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荣获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优秀等级
掘金“循环模式”交出高分答卷
生活垃圾能换电、碗底剩菜藏“宝藏”、土块木料“再就业”……这些不起眼的废弃资源,如今纷纷在桐乡上演“变形记”,让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公示了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验收结果,桐乡荣获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优秀等级。这是我市入选第一批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试点(创建类)后,交出的一份高分答卷。
优秀的背后,是桐乡在“双碳”背景下走出的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路径。
一堆垃圾的变废为电
集散控制、焚烧炉燃烧控制、烟气连续测量监视……走进浙江新都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中控大厅,墙上的大型显示屏实时更新着数据,先进的数字化系统正在捕捉生活垃圾从“吃”进去到“吐”出来的每一个细节。
新都绿色能源提级改造项目总投资4.5亿元,采用建新拆旧的模式,相关工艺和设备为目前国内领先,于2020年7月投产。
“改造后,垃圾处置能力由原来的800吨/天,提升至1200吨/天,处置能力提升50%,环保排放值也优于欧盟标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垃圾投料到入炉再到尾气达标排放,全程智能监控会在系统发生故障或运行设备工作异常时及时报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桐乡人而言,生活垃圾处理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
作为我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实事工程,新都绿色能源的提级改造,既能大幅消减垃圾体量,还能转化出电能。一起算算这笔绿色账——
采用炉排炉方式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可实现上网电量约为250—350千瓦时/吨,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可节约标煤81—114千克、减少约202—283千克二氧化碳。
变废为电的新都绿色能源,是桐乡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些年,桐乡通过建立协调机构、构建工作体系、出台专项规划、搭建数据平台、实施支撑项目等系列举措,截至去年底,已顺利完成涉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大件垃圾等八大类16项固废指标验收目标。生活垃圾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
一碗剩菜的两种“宝藏”
每天产生的剩饭剩菜、果皮蛋壳等餐厨垃圾,只能一扔了之?桐乡恒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用5年时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恒易环保负责我市餐厨垃圾的收运及处置,其餐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是桐乡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的9个重点类项目之一。自2018年运行以来,这里“吃”掉了大量餐厨垃圾,“吐”出了沼气和工业用粗油脂。
“我们首创‘干热水解转化法’,把餐厨垃圾浆液分离成油脂、有机质及废水。废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纳管排放,产生的沼气用来供热、发电,粗油脂出售给化工企业。”桐乡恒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耀洲说。
一碗剩菜,变出了沼气和油脂两种“宝藏”。现在,恒易环保平均每天能“吃”掉餐厨废弃物150吨,年产油脂1800吨,年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
今年,该公司还启动了日处理餐厨废弃物150吨资源化利用技改项目。钱耀洲透露:“尽管我们目前的工艺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还希望通过TY-400技改和三相分离工艺,继续提高油脂回收率。”
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桐乡大力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有序推进包括恒易环保在内的14个试点支撑项目,目前已全面完工。
其中,9个重点类项目的建成,可实现日处理150余吨的餐厨垃圾、年处理建筑垃圾25万吨、日处理污泥1000吨及300吨工业固废等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能力。
一块砖的“再生”之路
以先进制造见长、富有创新精神的桐乡,不仅能点“石”成金,还善于点石成绿,让垃圾走上“再就业”之路。
混杂着混凝土块、木料、废编织袋的建筑垃圾,被筛选处理后,“蜕变”为再生粗骨料及再生细骨料,最后被制作成再生砖。这是桐乡市同德墙体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出的年处理建筑垃圾25万吨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而这些完成“进化”的建筑废弃物,将回归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和交通建设等领域。
一直以来,桐乡都高度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实施,桐乡的固废资源化收集、运输、处理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具有良好的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效益。”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桐一特”新样板、环保酵素新时尚、“互联网+智慧环保”平台、固废智慧监管平台……资源循环利用进程中,一项项富有桐乡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亮相。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将“全面实施共富共美战略,深入打造绿色低碳品质城市”列为六大战略之一。资源循环产业正驶入快车道,为桐乡高质量发展蓄力——
4年间,桐乡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前移17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5年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更是在全省提升73个位次,真正彰显了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环境优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绿色低碳的花园式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力争为浙江乃至全国作示范。”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