县(市、区)落实特色性项目,形成风格各异的科研方阵。推进嘉兴教育学院重点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开展高品质、高层次中观、宏观课题研究,引导教育科研人员提高科研审视水平,提升课题研究的层次。加大主导性课题的研究力度,推广高质量、高层次课题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扩大教师在成果转化上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完善两年一次的成果汇展,探索建立专题成果推介、学术研究专著出版机制,激发县(市、区)、学校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应用。

2.完善科研管理方式,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制定完善《嘉兴市教育科研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各级各类课题的评审立项、过程管理、成果评选的操作性细则;建立选题指导、方案申报培训、结题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搭建教育科研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实时动态跟进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坚守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评审原则,优化评审机制。完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激发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潜能与热情。加大对教育科研管理者、县(市、区)教科研管理人员和嘉兴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培养。继续以“高研班”为抓手,培植教育科研骨干力量;以“论文班”为抓手,壮大科研骨干教师基数。加强教育信息传播研究,丰富教育信息传播平台,探索《嘉兴教育》纸媒与微信公众号网媒同步推进,兼顾教育信息传播的便捷与时效。加强教育科研基地的示范性建设。

3.创建区域教育智库,提升研训服务能力。一是发挥好“五个角色”。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者、支撑者和服务者,教育行政决策和各类学校发展的建言者和支持者,五育并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研究者、探索者和先行者。二是构筑好“五个基地”。即建设好嘉兴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嘉兴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嘉兴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基地,嘉兴市职业教育教学教研和培训基地,嘉兴市思政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培训基地。三是建设好“五张名片”。即建设好嘉兴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名片、嘉兴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名片、嘉兴市教师教育课程与培训名片、嘉兴市基础教育政策研究与分析咨询名片、嘉兴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分析评价名片。

(五)建设区域教育研训交流合作平台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开放合作提供发展新动能,使学院成为长三角区域教育研训领域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

1.构建研训领域区域合作交流机制。落实长三角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融入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在师资培训交流、职教研究平台、教研共同体、中小学德育研训工作等各重点领域共同发力。建立地区教育研训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打造全国县域教育高地。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推进新疆沙雅县,青海都兰县,丽水莲都区教育研训结对帮扶工作,支持薄弱地区教育研训发展。

2.加强对长三角区域成功教育经验的学习和交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我更优。基于嘉兴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特色、优势、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长三角区域兄弟城市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重点学习上海的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科创教育和系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做法;重点学习江苏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教育思想、流派的孕育,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创新以及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等主要经验做法;重点加强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上海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江苏高校和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的合作交流。

3.联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展系列研训活动。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南湖之春”等平台,积极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积极探索名师培养工程与长三角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统筹和支持市“省特级教师工作室”“市名校长工作室”“市班主任工作室”赴长三角地区开展研训活动和课题研究。开展名师名校长联合培养,选派培训项目开展研训活动,提升教师培训实效。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参加长三角家校合作论坛;共享长三角人才圈,逐步建立科研人才智库。

专栏11名师培养工程接轨长三角计划

积极探索名师培养工程与长三角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选派培训项目开展研训活动,提升教师培训实效。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和浙江、江苏若干知名高校的合作,开展名优教师高端研修。建设好“三名工作室”,省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市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室各15个,市名校长工作室10个。

(六)建设区域教育研训数字化改革发展高地

打造基于数字化的智慧研训,提高研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依托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教育大数据中心、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和全市教师、学生、学校三大核心基础数据库,建立区域教情指导平台、区域学情指导平台和区域研训管理平台。

1.融入省、市教育数字化平台。基于省教育大脑、教育魔方平台和市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等教育数字化平台,运用信息手段和数字化技术,建设面向区域教育研训服务对象的,集教研论文评比与管理、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师训干训培训项目管理、普通话测试管理等多功能一体化系统化教育研训服务平台。

2.丰富区域教育研训领域线上资源。推进在线教育研训资源建设,将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学科教学研究资源、课程教材资源、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数据资源和教育科研成果资源等整合集成,搭建区域教师教育学习资源系统,区域教育科研资源系统,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分析评价系统,面向全市教育研训服务对象开放,提高研训服务信息化水平。

3.加强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提高教师和校长的信息化素养,在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课程中,加大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的培训课程设置。围绕信息化基础上的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组织培训研讨,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课堂评比和观摩。建立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集体备课制度,深化基于信息化的精准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监测与分析,提高教育教学的精准性、适切性、层次性。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完善普通高中学考选考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堂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管研训,全面强化学院党委在教育研训事业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和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执纪问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清廉学院建设。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情况,主动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学院组织编辑的理论刊物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学院主办的各类教育研训活动、研讨会、讲座以及论坛等的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学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三重一大”等制度,着力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健全统筹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集中精力,抓紧均衡优质这个主要矛盾不放,做全省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领跑者。加强研训融合。进一步统整培训、教研、科研资源,全面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专业与专长相结合、学科与课程相结合,构建有利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突破学段限制,贯通职业指导全过程,逐步构建完整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加强市县联动的教育研训工作的统筹指导,定期召开全市教育研训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全市教育研训系统“学术节”,健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与反馈指导机制,深化市域教育研训一体化工作。

(三)提升治理水平

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科学议事,民主决策,依章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参政议政民主管理作用,切实推进学院民主化管理进程。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在行政决策和业务科研中的咨询治院作用,在教职工业务进修、教学科研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推进内部管理规范化、流程化、精准化,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提升研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完善经费预算决算机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安排研训经费,依法依规保障支持改革创新所需经费,努力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依法规范收费管理,积极增加学院自筹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扎实做好学院基础设施改善和维护工作。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探索实施后勤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稳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完善后勤服务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后勤服务团队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效益。

(四)注重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学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院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努力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院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学院的软实力。强化学院共同价值理念的提炼,改建院史展览馆、建设开放式阅读书吧、统一设计学院文化标识、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宣传载体,办好建院40周年庆祝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研训队伍的良好师德风尚。加强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研训队伍业务知识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扎实开展结对共建和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工会、妇委会、退教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发挥民主党派人士积极作用,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推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

(五)深化团队建设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大力提高研训团队的专业指导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和集聚。加大学院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国培专家、省培专家和省级名师。力争到2025年,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在正高级职称以上人才、省特级教师、嘉兴市“151人才”、嘉兴市教育名家以及嘉兴市教育领军人才等方面有新的增量,建设一支素养好、结构优、梯队全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研训人员每五年赴基层学校跟岗实践一个学期制度,探索建立副教研员制度,实现教研人员专职化。探索建立研训人员与学校教育管理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全方位提高研训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干净干事、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高品质研训团队,成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榜样。


信息来源: 嘉兴教育学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