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22年度 > 2022年第1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嘉兴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1-11 15:29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兴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嘉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全面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奋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根据《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嘉兴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嘉兴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积厚成势、蓄力跃升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1.思想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入脑入心,“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更加坚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嘉兴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的底线思维进一步强化。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成立红船精神研究院,与光明日报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红船精神思想研究基地、红船精神思想教育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红船论坛”,形成一大批理论成果。大力开展“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提炼、宣传和弘扬活动。强化新闻舆论工作,媒体融合迅速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一批新媒体加速发展,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主旋律进一步弘扬、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全市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担当,“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厚植。

2.文化研究工程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嘉兴辨识度的研究成果。《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研究》填补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空白;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系列丛书,其中《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奋进——嘉兴改革开放40年研究》,生动、全面、客观地阐释了嘉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特色做法、经验启示;《勤善和美嘉兴人》《勇猛精进嘉兴人》全面解读了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收集与整理了《槜李诗文合集》《槜李文系》《槜李诗系》相关文献13种,成为嘉兴历史文献的渊薮。以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主线,扎实推进红船精神传播研究、《红船精神:启航的梦想》多语种翻译工程,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料收集整理、回首初心丛书等党史研究,嘉兴文献收集整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嘉兴人事迹编撰以及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3.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高水平全域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本级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海宁市、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嘉兴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一次性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数量最多的地市;桐乡市入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成果丰硕,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98.3%,稳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南湖区、嘉善县、海宁市成为全国试点。制定实施《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开展嘉兴市道德模范、嘉兴好人榜、最美嘉兴人等一系列道德典型选树,涌现了朱丽华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现有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人、中国好人榜上榜70人;注册志愿者1443129人、占常住人口的26.67%;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9个,其中最佳志愿服务组织4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3个。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落户嘉兴,打造“文化有约”服务平台,构建起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省首家革命纪念类一级博物馆。秦山核电站入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市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6个、各类博物馆34个、剧院(电影院)59个,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7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省定特级站27个、一级站4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社区文化家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打响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乌镇戏剧节等特色品牌,市民文化艺术节、乡村文化艺术周、“文化走亲”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入。落实《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嘉兴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深入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加强马家浜、子城等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展示,完成高家洋房、褚辅成史料陈列馆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深化古镇、传统村落、古桥梁、古海塘等的保护利用。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累计24处;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累计59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70项,1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个项目列入首批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连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服务传承人月”系列活动,扎实开展“非遗暖禾城”等系列爱心公益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良好氛围。

6.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制定实施《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扶持管理办法》,加大优秀原创文艺作品扶持力度。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研究制定文艺创作“百年百部”规划,建立三年精品库,为庆祝建党百年积蓄一批精品项目。歌剧《红船》列入国家庆祝建党百年重点剧目,音乐剧《红船往事》、纪录片《无衔女将张琴秋》等4部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小品《父与子》获全国“群星奖”。

7.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文化产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全市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80亿元,年均增速15.2%,占GDP的比重由4.5%提高到5.2%,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产业主体不断壮大,全市规(限)上文化法人单位达到570家,从业人员10.8万人,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6家。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个、省级文化创意街区3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产业结构逐步改善,2020年,全市规(限)上文化制造业、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4.3亿元、26.3亿元。

8.文化内外交流持续拓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非遗展、台湾·浙江文化节嘉兴文化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交流展示。每年举办嘉兴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组织台湾、长三角、省内文化企业“走进来”。鼓励县(市、区)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借助外交外经外贸等平台,加强文化传播,讲好嘉兴故事。

9.文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发挥志愿者社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等作用,保持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和安全稳定。强化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监管和整治,清理整顿网络视频有害信息,广播影视和网络安全治理扎实有效。开展打击违禁出版物及有害信息、扫除淫秽色情出版物及不良信息、查处侵权盗版出版及网上侵权盗版行为、整治非法报刊及网络报刊等专项行动,新闻出版版权治理深入推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率先在市文化馆、博物馆开展理事会制度试点工作,全市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理事会组建率达100%。

(二)存在不足

1.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对文化遗址遗迹、地域文化设施等保护还不到位,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和非遗项目保护传承还不够重视。在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大。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高质量供给还不够充分,与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转向个性化和品质化、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不深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新升级力度还不够大,地标性的文化设施较少。基层文化阵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文化力量,特别是“文化下派员”“文化专管员”队伍建设尚需持续加强。

3.城乡文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特色化不够突出,结合嘉兴独特地域文化涵养培育市民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形式不够丰富,体现嘉兴特色的创建项目、创建品牌等有待培育。文明城市创建的精细化管理亟需提升,在文明施工、文明出行、文明经营、环境卫生等重点方面需进一步强化。文明城市创建的信息化、智治化水平有待提升。

4.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具有较高辨识度、较大影响力的主打文化品牌还不多。相应的文艺精品创作还需持续加强。“文化+”“+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还不够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放大。

5.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还不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还不够多。综合性、标志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比较缺乏,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还不够明显。文化产品的开发能力还有待加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6.文化专业人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层次文化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名人名家比较缺乏。艺术人才选拔、文化实用性人才培养等工作还需创新举措,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面临形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迫切需要更加充分发挥文化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上的巨大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复兴,更好地激发起更基本、更自信、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2.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给文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巩固”文化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部署了“完善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嘉兴在奋力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创新文化整体智治手段,营造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3.区域文化竞争和新生活方式冲击,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文化发展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战略,新一轮文化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各城市更是将文化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苏州、无锡、常州等均对文化发展提出更加宏伟的目标和更大力度的举措。绍兴、金华、湖州等也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电影、演艺等传统文化市场受到极大冲击,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在区域文化激烈竞争和新生活方式强烈冲击中推动文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已然成为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4.嘉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文化发挥引领作用拓展了新空间。新发展阶段,嘉兴立足新目标新定位,正着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努力推动嘉兴蝶变跃升、跨越发展。在新征程的“赶考路”上,迫切需要文化的引领支撑,在推进文化全域统筹、共建共享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加快构筑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

5.嘉兴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为文化跨区域融合发展并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机遇。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会在经济层面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在认知层面编织文化认同与融合发展的“同心圆”。上海关于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打造“五个新城”的战略部署,为嘉兴更好地承接上海等地的文化功能辐射提供了重大机遇。尤其是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相融”,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必将有力推动嘉兴文化实现跨地区融合发展并走向世界。

6.嘉兴经济结构和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新动力。随着居民物质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促使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适应性调整,并以文化产品供给侧的优化来激发居民文化消费。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改革的加速推进,积极推动了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构性重塑,加快了文化与科技、经济、旅游、金融等的深度融合,衍生出更多高层次新业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聚焦源远流长的革命文化和历史文化,坚决守好红色根脉,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嘉兴工程,着力培育嘉兴文化新标识,着力构建文化建设大平台,着力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切实做到“两个巩固”,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文化发展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更为公平、富有品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共富和精神富有。

3.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提升文化发展经验成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创造,大力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性张力,努力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相适应。

4.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数字化改革、整体性推进,协调抓好文化发展与安全,坚持全域统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形成传统与现代、事业与产业、城市与农村、本土与域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5.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多元发展、开放包容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域内外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长三角区域城市等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大局,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提供广阔空间。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目标:围绕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强市,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全力打造“六大高地典范”,到2025年,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社会文化新风尚更加鲜明,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活力充沛的文化创新体系和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广泛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赓续红色血脉、守好红色根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气派,具有嘉兴辨识度的文化强市。

打造思想理论高地典范。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强大生命力和引领力,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昂扬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坚实。

打造精神力量高地典范。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宣传展示水平进一步提升,研究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红船论坛”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南湖核心区等红色地标更加鲜明。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更加充分,建立嘉兴红色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库,使干部群众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嘉兴作为红色根脉的辨识度进一步彰显。

打造文明和谐高地典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更加深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明城市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管理全面深化,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样板。

打造文艺精品高地典范。文艺精品创作生态体系全面优化,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具有中国气派、嘉兴韵味,反映新时代、具有辨识度,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精品力作更多涌现,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

打造文化复兴高地典范。普惠、优质、可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保持领先。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成效显著,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更具辨识度、影响力。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书香城市氛围日益浓厚,高雅艺术更加普及。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

打造文化创新高地典范。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文化领域集成创新能力和制度供给水平显著增强,文化整体智治体系建设得到深化,以文化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格局全面形成。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属  性

2025年

1

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

预期性

>15

2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预期性

4500

3

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媒体平台(个)

预期性

2

4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率(%)

约束性

100

5

全域文明创建覆盖率(%)

约束性

100

6

注册志愿者(万人)

预期性

160

7

每万人拥有市级以上“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劳动模范”“身边好人”等数量(个)

预期性

3

8

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

预期性

92

9

社会诚信度

预期性

98

10

电影银幕数(块)

预期性

450

11

居民综合阅读率(%)

预期性

92.5

12

人均年观看电影、艺术表演、文博展览次数(次)

预期性

6

13

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家)

预期性

4

14

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均可比价增速(%)

预期性

9

15

新增“D类人才”以上(人)

预期性

30

2.2035年远景目标: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达到新高度,软硬齐驱、形神兼备的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省领先,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全面构筑,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市域典范。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成果彰显,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新地标,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村)文化、名人文化、海塘文化、民俗文化等绽放新的更强的活力,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和文化璀璨、风华绝代的人文优势全面展示,“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新风貌充分展现。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趋于成熟,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工程。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化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打造践行创新理论的典范。

1.深入推动思想理论学习。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充分发挥“红色根脉”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地。健全完善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学习宣传教育。突出“关键少数”,落实市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听旁听等系列学习制度;用好红船论坛报告会、南湖·初心讲堂“365天天讲”等学习宣讲品牌;持续推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运用,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效化,努力使思想理论学习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习惯、精神追求。

2.深入推动思想理论宣教。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以领导干部为示范,以党校高校教师为骨干,充分吸收社科理论及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广泛动员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参与主讲的理论宣教服务体系,打造“红船宣讲团”等宣讲服务硬核品牌。不断完善思想理论培训体系,继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培训内容;推动高校、中小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理论宣传宣讲大众化,办好“南湖讲坛”“微党课”“微宣讲”等各层级各类别学习教育载体,每年开展2000场(次)以上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手机移动端传播为重点,打造一批网上理论传播品牌栏目、节目。

3.深入推动思想理论研究。做强理论研究基地,提升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等机构研究水平。推进市社会科学院实体化运作,建设南湖智库,深化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台建设,着力构筑以高校、研究机构、人文社科类学会等为支撑的思想理论研究平台集群。持续办好“红船论坛”及各类高层次理论研讨活动,打造理论研究高地。立足“红船”资源,持续加强对党的创建史和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的研究;立足“新时代”主题,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嘉兴的实践”的研究阐释,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点,聚焦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形成《红船精神:启航的梦想》9个语种封装版、《红船精神传播研究》《王会悟研究》《中共早期浙籍先进分子群体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料长编》《回首初心丛书》《世界政党研究名著译丛》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嘉兴智慧》(暂名)、《“八八战略”与“重要窗口”研究·嘉兴卷》《新时代嘉兴人》等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

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1.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全面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的宣传传播和弘扬实践,充分用好南湖革命纪念馆、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主题教育线路等丰富红色资源,推动歌剧《红船》、舞剧《秀水泱泱》、电视剧《大浪淘沙》等展演展播,办好“红船颂”全国美展及群众性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红船精神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络活动。以红船精神为引领,集中梳理嘉兴在光辉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彰显党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各类革命精神,探索建立嘉兴红色精神谱系,建设红色基因库。把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着力展现人文精神标识鲜明、人民精神昂扬奋进的新气象。

2.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全市人民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人物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主题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等的建设、保护、利用,打造红色阵地集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增进认知认同。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精心选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利用“报网微端屏播”等载体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进一步打响“最美”品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树立“红色志愿之城”形象。高水平建设信用嘉兴,大力宣传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培育诚信文化。推进“清廉嘉兴”建设,使清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崇廉倡廉促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3.大力推进高水平全域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导向,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必达目标,全面提升全域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深入推进各县(市)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项目化、清单化,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系统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志愿服务之城等创建工作。深入贯彻《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现代文明素质养成计划,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文明习惯养成行动。提升基层文明阵地“建管用育”水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增效,建设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深化道德馆、好人馆、家风馆、好人公园等阵地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10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升工程。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衡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数字化、专业服务高效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1.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城市文化空间设计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与嘉兴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新地标。提升市级五馆一院一厅(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建设水平,高水平建设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含嘉兴市美术馆)、嘉兴市文化馆新馆(含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一批核心硬件文化设施;推动各县(市)规划建设一批属地标志性文化设施;全面提升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功能品质;落实浙江省居民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各类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按每套不少于0.12平方米、且总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文化设施用房,按照不少于100平方米标准建设室外文化活动场地,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挑战和未来社区建设新形势,大力加强文化公园、智慧书房、休闲文化步行街、健身步道等建设。积极顺应嘉兴大企业大项目多的态势,深入推进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专栏1  优化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行动计划

1.规划新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嘉兴市文化馆新馆(含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子城遗址博物馆、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站)、嘉兴广播电视发射塔新塔、嘉兴运河文化博物馆、南湖文化艺术中心、海盐文化艺术中心、平湖大剧院和图书馆新馆、海宁市伊嘉塘国际文体中心、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项目,探索推进镇村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加强基层文化设施阵地建设。加强城市书房、智慧书房、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文化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等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基层文化阵地集群。推进城市公园、城市驿站、绿地等公共区域的文化植入,让文化符号点亮城市各个角落,形成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氛围。

3.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结合推进文化数字化改革,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站)、非遗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备,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互动体验空间,建立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线上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2.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积极建立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模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完善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持续办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并创新深化基层“三团三社”文艺团队。鼓励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通过示范性展演、巡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专栏2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行动计划

1.进一步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办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市民文化艺术节、南湖合唱节、秀洲农民画艺术节、嘉善·善文化节、平湖西瓜灯节、海盐南北湖文化旅游节、 钱江(海宁)观潮节、乌镇戏剧节等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加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培育和提升,复兴并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江南特色文化。

2.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推动基层综合文化站等的建设,在新建场馆或扩建现有场馆中,精心打造“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到2025年,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新增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文化公园、城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中心或文化馆企业分馆100个。

3.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依托传统节日,组织群众开展各项节庆文化活动。引导广场舞、合唱、街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鼓励和扶持业余文艺团队自发开展活动,推动开展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军营等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机制,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优化服务供给目录,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文化有约”服务功能,推动“文化有约”向“文化优约”迭代升级。鼓励以行业联盟等形式,促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开展馆际合作,统筹开展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提升服务效益。持续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的“嘉兴模式”。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嘉兴”。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支持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电影市场监管和影院安全管理,促进电影市场持续健康繁荣。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持续举办大学生电影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专栏3  全民阅读·书香嘉兴建设行动计划

1.推动阅读服务阵地提档升级。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树立并打响竹垞、善城、金平湖、涵芬、伯鸿等一批智慧书房品牌,打造智慧书房示范点30个以上。坚持融合共建,建成农家书屋(礼堂书屋)示范点100个以上。结合各级商业网点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新华书店、传媒广场以及车站等公共场所书屋建设。

2.推动阅读服务资源提档升级。着力引进推广少儿、文教、社科、科技、艺术等重点领域出版物,建立完善优秀出版物的宣传推广机制和传播体系,依托总分馆制建立智慧书房、农家书屋等基层场馆图书定期更新机制,增加经典读物和实用类书籍等优秀出版物的有效供给。依托“好书推荐”“悦读会”等平台,定期推出优秀读物,传递阅读正能量。

3.推动阅读品牌活动提档升级。深入开展“阅动全家·书香嘉兴”“图书馆第一课”“阅读伴我成长”“南湖读书月”“竹垞有约”“道弘读书节”“张元济读书节”“静安大讲坛”“伯鸿讲堂”等阅读品牌活动,打响一批具有嘉兴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的全民阅读品牌示范项目。

4.推动阅读分类指导提档升级。制定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的阅读分类指导目录,提供合理合适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资源,提供必要的阅读辅助设备设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突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鼓励开展出版物捐赠等助读活动,构建广泛参与、形式多样、机制健全、富有活力的公益阅读服务体系。

4.扩大文化社会化供给。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服务范围。探索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采用PPP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改造、运营管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鼓励乡贤参与共建文化礼堂、名人故居、城市书房、智慧书房、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服务。深入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各界人士参加志愿服务,培育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四)推进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工程。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按照“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要求,深入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加强史前文化、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海塘文化等专题研究,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彰显“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国际化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新风貌。

1.加强遗址遗迹的保护传承。深入推进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彰显城市文脉。突出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坚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遗址遗迹系统性挖掘保护利用,特别是结合嘉兴火车站改造,复建1921火车站站房,修缮宣公路、宣公弄和恢复宣公祠,重修春波门,提升狮子汇码头环境,复建鸳湖旅馆等重要节点,推出以中共一大代表红色足迹为场景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主题教育线路,着力打造以南湖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示范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承,深入实施“一核十镇百项千亿”工程,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力争到2025年将大运河(嘉兴段)打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文化旅游融合带和高质量开发开放经济带。修缮保护以分水墩、西水驿、文生修道院、杉青闸、血印禅寺、三塔、岳王祠为重点的运河文化遗迹,建设嘉兴运河文化博物馆。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相融合,完善保护建设规划,推进子城遗址公园、马家浜遗址公园、东塔遗址公园建设,恢复重建真如塔、兰溪会馆等历史文化景观,重点打造以重建天籁阁为核心的古城文化艺术片区。推动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海塘·潮文化景观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工业老厂房、粮站、茧站、沪杭铁路沿线老站房等历史建筑,以及老集镇、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自然村落的保护利用。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化传承制度,依托专家库专家和高职院校非遗研究基地优势,打造传承实体化平台,构建非遗+融合场景,把握非遗活态、流变、共享特点,振兴一批最具记忆的非遗项目。制定完善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实施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评估。依托非遗资源,培育建设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非遗主题公园、旅游街区等,开辟新的展示窗口。推进非遗客厅、非遗总分馆及镇村非遗馆建设。引导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辟非遗活动空间,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开展非遗传播。组织举办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推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加强AR、VR、360全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新技术应用,加快非遗数据库、数字非遗馆建设,推进非遗资源数字化展示、转化和传播,提升社会化共享与转化利用水平。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活动,深入实施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持续推进戏剧进校园工程。挖掘和恢复提升一批“老字号”。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深入实施嘉兴文化研究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结合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加强对宋韵文化的系统研究。推动《嘉兴通史》《嘉兴文献丛书》《朱彝尊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嘉兴人》《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丛书》《浙江文史记忆丛书(市、县卷)》《嘉兴历代书法名人作品图录》等重要文化研究项目成果的编纂出版工作。创办艺术刊物《天籁阁》。提升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文学馆和社科普及基地等设施功能,丰富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渠道弘扬嘉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嘉兴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等,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具有嘉兴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非遗传承等宣传展示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引导扶持社会组织、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面向企业、社区、农村、景区开展文化展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传播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嘉兴优秀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的认同感、参与感。

专栏4  嘉禾历史文脉传承行动计划

1.传承践行地方人文精神。深化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新时代禾商精神等的学习宣传践行。加强袁了凡善学思想,陆贽、陆稼书、高以永清廉思想等的传播弘扬。

2.保护恢复重建重大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严保护大运河(嘉兴段)及沿线长虹桥、长安闸等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一核十镇百项千亿”工程(以嘉兴主城区为核心、打造17个运河名镇、推进10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带动1000亿以上投资)。下大力气恢复重建天籁阁,并逐步恢复“嘉禾八景”“七塔八寺”“嘉禾屯田指挥中心”、城隍庙和秀水县学明伦堂等代表性遗存。加大马家浜、子城、南河浜、罗家角等遗址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和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的保护修缮。修缮落帆亭、唐兰故居、曝书亭等一批文保单位,保护活化电控厂、冶金厂等重要工业遗产。

3.大力传承民俗民风。深化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人群研培,支持嘉兴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推进专题特色小镇建设。加大对海宁皮影戏、海盐腔等传统演艺类非遗项目的扶持投入,积极鼓励硖石灯彩、踏白船、网船会等重点项目的传承发展。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传统民俗展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教育进学校、引入非遗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活动等。

4.加强特色历史文化研究。全面梳理嘉兴红色文化、史前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制定专项研究计划,加快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整理历代名人的谱系及深藏其后的“文化璀璨、风华绝代”的文化基因,宣传展示名人文化的深厚内涵。

(五)推进长三角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立足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地缘人文相近等良好基础,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1.深化文化接轨上海。坚持以融入和承接上海文化溢出效应为巨大动力,以文化资源对接、文化主体培育等为工作重点,抢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推进文化接轨上海,增强与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大力构建更加高效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更加优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深化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的合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硬件载体,着力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寻求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空间与机会,大力承接上海文化创意和相关制造业资源的溢出,创设能够融通上海、具有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2.构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联动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乌镇、西塘与周边古镇保护与联合申遗;积极参与“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淮安周恩来故居——皖西大别山”红色旅游专线、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建设,共同打造中国第一古镇集群、红色文化精品线路、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圈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强区域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惠及率。参与共建长三角非遗保护联盟。深化“长三角城市合唱联盟”“金声嘉韵”文艺品牌、长三角女子书画展等跨区域文化品牌。积极参与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长三角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等。加强指导社科与传媒领域跨区域合作发展,建设嘉兴长三角社科中心(暂名)、嘉兴长三角传媒中心(暂名)。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区域联动共享,加快实现长三角各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加强区域间重点文物、古镇、非遗保护合作交流,联合开展考古研究。

3.借势借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深化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发展、要素集聚。落实浙江省“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动计划,积极运用以跨境电商为主的网上大通道优势,创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丝绸之路”文化、国际运河文化等交流活动,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亚运会等平台机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健全文化“走出去”工作协调机制,设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培育和扶持一批与国际接轨、具备国际市场运作能力的文化中介推广机构。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海外浙商媒体的战略合作,推动嘉兴优秀文学作品、图书、影视产品等“走出去”,提升嘉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工程。

坚持以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为导向,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蝶变跃升、高质量发展。

1.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强化“多规融合”和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努力构建“一心三带”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心”即做大做强以南湖和红船为内涵的红色文化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首位度。“三带”即培育壮大大运河(嘉兴)文化带、G60沿线科技文化带、钱塘江和S16沿线海塘文化带,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度。在产业结构上,以融合发展为主线,转型升级传统文化制造、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休闲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影视、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网络传播、文化博览、戏剧歌剧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创新文化产业生态,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2.着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树立“文化+”融合发展理念,以文化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创新创造活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组建嘉兴文旅集团。建设红色旅游标杆市,深化拓展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等文旅IP,推进乡村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注重对现有景区、度假区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内涵挖掘提升,联动打造以嘉兴运河文化、潮文化、历史街区、非遗旅游景区和体验点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场景,鼓励发展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和丰富业态,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文化消费特色街区,形成更具特色、更加高质的精品景区和项目,引导文化、旅游资源与商业资源有机联动、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设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加强诗路文化区域合作。

3.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打造千亿级文化产业,建设乌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嘉兴科技城等一批重点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平台,以及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嘉兴南湖国际创意产业园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办好嘉兴文化产业博览会、桐乡濮院毛针织博览会等节会节展活动,探索建立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文博交易市场。引育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产学研合作,加强青年人才储备。

4.着力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推动重点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航母”,培育一批行业知名、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高成长型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嘉兴市场机制灵活、民营资本充裕等优势,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鼓励引导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建设众创空间,扶持文化创客,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印刷、数字教育、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努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引领区。建立规(限)上企业、拟上市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名录库”,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创新,引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文化企业。

5.着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建立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据库,扶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参加重要国际化文化节展,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智库、国外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等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参展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长三角文博会等各类文化展会。推行“互联网+贸易”模式,引导企业借助文化出口在线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拓展国际业务。

专栏5  打造硬核文化产业行动计划

1.文化产业园区升级计划。突出主业、提升能级,深入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基地)规范化建设,打造30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力争新增2-3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基地)。推进海宁盐官音乐小镇等建设。

2.文化企业扶持计划。着力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各项指标位居行业前列的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力争新增2-3家浙江省重点文化企业。

3.重点项目推进计划。以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数字内容和动漫、演艺娱乐、现代传媒、广告会展等产业门类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力争培育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4.“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建设一批文旅融合的主题园区,整合一批文旅融合的观光线路,设立一批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举办一批文旅融合的节庆活动,创排演一批文旅融合的演艺精品,开发一批文旅融合的纪念品工艺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

5.“文化+科技”发展计划。推出文化嘉兴“一朵云”,推进全市公共文化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实现一站式服务。推出文化消费“一张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生活等手段,为市民提供文化消费优惠和便利,引领文化消费方向。推出媒体融合“一个群”,推动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全国一流的全媒体集群。

6.“文化+金融”发展计划。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文创特色专营机构,创新提供文化金融综合服务。推动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金融服务集群。

(七)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本土、深植时代,规划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嘉兴韵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推动嘉兴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1.加强文艺精品组织规划。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力作。聚焦庆祝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等重要时点,以及推进共同富裕、弘扬嘉兴优秀传统文化、讴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特色内容,加强组织规划,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曲艺、影视等领域加大组织推进力度。立足基层群众,突出传统美德、凡人善举、人间真情,组织创作一批反映百姓生活和时代新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题材文艺作品。

2.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扶持工程,扩大文艺精品工程扶持资金规模,探索建立嘉兴市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对全市重大文艺精品项目予以重点资金保障,对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作品给予重点奖励,着力推出反映新时代、新嘉兴、新气象,具有传播度、辨识度、认可度的文艺精品,力争跻身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第一方阵”,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上取得新突破。制定促进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实施意见,引导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打造文艺精品创作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文化名家工作室、文化家会所、专家库和签约艺术家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顶尖艺术人才的合作,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快推进专业院团建设,发挥专业院团在创作及人才集聚上的优势,创作、编排、演出一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型舞台剧、重大题材及其他贴近群众的舞台艺术作品。创新打造“红船颂”全国美展、国际漫画双年展等特色品牌。

3.加强文艺精品评价激励。进一步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相关评价和激励政策,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争先机制。改进文艺评奖工作机制,完善“南湖奖”评奖办法。健全文艺作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文艺作品立项、备案、采购、评审、发行等标准。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文艺工作者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扶持业余文艺社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开展创作活动,推动基层文艺、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八)推进融媒体和网络文化建设工程。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传播,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推进媒体融合,打造主流融媒体品牌。围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深化全媒体融合基础平台、指挥协作平台、媒资管理平台、全媒体大数据平台等建设,着力推动新闻生产传播、应急宣传报道、新闻素材管理、政务民生信息集成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主流移动传播平台打造工程”“短视频培育工程”,优化“禾点点”“读嘉”等市级融媒体平台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覆盖全市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嘉兴发布”等政务公众号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坚持多元化经营,加快新产业发展,鼓励优质资产依规股改上市。支持市级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等,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规范社会资本进入传媒领域。

2.强化对外宣传,打造对外宣传旗舰。深入挖掘对外宣传资源,以庆祝建党百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杭州亚运会等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对外宣传项目。深入推进“新时代采访线工程”,编制优化各地采访线,建设“采访资源库”,打造对外宣传“黄金线”。完善对外宣传联通制度,建立对外宣传重要选题共同策划机制,加强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合作,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嘉兴故事。依托乌镇峰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交流,提升嘉兴英文网站的国际影响力。

3.夯实网络阵地,打造网络治理典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不断放大网络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力培育网络文化精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推动优秀文艺作品、优质文艺资源和社科理论成果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拓展各类优秀网络内容、产品传播渠道和落地空间,积极创建网上文化家园。统筹推进网络文明创建、网络公益活动等,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网工作,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网能力,着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九)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梯次合理、量质并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文化人才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文化人才队伍。

1.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培养力度。制定实施文化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加快培育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骨干型文化创新团队、人文社科拔尖人才等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着力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加强高校青年理论人才建设。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同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加大对在嘉高校设置的文化传媒、文化影视、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高等院校与本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鼓励文化企业招收本地高校文化类专业学生就业。深入推进南湖书院建设,打造各类专家、名家工作室,借智借力推出精品项目、引育高端文化人才。壮大基层文化人才和“文艺两新”人才队伍,在待遇、培训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其倾斜。

2.加大文化人才引进集聚力度。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的海外引才计划,创新引才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在嘉兴创业发展,并落实引进人才安居落户、子女就学、贡献奖励等保障措施。以社科人才、文艺创作人才、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现代传媒人才、网络新技术人才为重点,鼓励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引进。鼓励高端文化人才在嘉兴设立工作室、研究机构和创作基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和重点文化企业等人才集聚功能,努力打造文化人才集聚高地。支持高校、文化院团等打破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3.加大文化人才发展生态优化力度。加快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创业创新、评价激励等政策体系,创新选人用人观念,注重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人才发现机制。积极争取建立市级文化荣誉制度,设立“红船”杯文化大奖,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联系文化名家制度。支持优秀人才承担、参与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组织选送优秀文化人才参加业务进修、培训、调研、挂职和考察交流活动。探索开展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试点。制定实施文艺人才提标升级激励政策,激励艺术工作者晋升省级、国家级会员。强化文化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选管用育”全链式服务机制,构建尊才爱才、包容开放的良好氛围。

4.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配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推动解决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力选拔培养县级和城乡基层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优秀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形成一支扎根基层、专兼结合、规模较大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基层社科组织建设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应届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

专栏6  实施文化人才“育才聚贤”行动计划

1.统筹推进宣传文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基层人才、紧缺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闻传媒出版人才、社科人才、文博人才、文化系统党政人才等文化骨干队伍。

2.探索组建嘉兴市专业艺术院团。鼓励在嘉高校设立艺术系,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建立与知名专业院校等共同培养文化人才合作机制。

3.加快推动、培育我市工艺美术产业,积极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做好工艺美术人才的培育、引进工作。

4.鼓励和支持宣传文化单位采取签约制、合同制、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调动、聘请、兼职、讲学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具有高深造诣、精湛业务、突出成就、广泛影响的国内外高层次宣传文化领域人才。

到2025年,培育骨干型宣传文化创新团队20个、人文社科拔尖人才30名,建设市文化名家工作室30家。

(十)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优化工程。

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厘清理顺文化运行机制中各方关系,进一步破除束缚文化创造活力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文化治理科学化水平。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着力推进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单位发展活力。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嘉兴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市级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管理。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种文化主体自我成长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民主平等交流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聚焦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两个关键,一体化推进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数字化集成改革。突出建设智慧文化“一朵云”,着力打造决策“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服务“一网通办”、体验“一机顺畅”等数字化闭环工作场景,推动文化重要领域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系统性重塑。聚焦内部整体智治、数字文化政务、数字文物保护、数字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红色资源管理和红色基因库建设等重点,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最大程度开放数据资产,促进数据深度关联应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大力推出“掌上办事”“掌上办公”等N个应用场景,充分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综合治理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努力构建从“数字”到“数治”的文化发展新生态。

专栏7  实施数字化改革行动计划

1.建设智慧文化“一朵云”。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和汇聚各类文化数据,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围绕思想理论武装、文明城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等模块,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模型,构建智慧文化大脑。

2.建设数字文化政务新体系。构建高效协同的机关整体智治新系统、“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决策实施+市场反馈”文化发展数字监测分析新模式、系统集成“一件事”文化为民服务新场景。

3.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突出构建市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面向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集约化、广覆盖的公共文化和旅游资讯服务等“三大新模式”。

4.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主体,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投融资服务新模式。

5.建设数字文化治理新体系。全面构建文化场所“无预约不参观”管理新机制,多部门协同的精准化风险预警新机制,数字赋能、精准高效的信用监管、执法检查新机制等。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和省实施办法,大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历史文化保护领域法规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嘉兴辨识度、群众认可度高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的调控监管。加强政策引导,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化文化行政执法改革,健全职责法定、行为规范、运行协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行政执法体系,落实行政执法监督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全市文化市场信息共享、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智能化监管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市场失信约束和行业信用评级等制度。

4.深化基层文化治理。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支持基层改革创新,将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着力形成文化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大力推动文化类群团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开展公益活动、帮扶特殊人群等方面充分发挥文化治理功能,并通过联络服务引导其他文化类社会组织,凝聚社会共识,彰显社会正气,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做好包括文娱领域在内的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引导文化从业者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规范职业行为。关注新的文艺形态、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进一步扩大工作覆盖面,引导和支持他们成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有生力量。

四、支撑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发挥党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不重视文化是失职、抓不好文化是渎职”的工作理念,把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同发展。完善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履职尽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新时代文化发展改革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积极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推动文化发展改革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实效。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梳理全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已有政策措施,制定完善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市场准入、企业认证、项目落户、人才保障等配套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文化建设需求相匹配的文化投入机制,适度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媒体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等。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支持社会机构等参与文化建设、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强化绩效评估。牢牢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加强对文化发展改革的宏观调控,推动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覆盖贯穿到文化工作所有领域、所有平台。加强对嘉兴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绩效指标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绩效、公开公正”的原则分配、使用和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设立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质量监测机制,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点击下载附件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