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千里,已然无疆 ——记K4918专列秀州中学新疆学子返校
清风破暑,明月高秋。2022年9月1日,是新学年的第一个夜晚,大多数孩子们或端坐在教室或围坐在客厅,静静地观看CCTV台的《开学第一课》。与此同时,有一辆特殊的临时专列客车,由西向东,飞驰在的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列车上有300多个新疆娃儿,他们从南疆出发,一路风尘,满怀憧憬和期盼,奔赴此行的终点——红船启航地浙江嘉兴。这里有他们校园,也是他们的家园——位于嘉兴市禾兴北路1309号的秀州中学。
这是秀州中学的新疆学生,每年的7、8月,是他们一年中唯一回疆跟家人团聚的日子,其他10个多月,他们都在秀州中学学习、生活。不同于本地学生,他们每学年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从返校漫漫长路上开始……
2022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8月以来,由于新疆的新冠疫情形势严峻而且各地州态势不均衡,秀州中学新疆班原定于8月28日乌鲁木齐集中返校的计划临时取消,经过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和铁路局的积极协调,紧急部署,果断决策,确定了开辟南疆、北疆为起点的两条临时专列,运送低风险和无风险区的疆内学生返回全国各地的新疆高中办班学校的方案。
秀州中学被安排到8月30日返校,南北疆两条专列同天出发。通知一出,已是8月下旬,新疆教育协作中心工作人员和学校新疆部的老师们,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返校准备工作。这是新疆班办班以来,第一次让学生从属地坐车返校出发,由于新疆幅员辽阔,各地州站点大大小小上百个,对每一个学生上车的站点需要精确统计,这个工作量就很大。最大的困难是筛选学生,首先是对各地区疫情风险程度的精准排摸,因各地区风险等级随时调整变化,所以筛选工作相当复杂,很多学生能否上火车一直到临走前一天才确定。在新疆协作中心和学校双方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在29号完成各项工作,保障学生30号顺利上车。
坐专列车返校,对在内地读高中的新疆学生来说是常态,如果坐上快车,四十多小时就到家,若是赶上慢车,那就要六、七十个小时,这些都是习以为常。
本次北疆出发的列车,8月30号从伊宁始发,于9月1日下午3点10分抵达苏州站,1个小时之后到达嘉兴入住酒店,进行为期7天的隔离观察。
而这次的南疆K4918次专列,同样是8月30日,从和田出发,终点同样是苏州,不同的是列车将于9月3日上午到达。和田到苏州两地直线距离是3769公里,而铁路距离将近4900公里。从和田始发,坐满全程要经历5天4夜,将近85个小时。这个专列的耗时,刷新了秀州中学新疆班返校(疆)史上的最高记录,其里程和耗时甚至在目前国内现有的旅客列车中,也能排在前列。从西北到江南,真正地穿越了八千里路的云和月,堪比是完成了一场人生中的“万里长征。”
少年意气:千磨万击还坚劲
这趟发自南疆的K4918次专列列车,全程硬座。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四肢浮肿、皮肤过敏、肠胃不适……等等,各种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接踵而至。但是,我们的可爱的孩子们,用他们的乐观和毅力,生生扛过了种种艰难,因为他们懂得,只有经历这千淘万漉的艰难苦困,才会看到病树前头的万木春天。
上车时间:8月30号20:34
上车站点:和田站
人物一:伊丽姆努尔·伊敏尼亚孜,维吾尔族,高一16班(新生)
家乡: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
感想: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到一个我一点都不熟悉的地方来学习,即使在火车上坐着很辛苦,可是同时也很快乐,在火车上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同学、学长学姐,反正路途中过得很开心。虽然我们以前也坐过火车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去另外一个地方,可是这次我一个人去一个更远的地方时,是会有一点悲伤的。我也感谢党和政府给我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去学习,给我一个更好的环境去学习,为了感谢党和政府,我肯定会好好学习不负国家的父母的希望。其实在火车上的时候,我对我们的高中很期待很期待,我相信高中肯定会比初中好,我还担心我的老师会不会很严格?或者会不会不管我,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会主动去学习,取得好成绩。
上车时间:8月30号20:50
上车站点:墨玉站
人物二:阿布都热扎克·阿卜杜合力力,维吾尔族,高一13班(新生)
家乡:墨玉县扎瓦镇库木艾日克村
感想:今年我考上了嘉兴市秀州中学,对我来说既高兴,又有一些不安,因为我从来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浙江对我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和田到苏州经历了80多个小时的跋涉,我终于来到了浙江嘉兴,虽然火车上很辛苦,但是我认识了我们班的好多同学,一下火车还有老师来接我们,我的不安也都消散了。现在我对秀州中学充满了期待。
上车时间:8月31号1:50(凌晨)
上车站点:阿克陶站
人物三:海仁沙,柯尔克孜族,高三13班(老生)
家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感想:作为新疆高中学生能够在如此严重的疫情下按时返校确属不易。我从新疆克州阿克陶站出发历经80多个小时终于抵达了嘉兴。路途中有数不尽的艰辛:腿脚因久坐而浮肿,本就脆弱的脊柱也因不能躺平而疼痛不已,火车的颠簸声更是让人难以入睡...幸而有同车同学们的互相帮助,有班主任老师远程的关怀与鼓励,更有内派老师一路的贴心关怀:为缓解久坐带来的血液不畅,带领同学们在狭小的车厢内做起了活动操,为枯燥的火车之旅添了一份活力。下车后看到接站老师们手中的“欢迎回‘嘉’”的牌子,这80多小时的所有困难痛苦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回家后的欢愉与舒适。这次的返校活动,我深深的意识到了新疆教育协作中心、学校、当地教育局对我们内高学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
上车时间:8月31号2:25(凌晨)
上车站点:喀什站
人物四:迪丽阿热姆·麦麦提图尔荪 ,维吾尔族,高二16班(老生)
家乡: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
感想:凌晨2点多,浓浓的困意伴着离家的悲伤,我们从喀什出发。没想到在火车站就已经感受到了“嘉”的温暖,学生们都穿着校服,早到的学姐学长们已经开始点名了,我心底的情绪被一股暖流抚平了。发车,我睡眼朦胧,想着后面火车站还有同学上来,可能就无法入眠了。却不想晚上,大家都心照不宣安静下来,即使不想睡的同学也不会发出任何响声,以免影响他人。由于长时间坐车,路上的无聊、疲惫让我们连动都不想动,唐登新老师到每节车厢带领我们做起了热身运动,由起初的不太乐意到后来的全身心投入,唐老师借此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疲倦。3日到达苏州站,看到站台上熟悉的老师们手里举着“欢迎回‘嘉’”的牌子,长达82小时的疲惫、内心的小委屈立刻消失不见了。大巴车到达隔离酒店,陈国平校长、杨建华副校长已经在酒店外等着我们,学校食堂也在第一时间送来了丰盛的午餐。感谢在这一漫长的返校旅途中,一直关心我们的学校领导,每天询问我们起居的班主任老师以及在火车上为我们操劳的各位老师;也感谢一路互帮互助的秀中学子们。
上车时间:8月31号12:40
上车站点:阿克苏站
人物五:凯迪日耶 ,维吾尔族,高三16班(老生)
家乡: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温宿镇
感想:31号上午6:30,我与父母分别,我拿着沉重的行李,前往集合地。终于上了火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开启了我们的旅程。刚开始同学们都玩起了手机,但我们都知道路程遥远,手机电可能不够用,所以同学们找了其他出路,比如下五子棋等游戏。火车坐久了,脚是会肿的。内派老师去到我们的车厢,带领大家一起做运动,比如耸耸肩,扭扭腰,捶捶背、跳一跳。做运动是真的有用,一是给这无聊的旅程增添了几分趣味,二是让我们真正的动了起来。火车上睡觉是一个问题。我们坐在硬座,我们会挑一个好位置,大家轮流睡。我们一到嘉兴,就感受到了阵阵的暖意。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午餐,还有零食大礼包,而且隔离的酒店内的环境很好,干净整洁。防疫措施做的是很到位的,这让我们秀中学子有满满的安全感。我想我之后回到家乡,将我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母校秀州中学。尽管有疫情,也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步伐,在隔离期间我们也会开展网课学习,期待早日回到我们熟悉的校园。
上车时间:9月1号2:00 (凌晨)
上车站点:哈密站
人物六:伊塔日什·吾木尔,维吾尔族,高二15班(老生)
家乡:新疆哈密市伊吾县
感想:哈密是这次专列出疆前的最后一个站点了,我一个人坐在候车厅里,我期待着能够遇到秀中的学生,以前总嫌丑的校服,现在变得那么亲切。凌晨两点多,我终于上了车,当我上车看到熟悉的校服的那一刻,看到一张张并不认识,但是与我将前往同一个目的地的,沉睡的脸,我感觉很温暖。我充满了归属感,也安心地睡去了。返校旅途中,班主任一直关切地询问我的情况,内派老师担心我们的脚因为久坐而肿,带着我们一起运动,细心关注着大家的安全和健康。大家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嘉兴市秀州中学,虽然很疲累,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人,在“嘉”等我们。在这次返校旅途,是无与伦比的一次,在疫情的艰难情况下,克服万难,乘坐这班专为我们而开的列车,不远万里,奔向远方,奔向希望。在旅途中,我也看到了高一学弟学妹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二同学们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高三学长学姐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希望我们能不负艰辛,在这新的学期一起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从第一站和田出发,到疆内的最后一站哈密,K4918专列行经了墨玉、皮山、叶城、泽普、英吉沙等19个站点,列车在犹如漂流的海绵,不断的吸纳着身着“K.H.S”校服的秀中人,这队伍不畏艰难,不惧风霜,不断壮大,不停前行。穿越了狂沙茫茫黄入天,冲破了行人刁斗风沙暗,紧随着黄河落天走东海,只为重逢那桂魄初生秋露微的江南金秋。
师者如斯: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往,每次学生返疆或者返校,都会有一支由秀州中学新疆部的老师为主体组成的队伍,一路护送学生往返。但是这次,由于新疆疫情的原因,教师不能入疆,护送学生的工作就落在了新疆到学校驻派老师肩上。
唐登新,原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同心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从2021年9月开始在驻派在秀州中学,协助管理新疆学生。此次秀州中学在南疆原本有两位驻派老师,由于疫情关系,本校的另一位驻派教师临时不能上车,所以车上管理学生的重任主要落在他身上。唐老师接到任务后,义不容辞的投入工作。一路上,每到一个站,就向学校汇报上车人数;每隔8个小时,就反馈学生的身体状态。火车上,他一人担负起各种角色,测温、医疗、心理辅导,甚至自创了一套列车上的“耸扭跳操”,在各车厢推广,使长时间坐着的同学们筋骨得到了舒展,既健身又有趣,让同学们暂时忘却了长时间坐车的煎熬和疲乏,在“耸耸肩、拍拍背、扭扭腰、跳一跳”的欢笑中,结束了这趟特别的旅程。唐老师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智慧,出色了完成了这次使命,将302个南疆娃娃安全送到“嘉”。到嘉兴的时候,唐老师的嗓子已经“阵亡”,唯一的想法就是“睡他三天三夜”。多么质朴和简单的愿望啊!
新疆学生的返校,不仅是前线的老师在冲锋陷阵,还有一群人,从 8月初开始一直为此牵肠挂肚,返校计划没出来,就每天关注新疆疫情,返校计划一出来,就迫不及待的忙碌起来。这就是新疆学生的班主任们。
从返校计划名单一出来,12位班主任们就积极主动的协助学校排摸学生风险区域,由此统计班里的返疆人数。因为新疆各地疫情防范区风险等级变化很快,每一批返疆的名单都是反复2-3遍才定稿,返校的各种通知发布经常事很突然而且短时间内要完成的,班主任们每天守在电脑或者手机,一旦各种工作群有新的指示就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大家毫无怨言,齐心协力,高效迅速的完成了一项项工作,保障了学生顺利的返校。
疫情无情人有情,疫情的发展状况的不确定性,一些原本在返校名单内且已经买好车票的学生,也因为居住的区域临时风险升级,最终未能成行。甚至有些学生在上火车前一个小时被通知不能上车。这是揪心的时刻,还好这些学生都会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安抚和鼓励,会融化学生心头的沮丧。
在班主任眼里,这些新疆娃儿,既是学生,又是自己的孩子,从学习到生活,嘘寒问暖,无微不至。9月3日学生刚到隔离区,班主任们都争先恐后把毛巾、衣物、书本等各种物资送到隔离的酒店。她们对学生的爱,不次于对自己的孩子,在新疆部,从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多是“…妈”、“…爸”、“…哥”“…姐”,从中就能感受到师生之间彼此浓浓的情谊。
后勤“劳道”:暖汤香茶足鸡黍
因为新疆疫情的复杂性,嘉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防控办、经开区社发局、经开区防控办等各部门相互联合,提前召开了秀州中学新疆生回嘉后的安排协调会议。最终确定了让学生到酒店集中隔离的方案。在嘉兴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协调下,在9月3日上午11点,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南疆学生,入住了嘉兴的隔离酒店。隔离区,一般人员是不允许靠近的,但是相关部门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早早的来到隔离区外围,远远地守候学生们的到来。当载着学生的大巴出现在隔离区入口,他们不停地向大巴方向挥手,车内的孩子们隔着车窗玻璃,激动的挥手和鼓掌。虽然不能近距离接触,但是师生间心有灵犀,没有一丝隔阂。
在新疆学生到达之前的几天,一支由市不同部门组成的,由隔离点行政点长的领导下工作队伍就开始忙碌了,餐饮物资派送小组、核酸检测小组、医疗保障小组、警情应急处置小组、废弃物处理、设备维修小组等等,各小组通过网络形成了联动机制,各司其职,及时沟通,精诚协作。及时为学生处理了各种问题,给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民以食为天,学生们的一日三餐是领导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连同前期已经入住的北疆学生,隔离点总共容纳了417位新疆学生和几位老师。隔离点对学生饮食的准备上,有一定的压力。所以送餐的任务落在了学校,学生的一日三餐由学校食堂派送。
学校食堂管理人小朱,这些年一直负责新疆学生的餐饮。接到任务后,他二话没说就带领食堂工作人员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这次的420多名师生分别在两个隔离点,每天的饭菜做好后要打包,分别送到两个隔离点,工作难度上就加大。早、中、晚三餐,他每天都动脑筋变化菜品,提供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用小朱的话说:“这次虽然我麻烦点,但是我在饭菜的品种和分量都要充足,做的比以前要更好,因为学生隔离在那里肯定心情不好,饭菜一定要让他们吃的满意!”
看得出来,让平时话不多的小朱,以他的方式,关心着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
本次南疆的返校列车已经到终点,相信孩子内心的留下的远不止一路的风沙。求学路上的一段征程,唤起醒少年一生的奋斗!。愿你们坚强豁达,把未来的阴霾变成晴空,把黑暗变成白昼。
——行者千里,已然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