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1年度 > 2011年第3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增强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精神,特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区域集聚、龙头带动、专业配套为基础的协作体系,以技术研发、品牌经营、工业创意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公共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努力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指导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建设支撑平台、加大政策扶持等,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原则。抓住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建立市级指导、县(市、区)和镇(街道)负责的工作机制,先行试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带动原则。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坚持开放拉动、增量推动,注重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突出新兴产业拉动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原则。根据总体规模、区域布局、发展水平和分布特点,遵循不同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三、培育目标

实施“百亿”现代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点培育20个现代产业集群(具体见附件),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达到2个,400~5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达到3个,300~4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达到4个,200~3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达到5个,100~2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达到6个,现代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70%。

经过提升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四大竞争优势:

企业集聚优势。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载体,进一步推动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分工协作为纽带的组织结构。开展“十百千”大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即到2015年,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骨干企业1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重点企业1000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市每年争取培育300家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产业链优势。加快提升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强化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 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13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7个,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体系。

技术创新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继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企业间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引擎”作用,鼓励建立各类行业、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到2015年,力争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85%,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家以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绿色制造优势。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和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制造模式,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到2015年,力争全市亩均工业增加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产业集群资源利用效率、集约用地水平和废弃物减排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引导。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对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抓好现代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编制的方案要体现集群特点、明确培育目标、突出关键环节,尤其要明确平台建设、龙头培育、项目支撑等提升重点,并分年度制订实施计划。

(二)推进布局优化。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市镇工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设施配套。继续开展市镇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考核,评定命名一批嘉兴市特级、甲级、乙级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推进纺织、服装、皮革和紧固件等产业的空间优化和产业整合,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强化龙头培育。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特别是重点抓好 13家省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市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其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其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和营销网络等,不断提升竞争优势。

(四)实施项目带动。坚持“内外并举”,加强产业招商和定向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实施一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尤其要谋划实施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以持续有效的增量投入,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五)构建服务平台。加强工业园区(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电子商务等中心,逐步形成用工、培训、融资、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专家服务,对重点产业集群组织科技服务特派团队,加强集群研发和创新工作,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品创意、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检测信息、教育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六)提升区域品牌。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鼓励有关行业协会、重点优势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名牌和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努力培育区域品牌,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上升为城市品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介,引导企业抱团参展,扩大产业影响力。抓好品牌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品牌形象。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制订、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占领技术领域制高点。至2015年,全市培育省级以上品牌 400个,新增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 项。

(七)发挥协会作用。加快块状经济相应的专业性行业协会的建设力度,积极吸收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信息收集统计、运行分析、标准制订、品牌培育以及应对技术贸易壁垒诉讼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工作协调机制。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工作,市级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重大问题。产业集群所在的县(市、区)政府负责对本区域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编制和组织协调工作,对跨县域的产业集群,要探索建立以核心区所在县(市、区)政府牵头的跨地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所需的支撑条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各县(市、区)要定期向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情况,市政府每年将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并开展专项工作督查。

(二)示范推进。在充分发挥全市5个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个市重点培育的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并作为市级试点。各试点所在地政府要在2011年上半年编制好实施方案,迅速启动相关工作,完善政策配套,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加以推进。在抓好试点并进行总结规范的基础上,2012年在全市面上推开。在2013年、2015年分别对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工作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评估,对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强化保障。加大对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财政扶持力度,按照财政体制,给予试点单位一定的财政补助,并对产业集群内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强产业集群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创新融资方式。对重点培育提升的产业集群,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规定,重点加以扶持。


附件:嘉兴市重点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一览表(至2015年)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嘉兴市重点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一览表(至2015年)

序号

集群名称

销售规模

目标(亿元)

牵头单位

1

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600

嘉兴港区管委会

2

嘉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500

嘉善县政府

3

桐乡濮院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

470

桐乡市政府

秀洲区政府

4

海宁太阳能产业集群

450

海宁市政府

5

桐乡洲泉化纤产业集群

450

桐乡市政府

6

海宁经编产业集群

380

海宁市政府

7

南湖汽配机电产业集群

350

南湖区政府

8

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

300

平湖市政府

9

嘉善木业家具产业集群

300

嘉善县政府

10

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

280

海宁市政府

11

平湖服装产业集群

260

平湖市政府

12

海宁家纺产业集群

260

海宁市政府

13

秀洲新能源产业集群

200

秀洲区政府

14

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00

嘉善县政府

15

海盐核电关联产业集群

180

海盐县政府

16

海宁包装产业集群

180

海宁市政府

17

桐乡崇福皮草产业集群

160

桐乡市政府

18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

150

嘉兴经济技术

开发区管委会

19

嘉善纽扣产业集群

150

嘉善县政府

20

海盐机械标准件产业集群

130

海盐县政府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