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务公开 > 部门党务工作

子城:“老字号”历史文脉焕发新颜

发布日期:2022-02-08 10:58 信息来源:嘉城集团 浏览次数:

说子城,就得说到“张先与子城花月亭”的故事。

传闻宋仁宗庆历元年,著名词人张先在嘉兴做通判时,漫步子城,因夜色宜人,即兴作了一首《天仙子》,词云: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为千古名句,亦是位于子城内东北角的“花月亭”名字的出处。

  花月亭,后又名“来月亭”,自声名大噪后,成为嘉兴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花月亭尚存,后来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中,此后,怀书亭、披云阁、嘉禾亭、溢清亭也相继淹没在战火中,令人扼腕叹息。

  太平天国时,子城内曾建七进听王府,规模宏大,史称“七重天”。同治三年二月,清军占领嘉兴,清兵淮军入城后,大肆抢掠、拆屋,听王府房舍门窗均被拆卖,后四进楼房于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失火焚毁。

  1914年,子城内又建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于1937年毁于日军的炮火。翌年7月,敌伪在此地建“绥靖司令部营房”,至1942年,子城内大小营房共20多幢,均是日本式建筑。

  1946年,蒋经国在子城办“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1949年1月,“青中”解散。

  子城历尽沧桑,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宛若千年惊鸿,遗世独立。作为嘉禾大地上最早建立的城垣,在近1800年的时光穿梭中,子城一直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就如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一般。

  为了留住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传承璀璨的“老字号”历史文脉,嘉城集团于2017年12月启动了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建设。随着嘉兴大力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子城渐渐恢复了原貌,气势如虹的城楼一字排开,默默地拱卫着正中间傲然挺立的谯楼。遗址公园荣光再现,成为嘉兴市的地标建筑。

  2021年6月25日,修缮完的子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个象征着历史文化缩影的古建筑又热闹了起来,吸引了无数游人打卡,更是成为嘉兴本地市民晨练、散步的好去处。

  中国的古建筑都有一条中轴线,子城的中轴线串联起了嘉兴的历史文化。

  谯楼,子城的南门,正是位于这条中轴线上。谯楼即鼓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于元代始建,当时名为“丽谯”。现存的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均为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谯楼西侧墙内嵌有“重修嘉兴府治碑记”石碑。

  要登上谯楼,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谯楼前那一对“百年守望”的石狮。这对石狮虽经修葺,但狮身上依然清晰可见斑驳的历史痕迹,让历史回响——那岿然不动的城墙上仿佛印刻着一张张满脸汗水的脸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筑起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登上城墙,站在谯楼旁,眺望子城遗址公园,可将禾城风貌、南湖烟雨尽收眼底。

  穿过谯楼,沿着中轴线,游览子城,叠压着宋元、明清甬道,砖路错缝堆砌,伴随着子城遗址公园的开放,原本这时空交错的不同时期的甬道顷刻间汇入同一个时代。

  沿着甬道向北,历史的厚重感层层叠升,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一一呈现。五代、宋代、明代、清代的砖石层层叠叠、纵横交错,与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先人们融为一体,在不知年岁的古树的映衬下,千年、万年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最难得的是,古韵悠悠的子城也时刻不忘与时代并肩。在游览公园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的智慧导览系统,轻松了解相关路线和建筑信息。若要真切地感受嘉兴历史,子城大堂里配置的“文物碎片复原”“衙署大堂重现”“官服换装”等AR互动设备,可以让游客自主体验“穿越”的感觉,千年子城的历史文化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饱经风霜的子城宛若一位老者,在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浮生若梦。如今,它在时代的簇拥下,已然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