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打造特色文化礼堂 以精神富有造就美好生活
■撰文 安玉 吴筱凡
有人说,沈荡的美,美在它的历史,老街、老宅、老祠堂.....;有人说,沈荡的美,美在它的风雅,河流纵横、小桥流水、绿蓝泼墨。更有人说沈荡的美,美在它的底蕴,钱氏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沈荡人。如今的沈荡,有老镇的故事、老镇的风采、老镇的历史,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沈荡人已然和这座老镇慢慢融合,造就了沈荡独有的文化魅力。
如今走进沈荡各个村庄,一座座文化礼堂拔地而起,它们将沈荡特有的文化底蕴根植其中,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美丽风景。这些文化礼堂同农耕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等相结合,充分挖掘了非遗文化、名人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沈荡的大地上,既精致又独特。
“新”文化礼堂
育精神文化家园
走进沈荡镇永庆村,一定要去一趟当地人所熟知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有大大的绿色草坪,冬日暖阳下,孩子们在其间嬉戏玩耍。草坪的一侧是沈荡老街,古街、古桥,行走其中,仿佛在旧时光中穿梭,每走一步,都是浓浓的记忆。而在草坪的另一侧,是沈荡镇文化艺术中心,也是沈荡镇永庆村文化礼堂,夜幕十分,这里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多彩灯光烘托出的夜景,为小镇的夜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每晚都会和老姐妹相约在这里,跳跳广场舞,活动活动筋骨。“近年来,我们沈荡因地制宜,让文化艺术中心与周边老街、老桥、公园、绿地融为一体,成为沈荡镇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提升了老镇的美誉度与影响力。”沈荡镇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沈荡镇文化艺术中心在原先8家老旧企业和老旧民居拆迁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中心内设文化礼堂、文化展厅、图书馆、文化咖吧等功能室,配套建成大型停车场、草坪公园、贲湖老街等,是艺术展示、文艺创作、音乐欣赏、阅读分享的平台,被称为沈荡人民的文化客厅。
2021年,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300余场次,承办嘉兴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书香海盐 阅享共富”全民阅读启动仪式、嘉兴市“清芬传家 德润吾嘉”家风活动启动仪式、嘉兴市桌上冰壶球大赛、海盐县精品文艺节目展演以及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惠及本镇及周边乡镇群众4万余人,获得了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沈荡镇也因此获评全省首批文化礼堂示范镇,该项目2020年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项目。
“特色”文化礼堂
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对石狮静坐两旁,推开中间的木制大门,古风古韵尽收眼底,踏入其中,百年家风家训警醒来访后人,也由此开启了一场古与今的对话,这里便是位于沈荡镇中钱村的钱氏宗祠,一个写满故事、充满记忆之地,虽经岁月沧桑洗礼,但风采依旧。沈荡镇中钱村党委书记钟永强说,这座宗祠不仅留下了看得见的古老遗迹,更留下了深入人心的家风家训,它是中钱村的“宝贝”,它所内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正默默影响着每一个中钱村人,更与村庄的发展相辅相成。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为沈荡镇钱氏家族祠堂,占地1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为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2002年,被海盐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三年前,中钱村在钱氏宗祠的基础上,对文化礼堂进行了提升打造。如今,中钱村文化礼堂由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特色展陈馆、农家书屋、排练厅、春泥活动室以及各功能活动场所等组成。
“通过文化礼堂这个窗口,全面展示中钱村历史文化和各项事业的成就,并不断梳理特有文脉,挖掘本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从而推进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奠定基础。”钟永强说,该村通过创新活动载体,让宗祠文化“活起来”,以家风家训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宗祠的道德教化作用。
自新文化礼堂建成以来,中钱村积极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了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文化礼堂创建的良好氛围。目前,钱氏宗祠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文化礼堂开展活动50余次。如今,钱氏宗祠已成为中钱村的地标,借助文化礼堂,大家走近了自己的祖辈,并在历史与现代共融的各项活动中,感悟文化的魅力。
“个性”文化礼堂
弘扬乡土文化
在沈荡镇白洋村,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东白漾西白漾,湖面漾漾桥中央,湖面广阔分外静。两岸民众重农桑,看天气来测晴雨,农事活动按节气,不失时机抢季节,秋收冬藏丰衣食。”白洋人与这片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世代相传的辛勤而闲静的生活中,积淀和发展了浓郁的水乡农耕文化。为了让村民忆当年,解乡愁,更让村里的孩子能知民俗,明礼仪。2018年4月,白洋村在村落旁,设置了一处节气与农耕特色展馆,展馆内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进行布展,并选择其中与农事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八个节气作重点展陈,包括八个节气涉及的农事、所用的农具、相关的农事谚语和故事等。
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来节气与农耕馆参观,他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下,了解农耕工具,领略农耕文化魅力,听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并现场体验农活“插秧”。一个个农耕器具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目前,白洋村将节气与农耕文化展馆和文化礼堂相融合,定期开展活动,让农耕文化和文化活动相辅相成,通过文艺演出、科普宣传、政策咨询、惠民服务等方式,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共同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更让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活动中接受传统农耕文化的熏陶。
如今,行走在沈荡的乡村田野,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活的转变,不仅成为村民承载乡愁,找回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沈荡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