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223号提案的答复
裘越青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水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嘉兴是典型江南水乡,因水而兴、因水而忧,特殊的区位特点和水文情势决定了其面临复杂的水安全形势。近年来,依托流域及区域综合治理,嘉兴市防洪排涝体系逐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保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明确提出“三城一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努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建设现代化先行市。这对嘉兴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强化水灾害防御能力是重中之重。
一、“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统筹治理,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建成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和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治理骨干河道197.89公里,新增强排能力300立方米每秒,实现“自排+强排”排涝模式,并完成杭嘉湖南排四座出海排涝枢纽除险加固,增强洪涝水南排杭州湾的能力,为缓解杭嘉湖地区乃至太湖流域防洪压力发挥了显著成效;完成平湖市白沙湾至水口段、海盐县东段围涂标准海塘一期、海宁市盐仓段等30.75公里海塘提标加固,市域防台御潮能力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相继建成嘉兴市防洪扩展工程(二期)和海盐县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区一期),城市防洪面积达到137.19平方公里;加强农村易涝地区治理,完成圩区整治73.65万亩;流域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现代化先行市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市水灾害防御能力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
一是防洪排涝保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受市域周边条件及下垫面情况变化、短历时强降雨频发、外排能力受限等因素影响,洪涝风险依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威胁。沿海一线海塘整体防御标准偏低,部分海塘防潮标准仅为20-50年一遇,部分地段存在缺口;城市整体防洪标准不高,保护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已建圩区普遍标准偏低、格局偏小,增加了洪涝风险隐患。
二是水利现代化治理能力依然薄弱。水利数字化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水利信息感知、数据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不足;河湖空间管控及水域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河(湖)长制管理体系需持续完善;水法规体系仍有待完善,配套的水利政策法规相对落后;水利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监管方式创新不足;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需进一步加强全面监管;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尤其是基层水利技术力量明显不足。
三、“十四五”期间大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十四五”期间,以水系重构为核心,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大力推进海塘安澜工程、流域区域防洪排涝工程,筑牢防洪保安坚实屏障;扎实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提高水资源配置网供给韧性;全域实施幸福河湖工程,厚植幸福河湖网生态底色;迭代升级数字水利工程,提高数字水利网应用能力;逐步完善“嘉兴水网”基础设施体系。
(一)海塘安澜工程。全面推进海塘安澜工程建设,解决一线海塘整体防御标准偏低、局部缺口等突出问题,协同推进海塘安全提标、生态提质、融合提升,建设安全可靠、绿色生态、功能综合、运行高效的海塘工程体系,实现海塘安澜。一是实施海塘安全提标,提升海塘防洪(潮)标准,通过消浪减压、强塘抗冲等措施,全面消除问题海塘安全隐患,提高海塘防台御潮能力;二是开展海塘生态提质,实施海塘生态化改造、滩涂生态湿地保护与自然修复,重塑滨海生态,打造沿海生态廊道;三是加强海塘功能融合提升,形成集安全线、生态线、贯通线、活力线、智慧线、文化线于一体的高标准海塘。
“十四五”期间,海塘开工建设长度53公里、现有问题海塘完工见效39公里,问题海塘消除率100%,逐步将一线海塘防御标准总体提升至300年一遇。
(二)流域防洪排涝工程。按照“保北排、稳东泄、强南排”的总体思路,实施全域水系重构,建立骨干、次干、支流三级河网水系,逐步形成功能清晰、分级管控的水网格局;进一步增加排涝通道,提升骨干河道行洪能力,提标加固干河堤防,打造平原快速水路,实现洪水快速外排。
“十四五”期间,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东部通道工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骨干河道工程等5项工程建设,增加强排流量189立方米每秒。
(三)区域防洪排涝工程。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补强城市防洪薄弱环节,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拓展、改造,统筹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内部雨水排涝系统的有机衔接,为破解城市“看海”难题提供水利条件;科学确定洪水防御标准,有效应对超标准洪水威胁。
加快圩区工程整治,因地制宜、上下兼顾,合理优化圩区布局,建成防洪排涝达标、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圩区工程,保障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
“十四五”期间,实施嘉兴市本级城防提升工程及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城市防洪面积达到423平方公里;规划整治圩区52个(总治理面积91.81万亩,规划完成治理75万亩)。
(四)数字化助力高效防汛。今年,我市以智慧水利系统平台为基础,正式启动实施数字孪生水网建设,致力打造一套完整的云上杭嘉湖南排工程。通过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集成降雨、水位、流量等数据,开展洪涝灾害的实况模拟,河流水位预报、工程防御能力分析计算等,全面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为科学防汛提供更加精准决策。项目已正式纳入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
(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工作思路,突出“四预”防范手段。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以超前的情报预报、精准的数字模拟、科学的调度指挥,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制度体系。协同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健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相关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提升水旱灾害调度预警能力。深入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底数,建立清单,常态化开展风险识别和隐患监督排查,动态更新完善洪水风险图,推进洪水风险图社会化应用。实时掌控预判河湖水位变化,加强水利工程调度管理。
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保障能力。落实各级防汛抢险物资和备品储备,优化物资品类结构和储备布局,提高物资调运抢险效率。加强防洪调度和水利工程应急抢险专家队伍建设,开展洪水调度和水利工程抢险演练,提高抢险队伍的实战救援能力。
动态修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等预案方案。出台《嘉兴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修订《嘉兴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修编)》。
最后,感谢您对嘉兴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结合您的意见与建议,切实统一思想,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广泛凝聚共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灾害防御能力。
嘉兴市水利局
202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