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5年度 > 2015年第3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5年扩大有效投资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2-12-05 10:30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今年的扩大有效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扩大有效投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有效投资工作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以开展“项目大推进、招商大引进、服务大跟进”专项行动为工作载体,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动投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加快我市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作用,为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加快“三城一市”和“两美”嘉兴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持“三统一”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相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完善区域投资调控体制,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鼓励符合发展方向、科技先进、节能环保达标、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良好的投资行为。

发挥“三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民营资本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大力引导浙商回归,充分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发挥政府性投资的示范引导作用,在优先保障民生公益性投入基础上,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发挥外商投资的拉动提升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并举,着重发挥好境外资本的技术优势。

推进“三结合”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投资拉动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细化“四换三名”等政策举措,鼓励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加大对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新材料的投入;推进投资拉动与改革深化相结合,凸显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

二、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科学有效地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投资总量、结构和效益的提升和优化,确保投资持续平稳健康增长。

总量目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计划目标12%以上、力争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总量达到1140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16%,总量达到1386亿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发展局)、市经信委〕

地区目标。下达南湖区(小口径)、秀洲区(小口径)、嘉善县、平湖市(不含嘉兴港区)、海盐县(不含核电)、海宁市、桐乡市、嘉兴港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结构目标。大力推动投资结构升级、效果提升,力争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到270亿元,增长20%;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达到470亿元,增长2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790亿元,增长20%;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达到200亿元,增长20%。(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

重大项目建设目标。年度推进省“411”重大投资项目 93个,完成投资278亿元;省重点项目101个,完成投资240亿元;市“三个千亿”重大项目620个,完成投资670亿元。力争全市浙商回归引进到位资金288亿元,央企合作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引进外资24亿美元以上。(责任单位: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市合作交流办、市商务局)

三、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

(一)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创新驱动投入,把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作为新的投资增长点,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9%,其中“机器换人”技改项目占技改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力争全年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紧紧抓住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有利契机,重点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布局和完善,加快综合交通、能源保障、水利设施、高速信息等“四张网”建设,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杭平申航道改造工程、海宁至杭州轨道交通、方家山核电、平湖市海上1号风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到270亿元。

(三)加大统筹城乡建设投资力度。突出统筹城乡建设投入,重点增加城市都市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乡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投资,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全市“五水共治”完成投资120亿元。争取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建设规模50公里。完成河道整治500公里、河道堤防加固24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90公里、黑河和臭河治理100公里。力争完成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公共设施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

(四)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入,扎实推进一批改善发展环境、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城乡发展、文化事业等民生项目,夯实民生发展基础。全年完成教文卫体设施投资60亿元。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60套。提升养老、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增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数2万张,新建(改扩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房13万平方米。

四、创新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载体

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目标要求、前所未有的创新措施、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大力开展以“项目大推进、招商大引进、服务大跟进”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有效投资“三大”专项行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突破,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赶超发展。

(一)围绕发挥有效投资新动能,着力实施“项目大推进”专项行动。

1.加大宣传力度,部署落实全年扩大有效投资目标任务,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扩投资、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2.下达全市2015年“三个千亿”、“五水共治”、城市建设等投资计划,落实治水、治气、治堵、城市有机更新等重大项目推进进度和责任主体,力争全年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治水办、市治堵办、市生态办、市建委)

3.抓好省“411” 重大投资项目、省重点项目、全市“三个千亿”重大项目、市级政府投资计划中当年新建项目的开工,力争省“411” 重大投资项目开工率达到90%,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80%,“三个千亿”重大项目工程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市级政府投资计划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4.今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五水共治”、重大产业和社会民生等项目的集中开工活动,项目开工数不少于50个,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5.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杭平申航道改造、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10个当年计划投资10亿元的重大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建立健全市级重大项目前期推进机制,加快深化市外引水工程、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引水办、市轨道办等)

6.启动“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在“五水共治”、新型城镇化、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大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发展等领域,策划一批符合我市长远发展需求的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二)围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着力实施“招商大引进”专项行动。

1.启动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和浙商回归工程,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或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生产性项目20个。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组织召开洽谈会、招商会等各类推介会、对接会,制订年度央企合作项目推进计划,围绕核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力争新增签约央企合作项目2~3个。(责任单位:市合作交流办、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等)

2.加快建立全市PPP项目库,通过电视、报纸、现场会等各类形式向全社会推介一批示范项目。力争全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市本级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引进民间投资落地的重大项目各不少于1个、列入全市PPP项目库项目不少于2个。各县(市、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引进民间投资落地的重大项目不少于2个、列入全市PPP项目库项目不少于5个;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引进民间投资落地的重大项目不少于1个、列入全市PPP项目库项目不少于2个。〔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3.强化招商平台建设,重点以国家、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各类工业园区为平台支撑,加大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更加注重大项目带动。每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引进1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每个省级开发区至少引进1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4.积极创新招商方式方法,鼓励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商协会、投资促进机构等联系合作,委托相关公司、机构及选聘海外商务代表,积极开展中介招商。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加大招商项目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招商项目及早落地。加大招商资源整合,形成全市“一盘棋”大招商格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合作交流办、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三)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新要求,着力实施“服务大跟进”专项行动。

1.充分发挥各级重大项目推进办的作用,围绕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合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力争实现重大项目无障碍,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责任单位:各级重大项目推进办)

2.继续开展以“已供土地抓开工、已建土地抓竣工”为主要内容的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力争纳入考核的已供地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竣工率达到70%以上。加强2015年省重点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的土地指标争取工作,全年争取土地指标3000亩。深入推进“两退两进”工作,努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力争全市完成腾退低效用地一万亩。〔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发展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

3.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抓好投融资体制创新。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机构采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稳定收入且收入不主要来源于财政的项目,探索采用项目收益债来融资。研究建立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各类创新投资机构重点向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设立一批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大力推进“投贷结合”模式,多渠道、全方位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力争全年全市直接融资规模300亿元以上,其中债务融资规模达到200亿元。继续加大中央、省各类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资金5亿元。(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

4.优化服务质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继续开展 “深入企业、服务项目”集中走访服务活动,统筹做好年度各项工作。加快制订“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放”和“减”的力度。研究出台嘉兴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简化项目核准审查内容,加快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服务机制,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等)

五、健全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一)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开展扩大有效投资“三大”行动是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赶超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做到重要工作亲自安排、重要活动亲自参加、重要问题亲自处理、重要事项亲自督办,真正把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落到实处。

(二)实行领导联挂制度。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项目现场开展协调指导工作,重点指导各地投资目标任务落实、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实情况、重大项目要素保障、重大改革推进等,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扩大有效投资各项目标任务。

(三)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部门要把开展好、落实好扩大有效投资系列活动作为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及时制订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招大引强、项目银企对接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服务重大项目的主体责任,努力营造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进扩大有效投资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考核机制,加大对全市投资工作的考核力度,完善投资总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益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市督查考评办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市监察局对工作明显滞后的单位要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1.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目标

             2.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分解表

             3.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重要行业分解表

             4.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重要领域任务分解表

             5.2015年市本级引进民间投资重大项目任务分解表

             6.2015年扩大有效投资重大活动安排表




嘉兴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0日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