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万吨进口镍原料“到嘉”了!嘉兴口岸护航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0月12日下午,一艘来自印尼的货轮靠泊嘉兴港乍浦港区,卸下1万吨从印尼进口的镍原料,这标志着嘉兴港已顺利开通“印尼-嘉兴”的新能源材料海运新通道,并打通了包括氢氧化镍在内的第9类危险货物的接驳通道,进一步助力嘉兴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供应链稳定。
下午3点半,这艘来自印尼的货轮顺利靠泊乍浦港区集装箱码头,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上船进行防疫消杀等工作。晚上6点半,几台重型港机同时开足马力,卸下这1万吨从印尼进口的镍原料,而早已完成全部通关手续的货主单位浙江华友钴业,已安排好运输车辆等候在港区,急切将这批进口原料输送到后方车间生产线上。
近年来,华友钴业积极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加大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产能已居全球前列,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本次进口自印尼的氢氧化镍,正是生产新能源锂电材料的主要原料,90%以上依赖进口。
“之前我们只能依赖宁波镇海码头进口,在打通嘉兴港进口通道后,可以实现双管齐下,大大提升物流的稳定性,满足我们扩大产能的需求,彻底解决了公司原料供应‘卡脖子’难题。”华友钴业关务管理部部长王薇告诉记者,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市政府助企各项政策的强力推动,预计华友钴业将步入强劲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已占全球60%以上,制造新能源电池的锂电主材——氢氧化镍需求量巨大,保障镍原料进口,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稳产稳链至关重要。而氢氧化镍是第9类危险货物,具有海洋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此前嘉兴港并不具备装卸这种货物的资质。
“为安全、合规开展该业务,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在口岸、交通、海关、海事、边检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制定了专业的生产作业计划和流程,对码头和仓库堆场进行了专项改造。经过半年多努力,于9月底取得了危险货物作业资质。”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计划经营部主任严众介绍。
“印尼-嘉兴”的新能源材料海运通道能够顺利开通,充分展现嘉兴发挥口岸优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6月,嘉兴港9个泊位实现集中对外开放,外贸吞吐能力提升了80%。与此同时,海关、海事、边检、交通、商务等部门也推出多项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让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嘉兴海关出台15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政策,成功试点直装直提、联动接卸等创新通关模式,货物转关手续时间压缩了75%。此外,海事政务事项100%落实‘跑一次’,边检实施国际船舶出入境手续‘一次办妥’,交通局上线‘海河联运在线’数字化应用,商务局出台了20项稳外贸政策,这些举措进一步保障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稳定,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嘉兴市反走私和口岸海防处处长倪玲青介绍。
今年1-8月,嘉兴港外海实现货物吞吐量8569.7万吨,其中外贸932.1万吨,继续稳居全省第二位,全球集装箱排名上升至83位;继日本、俄罗斯、越南线后,嘉兴-泰国直航航线正式开通;首个LNG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国内最大的海河联运码头实现对外开放;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871.2亿元,同比增长19.8%。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一条条新航线开辟、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市将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努力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的目标,通过以港促产、以产兴城,加快推进嘉兴滨海港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