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以数字化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全媒体记者 朱小芳
本报讯 农产品上市有“出厂合格证”、农产品生产过程有监督、农产品消费可扫码查来源……今年以来,海盐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对本地农产品加强源头监管,对市场农产品加强流通监管,打造“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全链条追溯体系。
这段时间,位于望海街道的海盐县叶盛禽业养殖场内工人们十分忙碌,一颗颗打上品牌标签的鸡蛋不断装箱出货,每个箱子上还张贴了一张承诺达标合格证标签。“这上面有养殖场的联系方式、批次规格等信息。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还可查看更具体的信息,包括养殖场地图导航、产品生产过程、生产日期等。”叶盛禽业养殖场负责人叶文辉表示,这相当于厂家的“出厂合格证”。
今年,海盐大力推广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鼓励农业规模主体完善自我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严格执行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才能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赵其君表示。目前,全县已有300余家农业主体使用电子版的承诺达标合格证,今年累计打印“浙农码”及“一证一码”合格证20余万批次,涉及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等。“把产地身份亮出来,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放心,有助于品牌化打造。”叶文辉说。
二维码合格证除了农场信息和生产信息外,还可以看到相关部门对该产品的检测结果。每到星期三,望海街道农业农村办监管员田叶飞总会埋头在农产品检测室,帮助有需要的农户进行产品快速检测。通过新购置的一台农药残留检测一体机,检测结果直接上传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浙农优品”平台共享数据。“农户有需求可以免费检测,我们也会主动下基地进行抽样检测,共同监督产品质量。”田叶飞说。今年,全县各镇(街道)共完成农产品快速检测1万余批次,检测结果全部上传至省级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自动分享和利用。
在强化本地农产品“准出”监管的同时,海盐还强化外来农产品的“准入”监管。早上6点,天蒙蒙亮,石泉农贸市场迎来新的一天。在市场办公室,检测员郁小妹将十几种蔬菜和干货样品整齐摆放,一一开始快速检测,完成后,当场将数据上传至省商品市场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数据上传,消费者只要打开‘浙里办’APP中的‘浙里市场’应用,就能看到当天的检测摊位号、检测对象和检测结果。”郁小妹表示。
在肉制品方面,对于每一家涉肉经营户的进货情况,郁小妹都要进行资料上传,包括检验检疫合格证、供货单等,做到线上留痕、来源可追溯。与此同时,每一家肉制品店铺还有一个专门的“浙食链”二维码,顾客扫码即可查看肉制品的合格证书、来源等。“现买现扫,买得明白、买得放心。”市民王女士说。
目前,全县22家农贸市场所有入场销售者均激活浙食链管理端系统,利用数字化做好商户管理、日常采集和记录进货报备和交易信息,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溯源倒查。生鲜猪肉经营主体全部激活应用浙食链,实现自屠宰检疫到分割零售的证书、交易数据全链条无纸化流转追溯。
此外,海盐在22家农贸市场安装实时监控,通过“浙里办”上的“浙江市场”应用即可查看,同时还能看到每一个市场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出动,监督问题产品销毁处理,开展溯源倒查等。逐步完善追溯体系,最终做到从田间、养殖场到餐桌,全链条可追溯,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赵其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