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2022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
按照省亩均办2022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有关精神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意见》(嘉政发〔2018〕19号)《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加快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施方案的通知》(嘉政办发〔2021〕5号)有关要求,现就我市2022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提出要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精准评价、突出激励、有效帮扶、从严倒逼”的原则,持续优化分行业评价,稳步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通过强预期、提信心、调结构、促转型综合施策,协力促进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积极化解“三重压力”,推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提升,为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互联网+”高地金名片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一是亩均效益有新提升。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2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180万元。二是淘汰落后有新突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全年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含“两高一低”企业、“低散乱污”企业)1400家以上,腾出低效工业用地2万亩,腾出用能40万吨标准煤以上。三是示范引领有新成效。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争取有县(市、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培育新增一批各领域省级亩均效益领跑者。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精准评价,着力优化综合评价体系。
1.优化分行业评价。市级层面围绕嘉兴新制造“555”行动,继续对印染、化工、化纤、纺织(不含印染)、服装服饰、皮革、家具、农副食品加工等8个行业实行分行业评价。加强细分领域亩均效益分析,对全市参评企业数量在100家以上的中类行业和50家以上的小类行业亩均效益情况作专题分析。各地应根据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本地区分行业评价机制,单一行业分类内参评企业数量一般不少于50家。鼓励各地对不同行业分类设置差异化的A、B、C、D四类企业占比,提高印染、化工、化纤、纺织(不含印染)等高耗能行业C、D类企业比例。各地应于8月底前完成2021年度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通过官方网站、主流媒体公示评价结果,如企业提出异议,须及时核查、反馈。鼓励各地通过“企业码”平台等渠道核实评价数据、公开评价结果和应用政策。
2.优化评价指标设置。在落实8大重点行业主要评价指标差异化权重的基础上,探索对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内企业,依据营业收入利润率、单位能耗增加值行业平均值进行个性化赋分;对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两大新兴行业内企业,依据研发经费占比、单位能耗增加值行业平均值进行个性化赋分。结合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要求,推广平湖市、海宁市运用单位碳排放工业增加值的做法,鼓励各地将单位能耗增加值和单位碳排放增加值纳入规上企业评价体系,推动制造业低碳化发展,两个指标权重之和一般为20%左右。支持海宁市深入探索人才密度类指标科学应用。支持海盐县试点探索职工平均薪酬等能体现企业社会贡献、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指标。
3.深化重点领域评价。深化开发区(园区)、小微企业园、服务业企业等领域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工作,加强评价结果在各类资源要素市场化、差别化配置上的运用。提高全市开发区(园区)年度考核中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等指标权重。市级各牵头部门应于8月底前完成市级层面各项综合评价工作,9月底前发布2022年“亩均论英雄”绩效报告。
4.统一核心指标口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亩均办部署和嘉政办发〔2021〕5号文件有关指标说明,开展2021年度工业企业用地面积排摸、归集工业企业2021年度税收数据,增强亩均税收数据的纵向、横向可比性。制造业中小微企业2021年第四季度按规定延缓缴纳的部分税费应视作实际入库税收纳入评价。对技术改造投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以及其他政策性税费减免较多,而实际入库税收偏少的企业,各地可结合区域实际,分类、分档通过给予加分、提档或不列入D类等方式进行激励、扶持。
5.规范有关评价事项。按照“规上单独评价,规下便于结果应用”的原则规范评价方式。对规上制造业企业,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全部单独实行评价。对承租规上工业企业土地(厂房)的规下企业,既可以按这些规下企业所承租的土地(厂房)捆绑评价并共享评价结果,也可以按企业法人为单位,对每家企业单独实行评价。对有土地使用权的规下宗地企业,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评价,宗地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共享评价结果,若宗地上存在规上承租企业,其承租部分涉及土地面积应予扣除。为增强市、县(市、区)两级评价结果匹配度,在县(市、区)评价中为A类、B类的规上工业企业,市级评价原则上不列入D类。
(二)突出激励帮扶,着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6.支持领跑者示范引领。市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条线省级亩均效益领跑者评选办法,积极培育省级领跑者,力争在优势领域扩大成果,在空白领域实现突破。依托市级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由经信、发改、商务部门分别牵头开展制造业重点行业、小微企业园、服务业重点行业、特色小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领跑者行动,10月底前,遴选出新一轮全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领跑者,统一对外发布。其中,市级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用地面积应在10亩以上。对各领域亩均效益领跑者,在党委、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上专门予以表彰,在财政补助和评先评优上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领跑者“头雁”作用。
7.支持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规范、细化、丰富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政策措施,叠加运用并不断创新实践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优先保障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用能权和排污权新增量交易、提高技改投入补助比例、上浮贷款抵质押率等一系列正向激励政策,与惠企纾困政策形成联动效应,尽最大可能降低A类、B类企业要素成本,不断提升竞争力,把发展潜能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全力做稳做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A类企业主动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并给予保费优惠。对亩均效益评价为A类、B类的小微企业,优先支持入园提升发展。产业园区外亩均效益A类、B类龙头骨干企业用地面积50亩以上的存量工业项目,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比上限可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可提高到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用电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各地要提高资源要素差别化加价征收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对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升档的工业企业,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可给予企业适当奖励。
8.积极帮扶四类重点企业。着力在帮扶市场主体渡难关上产生更大政策协同效应。对列入嘉兴新制造“555”行动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氢能、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5个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工业企业,各地可适当增加暂不评价、纳入评价但不列入D类的保护期限;对“放水养鱼”培育企业,各地要按照亩均效益综合评价A类企业落实城镇土地使用税相应优惠政策;对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2021年度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企业、各地确定的标志性产业链内关键配套企业,各地可暂缓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加价政策;对重点民生保障企业、重点应急保障企业、重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地应通过给予适当加分、不列入D类等措施继续进行扶持。(三)突出从严倒逼,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9.大力推动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持续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速推动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淘汰。各地要依托省、市、县“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按照省、市认定标准,建立高耗低效整治清单,按照“改造提升、回收流转、兼并重组、提升入园、关停淘汰”的方式,开展精准整治,不搞“一刀切”关停。在推进过程中,要鼓励和指导企业以碳排放权抵押、用能权抵押申请环保绿色贷款,化解企业改造提升的资金压力,增强企业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强化整治全过程闭环管理,把好腾出用地、腾出用能两大“销号关”,将腾出的要素有效转换为发展的保障。
10.加大差别化政策倒逼力度。落实嘉政办发〔2020〕65号文件要求,提高工业企业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门槛,市本级三区亩均税收低于10万元的不得按A类给予减免,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的不得按B类给予减免,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该标准。各县(市、区)经信部门要会同当地供电部门加强规上制造业企业未实行用电“一户一表”情况排摸,按照承租企业与出租企业的关系,坚持“分类施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用户“一户一表”改造,对于不具备“一户一表”改造条件的D类企业,按其用电量比例执行差别化电价政策,确保差别化电价政策精准落地、有效实施。
11.加快整治低效工业用地。细化完善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标准,学习借鉴义乌等地经验做法,创新政府对低效工业用地的收储模式,降低收储成本。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和闲置土地处置,支持工业用地“退低进高、退二优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按照“工业大市大县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存量工业用地总量不下降”的要求,切实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模式出让,对使用权转让的,由受让方继续履行“标准地”有关条约。强化对土地出让之后的履约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标准地”项目达产复核阶段纳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合力。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性、牵引性作用。各地亩均办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头协调工作,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的沟通、调度,巩固提升合力推进、运转顺畅、持续创新的工作格局。市级各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同向发力,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先行地、示范地显示度、辨识度,为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添彩,为“七张金名片”打造增辉。
(二)加强考核激励。将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及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落实情况纳入市对各县(市、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嘉兴港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增强政府有为的内生动力,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推进。对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中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优先推荐申报省政府年度督查激励。
(三)加强应用迭代。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推进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优化数据归集机制,强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数据归集中的应用,提升归集数据质量,加快评价工作进度,确保评价结果准确严密。迭代升级市大数据分析平台,鼓励各地探索开发符合数字化改革要求的“亩均论英雄”多跨场景应用,为分析研判经济走势、推进企业精准服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借助各类媒体做好宣传引导,主动讲好我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故事。加强典型案例特别是亩均效益领跑企业(平台)、评价结果连续升档企业(平台)的宣传,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全市改革工作走深走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亩均论英雄”改革重要信息和政策解读,正确引导企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为改革工作持续顺利推进营造良好外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