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嘉兴 > 重要

16年全省第一:“浙北粮仓”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发布日期:2022-09-25 08:20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总书记之问】

“浙北粮仓”如何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的主要农区,并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意义。这让身为“浙北粮仓”的嘉兴,时刻感到肩上“米担子”之沉甸甸。

一马平川的嘉兴,一直以来就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区。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嘉兴调研时强调:“嘉兴是我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必须着力做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建设好标准农田,增加粮食储备和稳定粮食市场等工作,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沟通国内外粮食中转、仓储、配送的重要基地。”

殷殷嘱托,寄予厚望。如何扛牢责任,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这一命题,让嘉兴接续奋斗、全力以赴守护着“浙北粮仓”,一年又一年,粮满仓、心不慌。

【我之答】

“种粮这条路,我会一辈子走下去。”

九月的嘉禾大地,一望无垠的稻田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千里沃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昨天,外出培训刚回家的刘惠婷,头一件事就是来到她的承包田里,轻抚那一株株青绿色的水稻,黝黑的脸庞上笑容灿烂:“看这长势,今年,又将是一个好年景。”

在刘惠婷的心中,她所承包的1176亩水稻,就像是她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想得慌。这份割舍不下的牵挂,随着她“种田”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厚重。

她开始理解父亲,为什么愿意一辈子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愿意一辈子种粮,为什么会把好不容易进城的女儿喊回乡下来“种田”。

刘惠婷是桐乡濮院人,父亲刘金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人靠田吃田。刘惠婷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她还只有七八岁时,就要帮着家人去田里搞“双抢”。烈日下,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收割水稻,一天下来,一家人汗流浃背、腰酸腿痛,也只能收割一亩多稻田,“这活儿,真累!”插秧的时节,也是如此。卷起裤脚管,弓着腰一株株地插下去,一不小心,蚂蟥就爬到腿上来叮咬,“这活儿,很苦!”

小小年纪就被家里当成一个劳动力去干活的刘惠婷,早早就体验到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对农田产生了反感,拼了命地去考大学,想跳出“农门”。大学时特意选择了会计专业的她,毕业后如愿以偿留在了城市,成了一名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

10年前的一天,刘惠婷接到父亲的电话:“我这里找不到人来开农机,你打小会开农机,回来帮我吧!”那时候,刘金龙已是一个承包了100多亩稻田的种粮大户,而且买了烘干机和插秧机,张罗起了一个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但是濮院乡下几乎找不到年轻人下地干活了,刘金龙无奈向女儿寻求帮助。刘惠婷一向懂事,面对父亲的求助,没有太多迟疑,便答应了下来。她当时的想法是:回老家继续找一份会计的工作,父亲忙不过来时,就帮忙开开农机。

谁知,一回到濮院老家,她的想法很快就转变了。刘惠婷刚学开插秧机的第一天,就完成了20多亩的插秧作业,此后几天,熟练了,她开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完成40多亩秧田的插秧作业。“这和小时候人工插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啊!”刘惠婷颇为兴奋。后来,她去参加了一个农机培训班,这更令她大开眼界:开沟机、收割机、烘干机……耕种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由机械设备来完成,这效率是过去人力耕种年代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1台机器,能顶100个人,不得了!”

日渐老去的父亲希望“女承父业”,趁机“怂恿”:“跟我一起干吧,现在种田不像从前了,轻松了,收入也挺好的。”刘惠婷也相信广袤土地大有可为,爽快应承:“这份家业,我继承了。”

从当初的100多亩,到后来的500多亩,再到如今的1176亩,刘惠婷承包的田地面积越来越大。她精耕细作,一季种水稻、一季种小麦,一年能产出90多万公斤的粮食。而她的合作社也越来越壮大,如今已有75台大小机械设备,覆盖插秧、施肥、收割、烘干等各个环节。有10多位年轻人先后加入合作社,成为她种田路上的“合伙人”。最近,她新建了一个烘干中心,有6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120吨。这些机器,不仅让刘惠婷可以穿着皮鞋和裙子“种田”,更服务了嘉兴乃至周边地市大大小小近万户的种粮户,让大家种粮更省心省力省成本。

这位“农二代”已经成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带头人,同时也被推选为嘉兴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党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等。这些身份让刘惠婷产生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端牢中国饭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说,“多种粮、种好粮,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种粮这条路,我会一辈子走下去。”

【我们之答】

嘉兴以全省约1/10的耕地贡献了近1/6的粮食

“浙北粮仓”于嘉兴,是美誉更是责任,是信任更是考验。

嘉兴人在粮食生产上,始终一步一个脚印,纯粹坚实,精心守护并耕耘着这一方肥沃的土地。多年来,人们对耕地保护的红线从未僭越,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追求从未停歇,嘉兴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16年列全省首位。

2021年,浙江省全年粮食产量为620.9万吨,其中嘉兴的粮食产量达97.8万吨,占全省的15.7%。也就是说,嘉兴以全省约1/10的耕地贡献了近1/6的粮食。“浙北粮仓”的重任,嘉兴扛得稳稳的。

0亩、88.13%、4万,这三个数据勾勒出了嘉禾大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农耕图”。

0亩,是指嘉兴全市现有抛荒面积为0亩,季节性抛荒面积也是0亩,说明嘉兴对耕地爱护有加。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红线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嘉兴正是这么做的。在这里,每一块耕地都有“健康码”,时时被天眼监控,一旦发现耕地存在“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有关部门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置。长期以来,嘉兴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了全市298.19万亩耕地保有量、25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15.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88.13%,是嘉兴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农机化总投入1.48亿元,拥有农业机械21.24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省第一梯队。在这里,互联网“铺”在田埂上,无人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刘惠婷这样的新农人返回农村,接起父辈手中种粮的接力棒,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并肩前行。

前行的路上,还有一群孜孜以求的种业追梦人,他们是嘉兴市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嘉兴市农科院以第一单位育成的稻、麦、油菜、蔬菜等新品种有227个,其中199个水稻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达7亿多亩,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农科院的育种人,把论文写在了丰收的大地上,把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色的畅想,创造出了一个个育种奇迹,曾先后三次登上中国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4万,是指嘉兴农户在“种粮宝”上的注册数已超过4万户。“种粮宝”这一数字化应用,是嘉兴在千方百计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上的创新举措,如今已成为嘉兴农民的贴心“田管家”。通过“种粮宝”,农户的种粮补贴实现了“在线申领、一键到账”,农事服务、金融保险等,都只需要线上操作,便可轻松搞定。种粮大户们直夸:“种粮宝”在手,种粮无忧。与此同时,一项项农业政策的出台,一个个稻渔、稻虾等综合种养高效生态模式的推广、一张张粮食区域品牌的打造等,让农民种粮的收益进一步提升,种粮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春去秋来,岁岁年年,“多种粮、种好粮”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一代又一代嘉禾儿女持续守护着“浙北粮仓”,让嘉禾大地始终“丰”景如画。

【权威解读】

“‘浙北粮仓’名副其实、地位稳固”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

专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近40年的程式华,培育出了2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曾多次到嘉兴开展水稻调研指导工作。

他说,粮食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嘉兴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稻米产量和增收效果显著提升,稻米品质不断改善,‘浙北粮仓’名副其实、地位稳固,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农民丰收致富,这是我们‘育种人’特别希望看到,也倍感欣慰的事情。”

程式华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作为“天下粮仓”之一的“浙北粮仓”,要向着更高产量、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去打造,努力筑牢粮食“压舱石”,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地方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