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上结“金果”
盛夏七月,在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入眼处是连片的葡萄大棚。走进棚内,一串串晶莹剔透、浑圆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成为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里大部分人种植的葡萄品种是阳光玫瑰,现在还没成熟,大概到8月底会上市。这些葡萄深受青睐,虽然还没到时间,但有不少已经被预定。”庄安村党总支副书记卜林华开心地说。
近年来,庄安村探索转型发展路径,通过发展特色葡萄种植,实现就地转产创业,闯出了“中老年农民就地转产创业增收的庄安模式”。葡萄种植成为庄安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截至2021年底,该村共有葡萄种植户295户,其中中老年农户占63%,全村农业产值超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
中老年农户的“致富路”
走进王店镇为琴农场,只见农场主谢富生和妻子正在忙着给葡萄“套袋”,看着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近段时间以来,为让每串葡萄能充分地汲取养分,夫妻俩每天一早就逐一进行果实的梳理、修剪,留下大小均匀的好果粒。“我们今年种了3亩葡萄,品种主要是阳光玫瑰,这个葡萄口味好、市场卖得俏。”谢富生说,丰产期时每亩能卖8万多元。
今年69岁的谢富生原是庄安村村民委委员,2003年退休后的他,看到村民种植的葡萄在市场上非常走俏,便萌生了想法。为种好葡萄,他不仅向老师傅学习,还去外面实地考察。第一年,他试种了5亩醉金香葡萄,产量和效益都不错,尝到甜头的他决定扩大种植规模,第二年就将面积增加至7亩,后来更一度扩展到12亩。
“那时每亩大概可以卖2至3万元,后来阳光玫瑰品种在市场走俏,我就在2018年尝试种植阳光玫瑰,最贵的时候每亩可以卖到10万多元。”谢富生说。这两年,因为年纪大了,夫妻俩将种植面积缩回到3亩,并主种效益更高的阳光玫瑰。而依靠种植葡萄,谢富生不仅将农村老屋翻了新,更助力女儿在城里买了房。在他看来,葡萄就是他们家的“聚宝盆”。
一颗小葡萄成为百姓致富果。“我们是个远郊村,农户曾经的收入主要靠养蚕、养猪、养羊等,就业不充分、创业低水平,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卜林华介绍说。2013年,村里大力推动农户转产转业,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分批跟上,逐渐掀起依靠种植葡萄创业致富的高潮,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感更高了。
作为中老年农户种植葡萄的典型代表,有着近20年葡萄种植经验的谢富生也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这个葡萄怎么长得这么小?”“这株葡萄蔓枝是不是缺营养?”“你这个葡萄补水过多,水多了也不利于葡萄生长。”“培育葡萄尽量不要在主藤枝上培育,在分藤枝上培育,才能保持葡萄藤蔓的营养。”……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棚内,谢富生总是会碰到前来“取经”的同龄人。他们带着满满的疑惑而来,又带着满心的期待回去。遇到特殊的技术难题,谢富生还会亲自上门“看诊”,帮助其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还可以请教前来村里的农家专家。
统计数据显示,如今的庄安村有30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葡萄,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75%,2021年,全村葡萄销售总产值超1亿元。葡萄产业的发展给庄安村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全村18周岁以上人员的劳动参与率接近100%,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在干活、人人有钱赚的目标。
职业新农人的“创富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职业新农人由此诞生。他们带着创新思维在大地上书写着新的“致富经”。
今年24岁的朱晓俊原本在王店镇上做些小生意。2019年,子承父业的他成为一名葡萄种植户。除了向父亲讨教经验外,他还研读专业书籍、上网浏览视频教学等,并多次前往外省实地考察。后来,他干了一件令全家人意想不到的事:砍葡萄树。“原本的品种严重老化不说,土壤肥力也在不断下降。”朱晓俊坚定地想要转变父辈“只重产量不重品质”的旧思路,父子间也曾一度因种植葡萄而争执不下。但朱晓俊依然在质疑声中坚持着自己的“葡萄路”,还从山东省引进了优质的葡萄苗进行种植。
2021年,全力推进葡萄品质提档升级的朱晓俊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不少订货商在实地考察后,当场下单采购了他的葡萄,并就此走出嘉兴、走进上海,成为畅销货。
“今年葡萄还没熟,已有不少熟客前来打听。接下来我还想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响知名度、提升影响力。”谈及打算,朱晓俊踌躇满志地说,但他的探索远不止于此。
在离家最近的葡萄棚内,朱晓俊尝试种植了素有“葡萄中的爱马仕”之称的妮娜皇后。“这个葡萄不好种,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要求都很高,但它的附加值也很高。”朱晓俊表示,有风险有挑战,才会有成功有收获。作为年轻人,他要在父辈积累的基础上做到更好。
朱晓俊胆子大想法还特别多。葡萄架上,果实累累;葡萄架下,绿意葱茏。韭菜、茄子、生姜……是朱晓俊的又一创新。“种植葡萄就单项收入,如果能在大棚内再搞些其他营生,不就有多项收入了吗?”说干就干,朱晓俊尝试在棚内种植多种农作物并养过鸡鸭,终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新经验。
在庄安村,还有不少像朱晓俊一样的年轻人。“85后”的林建浩便是其中之一。在王店镇建浩农场,高大宽敞的连栋大棚整齐排列。每个大棚都安装着一个装置,林建浩只要在手机上设置好,就能根据棚内实时温度进行大棚侧面卷膜的开启或关闭。大棚内的葡萄绿叶间也排布着无数个喷水装置,只要在手机上一点,就能自动均匀浇水。
“在这些装置外,大棚内还有个传感器,可以随时将温度、湿度等数据传送给控制系统。有了它,土地和作物就会‘说话’了。”把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引入高标准温室葡萄大棚,林建浩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而这一切的实现,源于林建浩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林建浩,曾先后在上海、嘉兴知名企业任职,2019年进入葡萄研究所。说起这次转行,林建浩表示有情感因素在。高中时,因为父亲生病家里一度非常困难,是该葡萄研究所资助他完成学业。当研究所前来邀约时,他欣然应允,就此接触葡萄种植,并在其中尝试添加物联网管理元素。
头顶高学历光环、放弃大企业工作,在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林建浩选择回村当农民。在他看来,研究得再好终归还在于实践。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林建浩表示,现代农业早已不是扛着锄头背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型劳动,而是要研究出“科学种植、高效生产”的本领。“目前还在摸索阶段,我想用新技术帮助乡亲们闯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路。”林建浩说。
【共富锦囊】
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庄安村以“三带”“三创”,努力“扩中”“提低”,率先带领群众迈上了共富快速路。2021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较好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走在了前列。
数据显示,目前该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已达12万元/人,远远超出全区平均水平。日益兴旺的葡萄产业吸引了部分无业农民加入学文化、学技术的创业队伍,人均年收入普遍达到10万元至15万元,迈入了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大幅拉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全村20户低收入农户全部参与飞地抱团持股增收项目,每户年分红达31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