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嘉职院 > 工作动态 > 其他业务信息
索引号: jzy00001/2022-434565 发布机构: 嘉职院
发文日期: 2022-08-09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有效性:

嘉职院党委书记方俊良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中国》节目!
发布日期:2022-08-09 12:00 信息来源:嘉职院 浏览次数:

8月6日13点,中国教育电视台四频道播出的《职教中国》节目,特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刘杰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俊良做客演播室,深入讨论了职业教育在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下一步职业教育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思路和建议。


640


Q1


主持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有着70多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是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那么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学校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方俊良: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也正因为如此, 1950年诞生了嘉兴农业学校,1985年创办了嘉兴丝绸工业学校,1999年两校合并筹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职院至今已经有72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历史。72年来,学校始终秉持“三农”情怀,持之以恒高水平办好涉农专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农作物栽培、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毕业生3万多名,其中一批成长为从事“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和农技专家,还有发展成为新农人6600多名,农创客、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业领军人才1200多人,为嘉兴、浙江等地高质量推进“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农先进学校等荣誉,去年5月,学校遴选入围了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640 (1)


Q2


主持人:学校位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市南湖之畔,红船精神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方俊良:“红船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并概括的。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红船精神”内涵所蕴藏的首创、奋斗、奉献的育人价值,在打造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专业精通、作风优良的嘉职“红船铁军”和培养新时代德技并修的“红船工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640~1


我们利用红船旁高校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政治优势,与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展合作,把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船精神的现场体验式教学点,每届新生都要去参观接受教育,每年七一建党节师生新党员都要去南湖举行入党宣誓。我们开发了嘉兴市域内以首创、奋斗、奉献为主题的6条红船精神研学线路,打造了30个校外红船精神实践基地。我们还开发了《红船精神》新形态教材,在校园内建设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等,形成了红船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的完整体系。这些都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载体和体验式教学形式,提升了思政教育实效。这几年,我们学生提交入党申请的比例逐年提高,已经超过了90%。

在红船精神感召下,全校教职工形成了追梦奔跑、砥砺奋进、勇立潮头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据武书连排行榜观测,我们的教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高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教学业绩考核列全省第一梯队,去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学校党委荣获嘉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学校获得嘉兴市五一劳动奖状。


Q3


主持人:嘉职院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农民的教育模式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探索?

方俊良: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紧跟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号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直通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在着力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上狠下功夫,探索出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方高度认同。

比如,针对涉农专业毕业生下不去的问题,我们把新时代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知农爱农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并通过与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实现把课堂搬到田间、农场,努力培养下得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640 (1)~1


怎么样才能使农村留得住人才,这也是农村普遍面临的难题。我们从2008年起就开始探索通过成人高考、高职扩招的形式,招收直接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和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民大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制学历教育。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连续招收十四届农民大学生1910名。其中有100余名毕业生成为了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130余人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农户8000余户,促进农民增收近12亿元。

在农村,还有许多家庭农场主、农业种养殖户、农创客等群体,他们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现代农业技能水平。针对这类群体,我们开发了“处方式”培训课程,采用“理论授课面对面+实践教学点对点+创新创业手拉手”的教学形式,开展“个性定制、菜单教学”培训,提升他们在现代化生产、机械化应用、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他们“干得好”。


Q4


主持人:学校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哪些平台?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有哪些青年人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力?

方俊良:这些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农村青年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先后成立了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嘉兴农民学院、青年创业学院。我们联合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城市涉农高校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挂牌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两个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通过搭建这些平台,为农村青年提供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

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年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了带头致富、带领创富、带动共富的领头雁。


640 (2)


比如农民大学生代表周萍萍,她是一名农场主,在自己的农场里种植了100亩“阳光玫瑰”葡萄,通过在嘉职院系统学习了葡萄栽培技术、农业物联网运用及农业机械化知识,她的葡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高,现在每年至少有600万元的销售收入,她的农场被评选为“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她本人还获得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她还成立了葡萄专业协会,无偿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公益培训,带动果农走向共同富裕。


Q5


主持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育人优势,学校是如何同企业联合育人的?


640 (3)


方俊良:我们主要是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把学校办到企业、把企业引入学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第一、紧跟教育部政策导向,积极加入国家职教集团。刚才刘杰巡视员介绍的五大职教集团,我校是全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和全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的副理事长单位。

第二、紧贴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学校牵头组建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两个大平台。集团成员包括清华长三角研究、新凤鸣集团、森禾种业等28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名院大所。

一是多方联动,打造“治理共同体”。我们和当地的产业园区、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18个产业学院,学校投入1600多万元经费、设备,撬动行业企业投入9200多万元。

二是多元协同,打造“育人共同体”。我们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发课程、开展质量评价等。

三是多维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学校的教师与企业农艺师、农技员共建结构化教科研团队、合作开发教材、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还建成了集教学、咨询、推广于一体的数字化云端“课程超市”。

第三、我们还与企业共建现代园艺产业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等研究所,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成果推广。近年来校企共同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30余项,助力企业增效5.3亿元。我们还组建博士、教授领衔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到田间地头、大棚温室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增加种植收益。


Q6


主持人:《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出台后,对学校的发展将具有怎样的意义?

方俊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农业高职院校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会更加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高职院校发展,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职院校的支持和投入,进一步支持农业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对于我们农业高职院校来说,政策的出台也提升了我们坚守和办好农业职业教育的信心决心,激励我们对照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拉高标杆、提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本科人才。

对学校的专业教师来说,必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640 (2)~1


Q7


主持人:对于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哪些建议?

方俊良: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肩负着时代使命。

一是国家层面要出台更加硬性可操作的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支持涉农类专业群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

二是要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农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从我们自身来看,要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乡村产业规划设置专业,创新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招生模式,创新岗课赛证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特别是在种子种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640 (4)


我们学校也将发挥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由单一“输血”向综合“造血”转变,由短期指导向长期帮扶转变,积极赋能西部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 嘉职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