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8号建议的答复
张立峰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我市开展直升机航空救援项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2019年浙江省被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省份后,省应急管理厅于2020年5月份印发了《浙江省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6月中旬确定位于桐乡崇福的嘉兴市消防救援支队训练基地为常态化备勤点,7月1日直升机和机组人员正式入驻,嘉兴市有了首架常态化备勤应急救援直升机,迈入航空应急救援新时代。
一、凝聚合力,努力营造备勤工作良好环境。机组进驻后,市消防救援支队及时提供办公点、航材室、训练场所、休息室、餐厅等配套场地,嘉兴市应急管理局、桐乡市应急管理局、崇福镇应急办切实履行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责,努力为机组人员的工作、生活、训练提供良好条件。为保障计划性飞行任务的正常开展,市应急管理局分管领导专门赴嘉兴机场开展工作对接,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常态化联络、相互协作等机制,努力减少空中管制的影响。
二、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航空网络。全面排摸符合起降点条件的区域,重点在各县(市、区)医院、旅游景区、公园、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勘选直升机起降点。截至2021年底,在每个县(市、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港区各设置2个标准化临时起降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3个临时起降点,在森林附近设置临时起降点和取水点各3个。完成对各个临时起降点、取水点的航线勘察和向省厅报备工作,并投入使用。做好常态化备勤点停机坪建设,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做好标识和安保措施,安装好视频监控。嘉兴市域应急救援航空网络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中。
三、健全制度,大力加强备勤基地日常监管。为确保备勤点运行安全、规范、高效、有序,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嘉兴市应急救援直升机常态化备勤点管理制度》,从值班、训练、学习、飞机调用、督查、生活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努力实现以制度规范工作、管理人员、提升战斗力。为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在嘉兴市局、桐乡市局、崇福镇应急办和市消防救援支队培训基地各确定一名观察员,执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同时,嘉兴市局、桐乡市局等分管领导和观察员加强定期和不定期工作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
四、制定计划,科学开展直升机常态化训练。直升机正式入驻后,我局就着力组织实施日常训练和计划任务,认真审核基地每周、每月训练计划,提出意见建议。结合我市灾难灾害特点及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和机组一起制定了《嘉兴市应急救援直升机常态化备勤训练计划》,开展绞车救援、物资投放、人机协同等机组人员和航空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打造立体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在备勤点附近开辟野外第二训练场地。
五、着眼效用,积极组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锚定“大应急、全灾种、多样性”的目标,结合我市灾害特点,依托应急救援直升机,组建了医疗航空救援队、危化突发事故航空救援队、海上突发事故航空救援队、高速公路突发事故航空救援队、森林防灭火航空救援队、公安航空救援队、社会救援队伍航空救援队、内河水域突发事故航空救援队8支航空应急救援队伍,打造“1+X”航空救援模式。按照计划陆续开展对8支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的航空应急救援训练。
六、加大宣传,切实提高直升机使用效益。动员各地在符合直升机调用前提下,积极按照程序申请。在嘉兴港区海岸线巡查、钱江(海宁)观潮节安全巡查和备勤值守、舟山嵊泗渔船失联海上搜寻救助等多种情形中调度使用直升机,并通过中国应急管理报、浙江日报、嘉兴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知名度。特别是在今年“1.25”钱塘江海宁观潮台往外海区域船只遇险事件中,应急救援直升机迅速飞赴现场,精准定位失事人员,与地面、水上救援协同行动,成功营救了3名被困人员,创造了钱塘江应急救援史上水陆空协同、快速高效成功救援的经典案例,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当然,我市航空应急救援工作虽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航空救援力量发展方面尚需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嘉兴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地域优势,在建好嘉兴航空应急救援常态化备勤基地,不断壮大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承担应急救援任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加大航空应急救援工作建设力度,多渠道、多途径拓宽航空应急救援资源,加快建设服务范围广、应急响应快、处置措施强的航空救援力量,提高我市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救援能力和时效,为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有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