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社科联) > 工作动态 > 其他业务信息
索引号: 002545071/2022-429478 发布机构: 市委宣传部
发文日期: 2022-06-09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有效性:

十六年 一座城 一个节 一种文化 一份情怀
发布日期:2022-06-09 09:15 信息来源:市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十六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指缝间流过的一瞬;然而,十六年,在嘉兴凝练而成的端午民俗文化品牌——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经珍藏在人们心间。

十六年耕耘,茁壮成长;十六年孕育,风姿卓然。通过对“端午民俗文化节”品牌的倾力打造,嘉兴为“端午”这个中国传统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丰富表达。“过端午,到嘉兴”,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金名片”。

看,“龙舟破浪弄潮儿”不破楼兰誓不还;叹,“香囊传承人”一针一线总关情;赞,“中国式斗牛第一人”力拔山兮气盖世;品,“裹粽高手”匠心独运情怀浓……十六年阳光雨露,一座有着千年积淀的文化名城携手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俗节日,逐渐唤醒了一朵朵沉睡的民俗文化奇葩,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文化传承之路。


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2010年,“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花落嘉兴;

2011年,“嘉兴端午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如一枚权威图章,从此为嘉兴的端午习俗盖上了美丽的烙印,让“嘉兴端午”成为最经典的“中国味道”。

时光的年轮,镌刻着历史的记忆;奋斗的椽笔,谱写出时代的华章。嘉兴端午文化品牌非一日打响,“过端午,到嘉兴”的美誉也非一日形成。成绩的背后,凝结着嘉兴孜孜以求的文化情怀。


“老底子”节日华丽归来

从嘉兴的历史深处走来,悠久、绵长的文化是滋养这座城市的根脉。吴风越韵,流传千年,成就了嘉兴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稻作文化、蚕桑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光在岁月中穿行,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的祖先用睿智的眼光观察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寻求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在顺应自然变化之中,创造了烙印着浓厚嘉兴印记的端午节。

这一天,祭祀先贤,粽香四溢,本草飘香,龙舟竞渡,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在大自然中寻觅滋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老底子”端午民俗逐渐淡出了老百姓的视线。“有一段时间,端午氛围没那么浓了,一般只是吃粽子、食‘五黄’。”说起对从前的嘉兴端午的记忆,73岁的老嘉兴人包金利感慨万千,“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时候裹粽子啊、做香囊啊,仪式感满满。”

为了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自1997年起,以挖掘、传承地方民俗文化为己任的南湖民俗文化节、嘉兴南湖船文化节、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相继应运而生,一些久违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荷花灯会、玫瑰婚礼等得以重现,但并无主题,也未成体系。

2005年,一则关于“韩国‘端午祭’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波澜惊醒了世人,人们开始深刻认识到民俗传承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民意识的觉醒,2006年,嘉兴亮出创新之举——结合嘉兴的粽子文化和伍子胥传说,打出“端午”这张独具嘉兴魅力的文化品牌,并打造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端午民俗节庆活动体系,江南龙舟邀请赛、传统美食节、裹粽大赛、献宝识宝贺端午以及歌舞表演等活动精彩上演,连接起嘉兴人过端午的渊源历史,激发起民众心中的端午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的端午节,正好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那过节阵仗真是不得了,尤其南湖的那场龙舟赛,哨声一响,口号声、观众的加油声连成一片,十分热闹!”回忆起那一年的端午佳节,包金利难掩兴奋与激动,那是他们一代人的记忆。

慢慢地,嘉兴端午在全国声名鹊起。

2009年,“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惊艳亮相,以“过端午,到嘉兴”的响亮口号,使得端午节庆活动具备了特色鲜明、品位居高的内质,很快成为全国各地关心传统文化、喜欢民俗旅游的游客们的向往之地。

经过两年的发展,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成功从地方走向全国,并以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节日、挖掘端午根源、凸显地方特色为原则,力争打造成全国端午习俗之集大成者,把端午与爱国紧紧相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活动主题也因此调整为“嘉兴端午,中国味道”,且一直沿用至今。


文化之根激活传统佳节

“相比南湖民俗文化节、嘉兴南湖船文化节、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为什么越办越好?”当代作家朱樵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

他深思片刻,随即认真而专业地向记者介绍说:“因为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是接地气的,是有根的。这个根是什么?正是我们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

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有独特的端午文化,体现了一种民俗性与地域性。

以历史悠久的稻米文化和粽子文化为例,嘉兴在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开始了稻作生产。在陶制盛器和炊具发明之前,“石烹法”是古人最可能的煮饭方法,其做法是将烧烫的石块投于盛有米和水的坑内,来烧煮食物;或将水和米盛于竹筒之内,包裹于箬、笋等植物叶子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烤。

因此,以米为原料的粽子,很可能正是这种古代饮食习俗的遗存。

嘉兴粽子是嘉兴人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后有五芳斋粽子著称于世,被称为“江南第一粽子大王”。嘉兴人端午节非但自己要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

旧时,端午节一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粽子箬叶的阵阵清香,真真应了嘉兴那句俗语“未吃端午粽,夹袄勿可送”。

端午节除了裹粽子、吃粽子,龙舟竞渡也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随着一声令下,比赛现场鼓声响起,航道内水花飞溅,船桨轮动,演绎着水面上的速度与激情……

龙舟竞渡,一般认为是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而嘉兴一带的老百姓,则是为了纪念比屈原更早的忠臣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嘉兴屯军练兵,至今尚存许多遗迹。

“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从嘉兴清代大诗人朱彝尊的《午日吴门观竞渡》诗中可知,那时的端午龙舟竞渡仍是作为纪念“伍相”的一项民俗活动。

与乡愁一样,节日的味道是一种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民胞物与、家国情怀的文化体验。从个人、家庭到民族、国家,节日在大众生活中不断延续着文化血脉,凝聚起全社会和谐、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寻找一种精神共鸣。

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伍子胥便是这样一种精神共鸣,他是高贵品格的象征,是忠义仁爱的延续。

“当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时,老百姓希望江河湖海中的龙蛇不要伤害屈死的伍相,因此端午节有了划龙舟、抛粽子的仪式;近些年还举办子胥庙会,组织民俗巡演、水上迎亲、花轿巡游等众多活动,再现江南水乡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众赶庙会的热闹场景。这些活动之所以受群众欢迎,是因为传统节日一旦被赋予了精神内涵,必将源远流长。”朱樵说。


创新续力端午文化魂脉

眼前是绚烂的灯彩、如火的激情;耳畔是喧嚣的锣鼓、争鸣的号角;身边是缤纷的笑靥、飘香的罗衣……最大限度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认可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展现传统文化实质内涵,是嘉兴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营造浓厚的端午氛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六年来,在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上,嘉兴兼顾了传统性与创新性,从龙舟竞渡闹端午到巧手裹粽庆端午,从献宝识宝贺端午到载歌载舞过端午,从高层学术说端午到民间工艺展端午,以及子胥庙会、端午祭、掼牛大赛、书画大赛、摄影大赛、香囊制作大赛……活动板块还是这些,但是政府“做菜”的食材和“烹饪”的方法却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我们不断推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实现端午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期望每年开出的活动‘菜单’,都能给前来‘赴宴’的客人以新感觉、新滋味,使嘉兴的端午文化品牌永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嘉兴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处长钟晓燕介绍。

以今年的童玩会为例,今年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及“端午”两大节日仅相隔一天,6月1日至3日,以“畅享端午·快乐六一”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端午民俗童玩会在南湖天地源广场举行。

端午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在于群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此次童玩会是一场将传统民俗游戏与传统手工制作相融合的大型游乐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彰显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昨天,年轻妈妈张春萍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童玩会,体验了滚铁环、踩高跷等游戏,看着儿子玩得意犹未尽,她也很高兴,笑着说:“今天过得很有意义,这些体验项目我小时候也玩过,很怀念。端午民俗文化节果然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一个小小的香囊,承载着许多希望和祝福,将节日装点得更加绚丽。端午节时,给小孩、老人佩戴一个香囊,不仅香气怡人,还有避邪驱瘟之意。“近些年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中,香囊现场制作比赛一直深受老百姓喜爱,参与度很高。虽然做香囊是个很传统的民俗,但我们每年举办香囊制作大赛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去年的主题是建党百年,今年则是共富,在寓教于乐中,给这项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钟晓燕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十六年的发展演变中还采撷了不少散落民间的艺术遗珠:有距今2000多年历史、与武当拳齐名的武术奇葩“江南船拳”;有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的嘉兴地方民俗活动“嘉兴掼牛”;有起源于祭祀蚕神,又与宋将岳飞相关的民间水上竞技“三塔踏白船”;还有起源于桐乡石门镇的另类美食“蜘蛛煨蛋”……这些散落的文化瑰宝如今都已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端午文化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古老的传说、留香的艾草、飞渡的龙舟、美味的粽子……嘉兴端午民俗文化的每一个元素都无不让人感受到嘉兴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渊源。以龙舟竞渡开锣,以踏白船表演赛闭幕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更是将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和底蕴深厚的节日元素结合起来,展现“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和嘉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反映出蕴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基础、文化创造力以及道德伦理建设的巨大能量。

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点上,素来富有文化情怀的嘉兴抢占先机,早早便开始探索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创新打出了一张惊艳全国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金名片”。

这张“金名片”不仅让本地居民欣喜于家门口的文化盛宴,让外地游客热衷于走进嘉兴,探索嘉兴历史文脉,还让这座城市赢得了各种荣誉和口碑,使人们在品味节日味道中,在回顾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涌动深厚的家国情怀,延续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而这种精神力量,也必将闪耀智慧的光芒,带领我们开辟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 市委宣传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