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2年度 > 2012年第3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2-13 10:48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三日


嘉兴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嘉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开放促创新转型、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阶段。为切实提升我市“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明确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根据《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实施“四个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虽然遭遇到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总体看,我市的对外贸易仍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进出口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885.7亿美元、633.4亿美元、252.4亿美元,均超额完成“十一五”预定目标。2010年,我市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28.8亿美元,其中出口160亿美元,出口和进口规模列全省第四、第三位。实施了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结构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贸易主体多元化“四个多元化”战略,并取得明显成效。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05个,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78个;全市对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额是“十五”末的两倍多;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服装一举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商品,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已从“十五”末的22.6%、2.9%增至“十一五”末的28%、4.8%;一般贸易继续占主导地位,且比重不断上升,已从“十五”末的65.5%上升为“十一五”末的73.8%;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外贸主体已从“十五”末的1748家增至“十一五”末的3690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的出口比重已从30.6%提高到43.1%。

“四体”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贸易摩擦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地方行业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了中央、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四体联动”应对机制,创造了公平贸易工作的“嘉兴经验”,公平贸易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到2010年底,我市已建立对外贸易预警点13个,其中9个被确定为省级对外贸易预警点,成为全省建立预警点最多、出口行业覆盖面最广的地市。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二)利用外资成效明显

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质量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数量1685个,合同利用外资14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9亿美元。与“十五”时期相比,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了53%和95%,利用外资规模列全省第三位。单项合同外资平均规模已由“十五”末的568万美元增至“十一五”末的1069万美元。全市累计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24个,比“十五”期间增加243个,其中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达到51个。2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项目累计已达30个。

外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十一五”末,一、二、三产实际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为1.3%、82%和16.8%,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比“十五”末提高8.3个百分点。在二产领域,先进制造业引资占比明显上升。实际利用外资前三位的产业已经由“十五”末的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皮革制品业转为“十一五”末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资的开发区集聚效应明显。全市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76%、69%,分别高出“十五”时期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三)“走出去”步伐加快

境外投资项目逐渐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55家,比“十五”时期增加43家;完成境外投资4.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5.3%;自营外派劳务2400人次,比“十五”时期增加483人次;境外企业带动出口累计已实现32亿美元。2010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达1.59亿美元,列全省第四位。

境外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十一五”以来,我市境外投资领域已涉及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业等多种业态。境外投资方式呈现了以建立境外营销机构为主、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态势。2010年,建立境外营销机构25个,占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80.65%;资源开发与技术研发项目增幅明显,占项目总数的16.13%;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于2010年取得突破,先后有5家工程建筑企业取得对外承包工程资质。目前,境外增资与境外并购已经成为我市境外投资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服务外包开局良好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开始启动,接包企业逐渐成长。我市服务外包业务于2009年开始起步,目前已拥有经商务部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注册并认定的企业131家。2010年,服务贸易接包合同签约金额2.04亿元、合同执行金额1.60亿元,其中离岸外包合同金额1445万美元、执行金额1032万美元。1家服务外包企业已跻身全国商务流程外包(BPO)业务20强。服务外包业务已涉及信息技术外包(ITO)、商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多种业态。

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编制完成了《嘉兴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大力实施《2009年嘉兴市启动发展服务外包行动计划》、《2010年嘉兴市服务外包攻尖突破行动计划》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服务外包平台建设进程加快。继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建成后,嘉兴创意创新软件园、浙江(嘉兴)物流科技创业园等一批服务外包产业承载平台正在规划与建设之中,全市已拥有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5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5家,印度恩埃埃悌(NIIT)服务外包软件培训学校和印孚瑟斯(Infosys)中国教育中心也已先后落户我市。

(五)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外贸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低价跑量占领市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还不够理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利用外资总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方式比较单一,外资在产业结构、来源地结构等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企业“走出去”氛围不够浓厚,“走出去”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偏小。四是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企业接包能力较弱,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平台建设还明显滞后。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将继续推动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又复杂,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贸易救济调查出现诸多新特征,特别是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加,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困难重重,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新主体,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未来全球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与研发环节、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这既为我市承接发达经济体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又为我市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从境外获取重要战略资源和技术、实现由要素投入型增长向技术创新型增长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内需求结构面临重大转变。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上升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国内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需求结构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改造提升制造业的同时,不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驱动方式将出现重大转变。由传统的“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水平将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将面临进一步调整、重组和优化,这将为我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提供良机。对外开放将出现新格局。由传统的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三)从区域环境看,我市开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沪杭同城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我市抓住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沪杭高铁通车等机遇,化区位、交通优势为城市竞争优势,加速承接沪杭产业转移并集聚高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错位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有利于我市外贸企业主动接受辐射,借船出海;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我市发挥港口、港航优势,打造新型临港重化工产业带来新的契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转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外资存量和进出口规模,但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资源空间,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高级要素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与完善,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仍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我市遭遇资源环境瓶颈,环境容量已近极限,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紧缺,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限,拓展发展空间面临较大压力。

三、“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七大发展战略”,以转型提升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与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立足大开放、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积极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构筑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和“五外联动”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开放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累计新批企业境外投资额7亿美元;累计服务外包营业额6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具体目标:

——做“强”对外贸易:贸易结构和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出口商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有较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占比提升较快,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市货物进出口规模达到35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幅达10%。进出口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做“优”利用外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一定规模,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外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到60项,累计单项投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数达到10项;外商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增加。实际引进外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做“大”外经合作:境外投资步伐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形成较大规模。境外直接投资成为提升我市自主品牌国际市场知名度、获取海外市场资源以及输出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到2015年,境外营销机构达到200个,基本建成境外营销网络;境外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展,抱团集群投资和境外合作区建设有重大突破,本土跨国公司初步成型,对外工程承包项目有较大突破。

——做“专”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外包、培训外包、客户关怀外包等得到优先发展;软件外包、信息系统外包得到积极推进;研发设计外包以及动漫外包得到相机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集聚和示范功能明显增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集聚,到2015年,省级及以上培训机构超过10家。

——做“特”产业平台:各种形态的产业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在现有省级出口基地基础上,重点培育8个块状特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浙江省出口基地;开发区整合提升全面完成,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努力使省级以上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成为技术转化和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原则。既要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又要积极提高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扩大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紧缺性原材料的进口,确保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

——坚持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海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不断扩大进口规模、在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的同时不断扩大境外直接投资、在引进省内外人才的同时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进一步做好产业化招商选资工作,重点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并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推进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提升自主品牌形象、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创新资源带动技术的逆向溢出,促进嘉兴本地产业的发展。

——坚持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原则。在继续扩大数量规模基础上,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出口收益、不断提高外资对优化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规模扩张与开放型经济整体效益提升的相互促进。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一、三产联动发展原则。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单是制造业的开放发展,而应是涵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的开放发展。在积极开拓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积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同时,要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的国际化水平以及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四、“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市场结构、主体贸易方式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促进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展会引导,积极参与培育更多的与出口产品适销对路的国际国内专业展会;继续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努力扩大对东盟、中东、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引导外贸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地区)间自由贸易区的“零关税”等优惠政策,大力拓展自贸区新兴市场。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培育全球采购卖全球的新业态。

二是大力推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在现有六大省级出口基地基础上,继续大力培育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出口基地建设,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到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嘉兴制造”向“嘉兴创造”转变。加快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三是大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代加工基础上主动创新,主动与外资的技术升级配套,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创品牌,实现从全球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蜕变;鼓励民营企业积极与大型外资企业配套,增强配套能力,促进提高外资企业的当地采购比重。

四是大力推进外贸主体发展。继续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夯实外贸基础。鼓励更多的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外贸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高度整合能力、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批发零售一体化运营、实体和虚拟网络协同发展的大型贸易集团公司;重点培育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到2015年,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达到100家。坚持外贸专业公司、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五是大力推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进口鼓励政策,大力推动进口商品结构调整,加大引导企业进口产业发展所需的先进制造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等,促进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

(二)着力优化结构和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要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坚持引进直接投资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加强投资促进和引资推介,积极探索产业招商、中介专业招商、网络招商等新模式,深化“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开放股权,引进境外战略股权投资或外资参股并购;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

二是优化外资来源结构。根据“接轨沪杭、巩固港台、扩大日韩、拓展欧美、发展东盟”的引资策略,继续拓展外资来源。重点拓展来自欧美的外资项目,深入挖掘日、韩外资以及来自香港、台湾的项目,积极引进东盟及其他地区的外资项目。

三是优化外资产业结构。顺应产业结构升级新趋势,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和核电关联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资项目以及符合“区域特色化”要求的外资项目,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扩大一产和三产引资规模,大力引导外资投向都市现代农业以及研发、金融、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优化利用外资质量。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引进世界500强、行业50强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行业内专业公司,到2015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项目数达到60个;鼓励引进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节能环保、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鼓励引进具有较强社会责任、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外资项目。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后续落实监管,实施重大项目申报及责任人制度,提高外资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五是优化外资布局。根据嘉兴市“一核二临三沿”产业布局以及开发区功能定位,引导外资向开发区集聚,使各开发区成为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完整、优质要素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对外辐射有力的经济发展先导区。

(三)着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要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投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的新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快设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境外地区性营销中心、并购销售渠道、开设品牌连锁店、设立售后服务站(办事处、代表处)等多种方式,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树立并增强自主品牌形象、不断增强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的议价能力,规避贸易壁垒,促进出口并提高出口效益。

二是大力引导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充分发挥我市地方产业集群多、配套协同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共同投资兴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专业市场、海外区域性总部等,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境外投资,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境外优势扩张,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同时也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与空间。

三是大力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总结我市企业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的经验,鼓励企业加大到矿产、农林和土地等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矿产、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加大资源进口规模,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要素支撑。

四是大力引导建立境外研发中心。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标,积极引导有基础的企业通过并购、新建等方式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研究机构等,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专利、人才等创新资源,实现技术跨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外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提升本地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促进本地产业提升发展。

五是积极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承包工程企业,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资格,鼓励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对外承包工程,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产品输出、成套设备与技术输出。进一步扩大和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建立多部门组成的综合协同监管体系,促进我市外派劳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六是积极推进境外资本市场运作。鼓励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型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充分整合境外资源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通过境外上市推进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打造品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着力推动服务外包跨越发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我市参与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抓手,将服务外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推动。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全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均衡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积极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与沪杭同城”战略,充分发掘利用我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和邻沪连杭的区位优势,明确我市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进服务贸易跨越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在引进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设备的同时,注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大力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积极开拓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的对外贸易,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文化产品等的服务贸易。

二是大力推进特色行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充分借用上海、杭州及周边城市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金融外包服务、数据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外包、客户关怀外包;结合服务外包产业特点与我市产业基础,重点突破金融后台服务、研发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力争在数据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外包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大力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强与境内外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络,拓宽服务外包招商引资渠道。抢抓欧美发包方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印度、菲律宾等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开拓新市场等机会,吸引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入驻嘉兴;利用嘉兴日、韩企业较多的优势,吸引两国服务外包企业投资嘉兴;抓住国内服务外包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机会,争取上海及其他一线城市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嘉兴。积极扶持成长型企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提高服务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做实做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以把市区打造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集聚区为目标,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基础建设。重点打造以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和嘉兴国际商务区为核心、以嘉兴创意创新(软件)园为重点,中国核电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嘉兴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产业园、平湖服务外包产业园、浙江物流科技创业园等错位发展的我市服务外包网络平台。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向示范园区集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突出、功能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

五是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力度,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和嘉兴学院等本地高校作用,重点开展定制式、实用性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增设席位,扩充培训能力,扩大我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平台总体实力。到2015年,我市省级以上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达到10家。

(五)着力创新外智利用方式,提升招才聚智水平

要创新人才利用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利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把“招才引智”作为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积极促进外智引进与项目引进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项目引进促进外智引进。不断创新项目引进方式,强化外资、外智引进并举的新型理念。通过项目引进带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提升引进项目的技术能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外智引进带动项目引进。鼓励海外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带项目来我市发展,引导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借力海外智力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并购研究机构或与海外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利用当地创新资源开发企业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走出去”企业聘用当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通过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借力海外智力,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与海外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参与搭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帮助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在与外资企业配套生产过程中,主动进行配套设计和研发,加快推动企业由代加工向代设计、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鼓励企业通过设计外包、聘用海外技术人员等方式引入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鼓励企业积极聘用海内外国际化经营人才。引导企业树立“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大胆聘用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企业高管,有效组织起跨国经营的人才队伍。同时,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投资、管理、财务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做好人才储备。

(六)着力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先导示范作用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使开发区成为开放带动、科技引领、体制创新、生态优美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开发区功能定位。深化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全市“一核二临三沿”生产力布局以及各自产业特点,引导各开发区规划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引导产业按功能区布局、功能区按产业招商,进一步集聚资源、拓展产业链,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区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的集聚区,有效促进开发区产业升级。

二是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开发区最大限度发挥整合提升作用的管理体制,通过委托、授权、延伸、成立分支机构等形式强化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深入研究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运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跨区域开发区整合、开发区合作的体制与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级开发区申报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是提升滨海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加快提高港口资源综合使用效率。加强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合作与联动,进一步确立嘉兴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长三角的重要多功能综合性港口的功能定位;加快港口物流和内河航道的优势整合,加快滨海经济与内陆经济的统筹协调;在滨海新区合理布局、择优发展港口依赖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化工新材料、核电关联、能源、钢铁以及船舶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港航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新兴产业业态在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中的贡献率。

四是提升开发区产业发展的能级和承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在要素集聚、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以及招商选资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提升开发区发展的功能和承载力。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围绕重点培育的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或国字号大企业,培育建设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打造一批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五、“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营造开放发展氛围

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科学地认识开放型经济对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加大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嘉兴品牌、嘉兴形象的营销力度,全力营造重视、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对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领导开放型经济的能力,努力确保开放型经济的特色、优势和在全省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决策、联动、协调和会商机制,建立重大项目推进、重大问题协商、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和公开、透明、高效的开放发展运行体系,协调联动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并发挥发展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手段,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政策支撑体系。在确保符合WTO规则、符合国家宏观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现有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县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强化制度创新,培育壮大主体,特别要加大对培育省级及以上出口基地和出口名牌、引进世界500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及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相关专项扶持资金,务求各项扶持政策取得实效;充分利用进口贴息政策支持重点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大宗材料,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规模。

(三)进一步完善开放服务平台

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合作、高效协调的服务工作机制。以各类出口和产业基地为依托,提升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政策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人员培训服务、自主创新服务,切实提高从大局角度和战略角度谋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嘉兴市投资贸易洽谈会”、“嘉兴市紧固件产业博览会”等贸易投资促进平台,打造并做大做强本土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商务会展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掘“嘉兴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广交会”等各类电子商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供求信息、商务动态、投资机会、相关政策等服务;积极参与培育更多的国内外重点展会,引导企业拓展新兴市场;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平台、招商引资平台和境外投资平台建设,不断创造利用境外优质要素与资源的便利条件。

(四)进一步加强运行监测预警

进一步完善全市开放型经济的运行监测系统,优化样本结构、提高样本的覆盖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运行态势;探索编制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产业支撑的商品市场指数体系,建立一套能全面反映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效益及潜力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协会、企业“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预警点作用,探索设立境外预警工作站,形成覆盖各产业集群、境内外互动的立体预警网络;建立和完善出口反补贴应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337调查等其他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进口贸易救济工作与出口贸易摩擦应对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合;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发展保驾护航;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提高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水平,鼓励企业履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调整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建立分类指导的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各开发区以及“五外”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质量和效益考核指标,有效指导全市开放型经济调整结构。调整“五外”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对开发区的考核中引导重视引进创新要素、产业集聚度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成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指标;强化对引进外资质量的考核,强化对出口质量和效益水平的考核,强化对境外投资带动出口、集聚高端要素指标的考核;建立健全重大外资项目实施情况定期跟踪协调报告制度,提高服务效能,加快项目实施。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种主体在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附件:1.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

             2.名词解释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