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报道(上)
院地合作先行者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耕发展
最近,在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柔性电子技术应用研发制造中心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现场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新年伊始,工人们正抢抓工程进度。一年前,这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如今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这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校地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
20年前,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嘉兴城市东部种下。2003年12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落户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
20年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干得怎么样?是怎么干的?
“干得怎么样,需要有科技成果来支撑;怎么干的,需要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王根良表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产业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引育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建院十周年的时候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肯定。
依托清华,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耕嘉兴,围绕嘉兴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高端平台,推动形成“1+N”区域创新体系。2017年8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在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揭牌成立。2021年12月,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准成立。2022年1月,柔性电子技术应用研发制造中心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通过连续三期工程建设,目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已经建成32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拥有近600名科研人员,引进了包括2名全职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端人才;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柔性电子等关键领域设立重点研发平台10余个,建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4个,承担科技项目1200余项。同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已培育孵化科技企业2700多家,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优先落地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并迅速成长起来,如凯乐士、星天海洋、百星微等。
20年,走过辉煌的历程,又迎来了新的起点。王根良介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明确了“142”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发力四个硬核领域,包括重大科研平台、重点高端人才、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科技支撑;形成两大成果,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将牵头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建设,在未来科技创新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产学研用实干家
科创高地激发创业创新澎湃动能
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就是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20年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南湖区从无到有规划建设了一个科技城,集聚要素资源,赋能平台发展,构建科创生态,使之发挥倍增加速的作用。
走过20年的创业之路,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已成为嘉兴乃至浙江省内的科技创新沃土。
“科技城始终坚持姓‘科’主基调,全力引育各大科研平台、大院名校和高端人才。”南湖区委常委、南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曹建弟表示,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不断深化实践“八八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形成了“2+X”科创体系,成为集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在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双核”引擎的基础上,近年来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又陆续引进了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嘉兴市长三角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等10余个高端科创平台,共同构建起“2+X”科创体系。
眼下,斯达微电子高压特色工艺功率芯片和Si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一幢幢厂房和办公楼的主体结构已建成。凭借着科创平台带来的丰富创新资源,近年来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加速形成了微电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在微电子产业领域,集聚了以闻泰通讯、斯达半导、博创科技等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推动嘉兴南湖微电子“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不断壮大。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三大主题,围绕微电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在‘双招双引’中坚持产业和人才并举,两条腿走路。”曹建弟介绍,同时园区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和承载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空间、生活配套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国家一流科技创新产业新城。
创新驱动是推进发展的重要抓手。最近举行的区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南湖区要聚焦“两大主平台”,其中第一个主平台是“亚太路科创带创新经济发展主平台”。作为亚太路科创带上的重要支点,南湖高新区(嘉兴科技城)将在创新驱动上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把亚太路科创带建设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创新载体、科研创新机构、产业孵化集群等的引进和建设上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