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换新颜 全域共话共富美
“寻谷问农”田园综合体现场。
崇福镇,古称语溪,又名御儿、语儿,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020年建县史的江南古镇。2021年,崇福镇成功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名单并成为首个通过复兴综合规划省级评审的千年古城。
运河古道穿崇福,司马高桥岁月长;保安窄弄留顽影,来鹭幽堂伴稚年;孔庙中山今世亲,几番修葺焕然新……句句诗词尽诉人们对于江南水乡、崇德古城的浪漫想象。
从时光深处走来,今日的崇福,又添一番风韵。
一事一议 共绘美丽乡村
改造一新的肇昌集镇。
崇福镇湾里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2000年,在湾里村4组发掘的新地里遗址是中国良渚文化时期最大的部族墓葬群,该遗址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有曾经繁华一时的肇昌集镇。如今,破旧的老村庄,早已华丽变身。
深秋时节,走进肇昌集镇,青砖、白墙、黛瓦、石桥,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阳光的映衬下,让人倍感亲切。青砖铺成的小径穿集市而过,两侧店肆林立。走过一座石桥,村舍依依,小径通幽。傍晚时分,游人与村民尤爱在河边步道漫步,享受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
而在连接肇昌集镇与新地里遗址的步道沿线,一个极具湾里特色的“寻谷问农”田园综合体已初具规模,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与农耕文化有关的雕塑与模型。“今年夏天,这里的30亩向日葵盛开,吸引很多人来打卡。”湾里村党委委员管泳桔笑着说,同属于“幸福湾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书上云间”研学基地,目前也已完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文旅融合’的方式进一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协调发展促共富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崇福镇创新推出一事一议以及美丽村落创建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旨在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竞争性评比等方式,加快推动全镇各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陈家埭村结合建党百年、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条党建“红色路线”,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华光村通过景观提升、建筑立面艺术整改、美丽庭院打造、节点打造等展示悠久的乡土文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打造美丽城镇样板镇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一场覆盖崇福镇广大农村的秋季人居环境大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紧锣密鼓展开。在此次大整治和提升行动中,许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民利村,荒芜庭院、残垣断壁经过高标准整治,有的变成了小广场、小花园,有的变成了精美的菜园和苗圃。芝村村则利用农户闲置旧房改造成了多功能活动室,并采用废旧砖瓦砌筑景观矮墙、铺设乡间小道……别具匠心的举措不仅扮靓了村庄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悠悠碧水润崇福。眼下,一幅幅“江南韵、乡愁味、活力劲”的画卷正在崇福徐徐展开,而嬗变的“老家”更吸引着无数游子的回归。
产业升级 共建美丽经济
崇福农创园。
“稻虾综合种养”获丰收。
深秋时节,稻谷丰收。眼下,单季晚稻已开镰收割。
在桐乡市宏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虾基地的一片单季晚稻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正来回穿梭,收割晚稻。
而在基地东北侧的粮食仓库,工人们正在装卸刚从加工车间运来的新米。“今年的首批2万斤‘宏望老农’生态米已经预订一空。”基地负责人范仉洪乐呵呵地说,得益于“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粮食的亩效益比传统种植翻了一番,可以增加1000元左右。
近年来,崇福镇坚持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抓手,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自2018年引进“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后,截至目前,崇福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9000余亩,2021年总产值突破4200余万元,成为崇福农业产业的一张“金名片”,走出了一条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新道路。
一只小龙虾,形成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前,全镇稻虾综合种养涉及11个行政村区域,每年共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带动周边就业300余人次。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发展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在探索致富新模式的征途中,崇福镇不少乡村,开始结合本村特色,发展致富产业。
在崇福镇利顺村,腌制长梗白菜,是村里的传统习俗,也是村民们的“致富法宝”。
利顺村党委副书记张国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杭州谋生的利顺村村民无意间看到腌制过的长梗白菜在市场上走俏,于是就拜师学艺,学会了腌制技艺,并将这个技艺带回了村,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长梗白菜。如今,在村民的不断创新和改良下,产自利顺村的长梗白菜名声远播,许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长梗白菜也由此销往全国各地,成了利顺村对外的一张金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利顺村还打造了长梗菜腌制文化园和古法腌制展览馆两处文化阵地,将这份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乡愁的传统技艺更好传承下去。
文旅融合,助力业态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助农增收,是美丽乡村建设最直观的价值体现。基于此,近年来,崇福镇围绕景区村庄、产业村庄谋篇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并将之串联成线,形成一条条乡村精品线路。
精神滋养 共享美好社会
2022桐乡·崇福“运河宋韵”端午民俗风情活动。
共同富裕,应是物质精神双重富有。
近年来,崇福镇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行动能效提升,持续繁荣基层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先后获评了“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浙江省4A级景区镇”等荣誉,连续五年入库桐乡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
论文化发展,崇福可谓硕果累累。
在崇福农创园的“桑在云间”,体验传统的蚕桑饲养;去御驾桥村品尝一口古法制作的辣酱;去五丰村的晓梅手工工作室购买一个寓意平安的历本袋……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网红”打卡点比往常节假日冷清许多,但非遗赋能、艺术傍身的村庄却成了不少市民漫游“家门口”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崇福镇以打造“一村一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矩阵”为契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如今,在崇福镇各村(社区),随处可见“能工巧匠”们,用老底子手艺赋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在崇福,文化礼堂携带着村落的记忆,崭露头角,体现了一个村庄的多元审美,成为滋养公共文化的新供给。
新形势下,崇福镇创新推出公共文化服务精品项目进礼堂活动,全镇各村(社区)文化礼堂围绕宋韵文化、非遗民俗、美丽乡村、文艺文化等板块,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开展贯穿全年、主题鲜明的文化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繁荣全域文化。
在文化的活态利用方面,崇福也别出心裁。吃粽子、挂香囊、插艾叶、踏白船、戴虎头帽、喝雄黄酒……端午民俗早已成为流淌在这座古城血脉中的重要“基因”。自2018年以来,每年端午佳节,崇福镇都会举办盛大的端午风情活动,成为印刻在老百姓心头的端午记忆。
借助传统节日,崇福镇正创新形式,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崇福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让文化的力量历久弥新,融入到古城的一砖一瓦、散发于人们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