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7年度 > 2017年第1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1-28 15:44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七届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3日


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打造江南水乡典范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工作目标,以改善文化民生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公共文化服务全国领先。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高标准、全覆盖。全市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54家,行政村覆盖率达43.4%,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嘉兴模式”,基层文化“两员”队伍、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有约”等创新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阅读总指数、综合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等多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书香嘉兴”建设初显成效。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

2.文明城市创建成效突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形成“勤善和美”的当代嘉兴人共同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设立“道德讲堂”总堂、党员志愿服务等工作被不断宣传推广。2012年和2015年两次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2011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4年成功蝉联。

3.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广播影视等各个门类繁荣发展,推出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且富有时代精神和嘉兴特色的优秀作品,共有20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200 多件获国家级(国际)奖项。完成“嘉兴故事”五大系列地方文艺原创工程,纪录片《红船驶进中国梦》、电视连续剧《妈妈的花样年华》、歌曲《今夜运河最美》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4.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突破。2011年,嘉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中国大运河(嘉兴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48处,对10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实施古桥保护抢救专项工程,维修古桥73座。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12次,出土文物4026件。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具有嘉兴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南湖革命纪念馆、海盐博物馆、桐乡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2个项目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优胜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有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有15、62和177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成开放,市、县两级均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组建嘉兴市文化产业协会和嘉兴银行文创支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强化文化产业项目扶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扩大全市文化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分别建成国家、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3个和17个。文化服务业投资保持高增长,组建嘉兴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乌镇旅游发展公司等10家企业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企业。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56.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68%。

6.文化品牌影响显著提升。

连续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端午民俗品牌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嘉兴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文化品牌呈现一县一品特色,乌镇戏剧节、南湖合唱节、秀洲农民画艺术节、嘉善孙道临电影艺术节、平湖西瓜灯节、海盐南北湖旅游节、海宁观潮节、桐乡菊花节等影响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成功承办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六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着力打造“中国漫画之都”和“红船颂”全国美术品牌。

7.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加强文化市场许可审批规范化建设,制定行政审批事项“六统一”标准,加强文化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行政监管,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大力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基本完成政府软件正版化任务。“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净化出版物和网络市场环境。

8.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前列。嘉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经营性文化单位、国有文艺院团全面转制,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有序,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基层文联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形成制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十三五”文化发展背景。

“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宏观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总体看,文化建设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输出迎来重大机遇,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传播中国价值观,成为新的文化热点。从国内看,有关文化发展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文化建设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有力推进文化装备生产、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转型升级。从我市看,“文化强市”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对加快文化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社会化水平还不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还不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文化作品的数量质量有待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优势的展示利用与转化程度还不高;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十三五”期间,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把握规律,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努力打造嘉兴文化发展升级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六区”建设,突出以文化人、坚持以文惠民、推动以文强市,不断增强嘉兴文化发展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嘉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和引导大众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2.坚持创新发展。适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紧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

3.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文化各领域之间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协调发展,补齐文化各领域发展短板,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树立“文化+”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建设一批文化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提高经济中的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兼收并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嘉兴文化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全面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6.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供给侧改革,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群众文化参与度,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巩固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水平,以努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当代嘉兴人共同价值观,统筹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推动越韵吴风历史文化与创业创新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全力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融合发展的全国文明示范区、公共文化引领区、文艺发展繁荣区、遗产保护模范区、文化产业提速区、文化市场规范区,使嘉兴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现代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值(2020年)

文化

设施

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

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

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达到《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的要求

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率

95%

文化

服务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1.5册

人均图书借阅率

位居全省前列

居民综合阅读率

92%*

“全民艺术普及”参与率

60%*

人均年观看表演、展览、电影

5次

村拥有业余文艺团队

4支

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新增项目

10项

文化

精品

获国家级奖项

1部*

推出优秀原创作品

5部*

抢救地方戏曲传统剧目

3部*

文化

遗产

新增世界文化遗产

1个*

新增省级(含)以上文保单位

10个*

新增省级(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0个

建设非遗主题小镇

5个*

建设传统戏剧之乡

5个*

文化

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

到2020年文化产业总产值

1100亿元*

文化

人才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

220名*

打造优秀文化创新团队

省级5个*

市级30个*

培养省、市级文化专家

省级10名*

市级50名*

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人员

10000人次

培养和资助优秀青年创作、表演、创意设计、经营管理人才

30名*

(*项目为预期性指标,其他项目为约束性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巩固成果,深化创建,打造全国文明示范区。

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最美”宣传为重要载体,大力弘扬“勤善和美”当代嘉兴人共同价值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创建水平,确保连续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1.弘扬城市人文精神。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和“勤善和美”的当代嘉兴人共同价值观,并推动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发挥嘉报、嘉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强化重大主题宣传,进一步坚定共同奋斗理想,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践行“红船精神”,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现代公民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综合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信用体系,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信息化、常态化,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模范城,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

3.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深入实施“两大工程”“八八行动”,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基层系列文明创建活动,认真抓好文明镇(村)、文明街道(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专栏1:文化引领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普及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等学习教育体系。设计宣讲服务菜单,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层党校、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南湖讲坛、红色讲坛、知行论坛、网上讲坛等宣讲阵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宣传计划。 全市新增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各县(市、区)新增一个主题广场;各镇(街道)新增一个主题社区。在嘉兴电视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嘉兴在线等主流媒体开设、刊登一批节目、栏目和公益广告。创作和购买一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电视剧、微电影、书籍、音像作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进校园计划。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遴选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课程;开发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教材;遴选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校。

4.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最美”系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嘉兴人”评选活动;建立宣传、关爱、奖励机制;定期开展“最美”精神理论研讨;通过媒体宣传、巡讲巡演、主题演讲、文艺作品创作等形式,广泛倡导“最美”精神。

5.深化文明城市群建设。市本级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嘉善县、海宁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平湖市、海盐县、桐乡市争创省文明县(市、区),形成市和县(市、区)联动创建文明城市群的格局。 

6.创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模范城。成立嘉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全市统一接入的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向农村全面延伸。

4.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借力“浙江文化节”,推动嘉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参加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进一步打响嘉兴漫画、秀洲农民画、南湖合唱节、乌镇戏剧节等文化品牌,提升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立足嘉兴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深化内容建设,创编对外交流文艺节目,策划对外交流展览、展示精品项目,开发对外交流文化产品,推动嘉兴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深化嘉兴沙雅“文化援疆”、嘉兴丽水“山海协作”工程及与上海等地的“文化走亲”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文化团队来嘉兴开展演出、展览、学术研讨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嘉兴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完善体系,提升效能,打造公共文化引领区。

巩固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后继管理,推进落实《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全面建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设施完善便利,文化产品优质充足,文化服务便捷高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继续引领全国。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根据省、市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实施第二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嘉兴文化艺术中心(含美术馆、音乐厅)、嘉兴博物馆二期、嘉兴市图书馆二期、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等建设项目,并推进县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和城市社区文化家园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同时,提升建设水平,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培育礼堂文化。继续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强化扩面提质。深化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大力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汽车图书馆建设,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方式创新。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新居民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专栏2: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1.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嘉兴文化艺术中心(含美术馆、音乐厅)、嘉兴市图书馆二期、嘉兴市文化馆二期等一批市本级重大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桐乡市等县(市、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及桐乡市文体中心、海宁大剧院、海盐县文化馆新馆等县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2.基层文化设施优化计划。实现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部颁一级标准;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的建设要求。

3.文化礼堂(文化家园)提升计划。到2020年底,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其中50%以上的农村文化礼堂达到省级标准。尚未设立文化礼堂的行政村建有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300平方米、因地制宜配置器材的文化活动中心。继续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在全市80%的城市社区建成活动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文化家园。

2.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水平。

做大做强“文化有约”服务品牌,“文化有约”平台全面覆盖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及社会文化机构参与“文化有约”的制度规范,推动“文化有约”平台全面升级,实现“文化有约”向“文化优约”提升。

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积极培养城乡居民热爱文化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高雅情趣。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民间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各类展馆。

推动建立学校与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之间的良性机制,鼓励支持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开展学习实践,使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人文教育基地。

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文艺精品基层巡演、“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建立高雅艺术定期公益演出机制,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

广泛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双万” “社区之声”文艺调演、乡村文化艺术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全面落实农村文化活动“158计划”,建立“文化走亲”、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引导村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活动,成立各类文化团队,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3.提升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效能。

建设“书香嘉兴”。持续实施全民阅读促进工程,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组织开展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着力推动“读书节”“天天读”等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O2O”线上线下传播模式,为全民阅读提供充分的平台与资源。

深化资源整合。继续深入实施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融合发展工程,切实发挥书屋服务和活跃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巩固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工程,促进小连锁在实现全省中心镇和主要镇(街道)全覆盖基础上,向一般镇(街道)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延伸,完善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问题。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镇(街道)为基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成以数字电视为中心、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实现电视、电脑、手机的三屏融合,提供立体式网络视频服务。

提高广电惠民实效。把广播电视纳入公共文化产品目录,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推进高清化播出,增强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办好对农节目,提高对农节目质量和宣传服务水平。

专栏3: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工程

1. 全民阅读促进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活动延续时间不少于一周,至少覆盖本辖区30%以上的居民。促进县、镇(街道)图书馆(分馆)与农家书屋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好送书下乡和村(社区)图书流动工作。巩固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工程,完善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问题。

2.24小时阅读圈建设计划。在4A级(含)以上主要景区、大型商场、五星级酒店、三级乙等(含)以上医院等场所建设书香驿站(阅读区)。全市每年新增10个书香驿站。与大型企业、省级(含)以上经济园区(开发区)共建特色企业图书馆。

3.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质增效、农村电影市场培育发展、农村电影体制创新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中心镇数字影院建设、农村电影院线整合三项工程。建立政府购买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农村电影集中采购、统一供片和有效供给,加强农村电影放映监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群众观影的质量和条件。

4.大力推进高清化播出。改造嘉广集团新闻高清演播室,采购高清卫星转播车。完成嘉广集团新闻综合频道高清化建设,实施播出系统和传输系统高清化改造,建设高清非编及网络互联和媒资系统。

4.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科技平台。

整合“文化有约”、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信息平台,综合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立面向全市的文化资讯查询和文化服务交互信息平台,完善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公平开放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和选择服务,推动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使老百姓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接入,方便、快捷、全面地享受各类文化服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品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面应用,应用科技手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方便群众利用和享有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提高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古籍数字化、珍贵文献影印出版工作。

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室),实现“一站式”服务。

专栏4: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1.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计划。整合“文化有约”、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信息平台,综合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

2.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各级图书馆阅读体验区、数字体验区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全面展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品,吸引广大读者体验参与,并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创新实施“实体数字文化馆”项目,应用科技手段开展情景体验、远程辅导、互动教学,方便群众利用和享有文化服务资源。遴选一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云客户端等微传播模式,与支付宝、腾讯、百度等各类平台、渠道加强合作,将资源和服务嵌入用户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伴随智能移动终端真正实现随时服务、随地享用。 

4.探索全媒体建设。以媒体融合为契机,着力探索全媒体建设,形成以嘉兴在线新闻网站为骨干,多领域拓展的网站集群。积极培育“禾点点”手机客户端服务内容系列化、产业化,打造本地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和内容服务第一品牌。

5.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逐年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额度,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专业第三方机构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提升改造、运营管理等,探索PPP等形式在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加强对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培育、扶持和管理。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三)鼓励原创,精品带动,打造文艺发展繁荣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不断加强文艺原创能力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1.打造精品示范。

制定嘉兴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五年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深入推进嘉兴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发挥全市中青年作家群优势,整合创作资源,搭建创作平台,激发文学创作活力,提升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探索重大题材精品创作的引导扶持奖励机制,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导向正确、体现嘉兴特色的精品力作。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深入挖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当代现实题材和嘉兴本土题材,推出一批重点创作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招标制和采购制。发挥全市影视产业基地优势,鼓励嘉兴广电集团、嘉兴电影集团等广播影视单位认真抓好广播电视优秀栏目、广播剧、电视剧、微电影等制作。进一步改革文艺评奖,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

2.丰富群众文化。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引导群众广泛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创作和表演,每年评选推出一批优秀的群众文化作品。

进一步发挥群众文化艺术专业社团作用。定期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事业,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一批以乡村元素为主题的村歌、故事、舞蹈、戏剧等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并开展文化礼堂四季赛事活动。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文化礼堂主题文艺精品巡演。

3.鼓励文化艺术创新。

加强创新型艺术团队建设,提高文化艺术自主创新能力。推行“签约艺术家制度”。进一步完善艺术创新激励政策,对在省级以上重大艺术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建立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做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形成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视觉艺术工作的统筹指导,推动视觉艺术创作、研究、评论工作和视觉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名家工作室,有计划地吸引嘉兴籍视觉艺术名家来嘉兴短期工作。通过购买、受赠或以其他形式,征集嘉兴籍视觉艺术名家的作品和资料文献。提升公共艺术馆馆藏作品的展览和利用水平。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丰富网络文化内涵,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提升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专栏5:文艺发展繁荣工程

1.文化精品扶持计划。制订《嘉兴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五年规划》,开展重大题材文化精品创作扶持遴选,开展嘉兴市“五个一工程”和嘉兴市文学艺术成果奖评选,争取每届获省级“五个一工程”作品达到4件以上。 

2. 重点文化艺术品牌活动计划。每年举办好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继续办好国际漫画双年展、乌镇戏剧节、“红船颂”全国美术展览、南湖合唱节、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等有分量、有特色的重大活动。积极举办传统节日、重要节日以及建党、建国、抗战胜利等重大主题宣传纪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嘉兴文化魅力。 

3.名人文化研究计划。按照追踪历史、紧贴时代、结合实际、繁荣学术的要求,全面开展嘉兴名人文化研究工程,挖掘嘉兴名人文化丰厚的底蕴和当代价值,推出一批嘉兴名人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图书,全面系统地展示嘉兴历代名人风采,促进嘉兴历史文化研究。 

4.“嘉兴书学”研究计划。围绕嘉兴地区历史上的书家、书迹及书法现象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挖掘梳理和研究“嘉兴书学”历史文化遗产,举办“嘉兴书学”全国研讨会(论坛),扩大“嘉兴书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戏曲保护和振兴计划。重点扶持越剧、海宁皮影戏、海盐腔、海盐牌子、花鼓戏、平湖钹子书、桐乡三跳、海宁摊簧、嘉善宣卷等地方戏曲剧种,抢救艺术资料。做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6.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计划。精心组织开展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创作,打造一批代表嘉兴文化形象、体现嘉兴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佳作,并推荐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奖项评审。 

7.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创优计划。培育和制作优秀新闻栏目,冲击省级以上广播电视政府奖、各类新闻奖。 

8.文艺评论计划。加强文艺评论研究,成立嘉兴文艺评论协会,出版文艺评论刊物,举办文艺评论人才培训。 

9.文化名家计划。建设30家文化名家工作室,邀请本地、嘉兴籍和愿意到嘉兴的名家学者定期驻站,进行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四) 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打造遗产保护模范区。

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水平。加强嘉兴“越韵吴风,水乡绿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传承江南水乡特色文化。围绕建设嘉兴运河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结合。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1.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以申报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抓手,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层次,扩大嘉兴文化影响力;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重点,建成开放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展现嘉兴七千年悠久历史。加快推进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子城片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展示,体现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脉。有序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环境整治,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提升嘉兴文化遗产整体形象;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特色文化村落、工业遗产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为载体,推动文物安全保障工作跃上新台阶,做好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强化保护规划编制,加强嘉兴历史文化研究,夯实文化遗产工作基础。

专栏6: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1.世界遗产长效管理。巩固和完善大运河(嘉兴段)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制定运河沿线遗产区、缓冲区保护和景观控制实施细则,设立嘉兴运河文化展示馆。 

2.世界遗产申报。协调指导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力争“十三五”末正式申报;积极推进海宁钱塘江海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编制,争取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3.考古遗址公园、抗战遗址、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建设。推进嘉兴马家浜遗址、子城遗址,平湖庄桥坟遗址,桐乡罗家角遗址、谭家湾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建设。马家浜遗址、子城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抢救和修缮;会同城建部门,做好对原嘉兴绢纺厂、冶金厂、民丰造纸厂等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4.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与考古发掘。有序实施天主教堂、高家洋房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及环境整治,确保各级文保单位不塌、不漏,无安全隐患。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5.名城名镇与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与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嘉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落实保护措施。海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湖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古镇、特色村落文物及传统建筑保护维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工作。 

6.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监控安装完成率50%以上。建立文物执法预警系统,实现文物保护信息化管理。 

7.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成国保、省保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上报,积极申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实施细则。 

2.夯实文博事业发展基础。

着力构建以南湖革命纪念馆为龙头,嘉兴博物馆为中心,各县(市)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具有嘉兴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市县级公共博物馆,完成智慧博物馆项目建设,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防火、防盗设施达标率达到100%。鼓励并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3.提升文物合理利用水平。

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绩效评估管理体系。推动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完善服务标准,提升基本陈列质量,提高藏品利用效率,促进馆藏资源、展览的共享交流。

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列展览、文物影视节目和图书等多媒体出版物。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大力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专栏7:文博事业发展工程

1.博物馆建设项目。嘉兴博物馆二期竣工对外开放,完成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马家浜遗址公园)、嘉善博物馆新馆、平湖博物馆新馆、海宁博物馆新馆建设。全市新设立非国有博物馆5座以上。

2.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文物信息数据登录,进行普查资料整理、汇总和普查成果发布,依托智慧博物馆,实现普查成果的运用与转化。

3.馆藏文化研究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文物资源整理、研究、保护工作,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历史文化文库,成立地方历史文化资料中心,编撰出版历史文化保护相关书籍。 

4.精品展览打造计划。提升馆际合作交流水平,推出特色鲜明、富有影响的展览和活动。 

5.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工作。遴选一批国有博物馆开展试点示范,依托馆藏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积极探索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加强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线路,设计生产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纪念品。

4.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紧扣“人才”、“法规”、“平台”三个关键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建立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加大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依法管理和科学保护。全面实施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信息化科技结合,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提升保护工作水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制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编制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整体性保护规划,以规划为抓手,指导项目保护。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开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创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建设。

专栏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

1.非遗展示馆建设计划。完善市非遗展示馆项目,建设海宁、海盐、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加大数字化非遗馆建设力度,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继续完善名录体系。完成国家级及以上非遗项目专项重点调查,市县基本完成当地非遗普查大观编纂出版。争取有5个左右项目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0个列入省级项目名录。落实人类非遗项目保护承诺,建立承诺执行情况年度汇报督查制度。

3.省级(含)以上非遗“八个一”保护项目。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的档案、一册普及读物、一系列保护政策,一项一策。 

4.美丽非遗进礼堂活动。开展“美丽非遗进礼堂百村行”活动:整理提升一批特色项目;指导建立一批乡村非遗馆;培育一批非遗特色表演队伍;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拍摄一批“寻找乡村记忆”纪录片;推出一批非遗保护传承示范案例。 

5.美丽非遗志愿者行动。在全市、县(市、区)以及高校(教学传承基地)建立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组织6个以上,全市非遗志愿者社团会员数达到1000以上。 

6.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制定全市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每年举办研修班一个、研习班7个和普及培训20场;“十三五”期间,培训非遗传承人群1000人次。

(五) 壮大主体,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提速区。

紧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文化市场新动态,科学编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

1.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设计服务业、文化影视业、现代传媒业、印刷包装业、工艺美术业等重点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加强产业的集聚和联动,实施古镇旅游联动,突出山水生态旅游主题,推进主题公园开发,彰显工业旅游特色,推动节庆活动整合。大力开发商务、会展、公务、休闲、度假、体育竞技等多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产业新项目。

加快设计服务业发展。围绕全省时尚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突出细分行业发展特色,加快形成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协调完善的时尚产业链。以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为核心,依托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院、工业设计中心和设计示范企业,提升时尚服装服饰业水平、打造时尚皮革制品业品牌、加快时尚家居用品业发展,壮大文化制造业规模,提升文化制造附加值。

加快文化影视业发展。依托现有影视基地资源和平台,优化海宁、海盐、桐乡等影视基地的全产业链分工合作,培育和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企业,推动电影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以影视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影视产业向上、下游发展,延伸产业链,逐步做大影视创作、拍摄制作、译制传播、资源交易等内容,实现文化影视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

加快现代传媒业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构建融合各种新兴传媒形态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现代传媒产业体系。鼓励嘉报集团以报业文化产业园为核心,以嘉兴在线等新媒体和吴越电子音像公司为平台,以嘉报每日达发行公司为渠道,以嘉报设计印务公司的互联网+绿色印刷为依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努力做大数字出版业,建成包括数字出版、绿色印刷、智慧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跨地域、跨国界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平台,培育蕴含嘉兴文化元素的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和内容服务品牌。

加快印刷包装业发展。依托嘉兴门类齐全的印刷包装产业基础,加强对印刷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鼓励各类印刷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推动印刷产业完成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重点,深入挖掘嘉兴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工艺、手艺和技艺,推动工艺美术与产品生产、展示、科技、交易等深度结合,打造国内知名的工艺美术品牌,开拓文化消费市场。

2.壮大文化产业主体。

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文化行业。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推动文化资源与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企业。促进传媒集团转型发展。鼓励和支持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嘉兴广电集团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文化传媒集团。实施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引导和支持中、小、微企业走“精、专、新、特”发展道路,打造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高质量打造一批国家、省、市、县级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提升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嘉兴文化传媒广场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推进孵化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支持设立“共同创作室”、引进创客空间等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健全产业融资体系。建立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池,加强文创银行等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文化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扶持文化经纪、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交易代理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以推进全市八大重点领域和提升重点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等设计应用研究,通过创意设计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塑造时尚产业新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一批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的系统开发,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深入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注重对现有景区、度假区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内涵挖掘,联动打造以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潮文化、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为特色的一批文化旅游景观。打造文化旅游“众创空间”。充分结合嘉兴各地的文化创意园区、影视基地、特色手工业企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内部的公共空间,配套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成为文化创意工作者(特别是旅游商品设计者)和各类“创客”的公共交流空间,并开发成为游客参观、休闲区。

5.扩大文化对外贸易。

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扶持具有嘉兴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漫画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组织全市文化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图书、影视、艺术节、博览会等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会展活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全国性、以及省重点专业展览会、交易会,按照省、市相关政策给予补贴。

专栏9:文化产业提速工程

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休闲旅游业:宇宙大世界、旅游集散中心、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南山塘民俗文化小镇、九龙山航空文化小镇、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浙江山水六旗国际度假区、青莲地方猪文博园、千年路仲里保护性开发项目、干河街新建项目、濮院古镇文化旅游项目、乌镇小城故事。

2.文化产业主体培育计划。加强大企业培育,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80家,超5亿元的20家。实施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微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一批省内国内知名文化品牌,力争到“十三五”

末期有10家文化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挂牌、上市。

3.文化产业平台建设计划。加快文化产业园区提升发展,“十三五”期间新增一批省级(含)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协会全覆盖。重点打造江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勺园(二、三期)、嘉兴文化传媒广场、恒天西塘祥符荡文化艺术产业园、吴越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参展义乌文交会、深圳文博会和其他国内展会,探索建立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4.文化影视业建设计划。推进新塍水乡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南北湖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央新影时空桐乡园、浙江传媒华策电影产业园(一期)、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建设,并将海宁基地打造成以出口为导向的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和出口产品译制的重要平台。

5.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计划。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六) 强化引导,突出监管,打造文化市场规范区。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文化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综合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立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1.推动市场有序发展。

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

2.发展重点文化市场。

优化娱乐市场结构,提高整体层次,发展量贩式、自助经营式等适合嘉兴普通消费水平的大众娱乐场所;开发新的娱乐项目,推出新的娱乐品种。引导游艺娱乐场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与新型业态相结合,努力向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关联企业渗透、配套、融合。

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转型升级,引导上网服务行业尝试和探索网咖、电子竞技、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型运营模式,逐步实现网络服务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和品牌化。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鼓励演艺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的标志性演艺活动。

3.健全传播监管机制。

完善报刊审读工作机制,提高审读水平和质量,健全审读意见书面反馈和问题整改机制。加强报刊县市版管理,探索建立新闻例会制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推动内部资料社会管理组织建设,加强内部资料管理,规范内部资料出版秩序,组织评优活动。构建舆论引导、节目评议、行风监督“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监管平台。

建设全市互联网舆情信息系统导控工程,加强网上舆情发现预警、协同应急处置,确保网上传播有序有效。加强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强化网络监管技术手段,健全网站编辑从业认证体系,深入开展网络净化行动,加强网上信息监管,探索对即时通讯、互动栏目、音视频等网络新业务的科学化管理。

强化广播电视监管。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嘉兴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运行机制,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为依据,充分发挥各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监管资源,理顺监管体制,逐步建设数字电视监测、广播电视移动监测、广告及网上传播视听节目监控系统。

4.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提升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重点抓好“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各项活动,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嘉兴市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软件正版化制度,规范软件采购和资产管理,开展软件正版化审计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巩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推进国有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到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二级以上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加强协调与指导工作,积极查处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盗版活动。做好版权保护示范工作,引导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5.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文化市场执法装备信息化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全面落实智慧监管。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夯实基层基础,发挥社会力量实行群防群治。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研究推进文化市场信用管理工作,健全文化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厘清部门权责边界,明确管理职责范围。

专栏10:文化市场监管工程

1.文化市场信用管理与分级监管。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文化市场分级监管制度,基本形成与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交互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从整体上优化文化市场诚信环境。 

2.文化市场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升级网络文化智能巡查系统。在现有网络文化智能巡查系统基础上,升级智能巡查功能,利用嘉兴辖区IP地址范围,对全市所有网站进行24小时自动巡查,实现内容自动抓取、网站信息数据调用和网站违规报警等功能,提高网络文化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文化市场实时技术监管系统建设。建立全市“文化市场实时技术监管系统”,实时远程监管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状况,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从“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在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

建立责任督查制度。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实施的分级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做好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加强考评结果的反馈,提高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单位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进一步强化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二)加大保障力度。

强化公共财政保障。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文化强市建设需求相对应的文化投入机制。依据浙江省和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科学测算财政投入资金,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进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各级彩票公益金中提取经费用于文化事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资金扶持力度。利用全面实施“营改增”税费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落实对文化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政策。

提高文化投入效益。完善经费保障和运行机制,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强化文化投入的过程管理,加强文化投入的前期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预测,加强文化投入的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

(三)健全政策法规。

完善文化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政策,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并按划拨方式供地。符合法定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取得。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强化对保护传承工作的扶持,落实各类对外文化贸易优惠政策,加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在进出口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一批著作权、版权融资示范项目。大力发挥嘉兴银行文创支行的作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构建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积极开展优质民营文化企业的上市辅导和推荐工作,支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

加强地方文化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嘉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协助做好省有关文化法规、条例的贯彻落实。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

(四)强化人才支撑。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配备。按照《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配齐、配足文化工作人员。深化完善“两员”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水平。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引进渠道,创新引进方式,不断增强文化人才数量、优化人才结构。对高层次、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实现柔性引进,不受岗位结构和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对一些特殊岗位,可采取短期聘用、项目合作、聘请顾问、设立工作室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为全市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制定文化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文化专家遴选、青年文化人才培育和“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艺术、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领域进行的艺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重大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队伍。加强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人员培训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制订出台针对文艺创作、青年文化人才培育、文化精品项目扶持等具体政策,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的激励力度。增设文学创作、广播影视艺术等专业评审委员会,畅通培养专业文化人才的途径。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修订完善民间文化人才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政策,鼓励民间技艺大师收徒授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采用轮训、实践考核、培训等多种培养方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专业技术过硬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全市群众文化骨干和镇(街道)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训力度。研究制定文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和培养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鉴定、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信息技术、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人才。

(五)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补短板导向,立足问题抓改革、立足完善抓改革、立足发展抓改革、立足服务抓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为动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版权管理体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引导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深化完善嘉兴市文化馆、嘉兴博物馆理事会制度试点工作,在全市县级(含)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推广理事会制度,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推行在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实行理事会和议事会制度,推广居民、村民评议等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居民、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调动驻村(社区)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多元联动格局。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入推进嘉报集团、嘉广集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