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上戏鸳鸯 生态南湖添新景
发布日期:2022-03-21 09:41
信息来源:嘉城集团
浏览次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天来了,南湖景区里,碧草如茵、桃红柳绿、郁金花香。在成功堤“鸳渚桥”附近,游客常常会“偶遇”一群可爱的小精灵——鸳鸯。
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冬候鸟,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是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珍稀可爱。鸳鸯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它选择在哪里生活栖息,足以证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南湖景区不断推进环境整治、水质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秀水泱泱美好画卷徐徐展开,也渐渐引来了众多鸟类栖息安家。
引进鸳鸯“落户”南湖,不仅为南湖增添了新景,更为南湖注入了文化色彩,完美融合了南湖雅称“鸳鸯湖”的文化内涵。根据宋代《舆地纪胜》卷3记载,鸳鸯湖“乃郡之南湖也,湖多鸳鸯,故以名之,或以两湖相连如鸳鸯而得名。湖中有烟雨楼,为一郡之胜。”无数文人墨客均留下关于鸳鸯湖的记载。宋朝大文豪苏轼曾经三过嘉兴,南湖更是他其中的一个重要打卡点,在《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山人》中写到“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明代大文豪董其昌在《烟雨楼》中写道:“湖上藕花楼上月,踏歌惊起睡鸳鸯。”清朝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佳育幕府,创作《鸳鸯湖棹歌》百首,鸳鸯湖指的就是南湖。在《鸳鸯湖棹歌之七》中,就曾留下“百尺红楼四面窗,石梁一道锁晴江。自从湖有鸳鸯目,水鸟飞来定自双。”
鸳鸯作为一种美丽的禽鸟,不仅性情温和,更喜欢出双入对,传统文化自古赋予了它很多美好的寓意。一对对鸳鸯,时而在水中觅食,时而嬉戏打闹、时而滑翔起舞,时而整理羽毛,时而摆好“深情对望”姿态,引得游人驻足围观,拍照留念。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