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运河古镇创新发展的南湖路径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11月13日至15日,2023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大运河之畔的嘉兴市南湖区举行。
昨天,在嘉兴希尔顿酒店主会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相关领导、大运河沿线古镇代表等16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运河古镇创新发展。
着力于加强交流、扩大影响、深化服务,会议现场签署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与嘉兴市人民政府就共同推进嘉兴运河古城古镇发展合作协议、发布了“中国古镇看嘉兴”古镇地图、提出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关于运河古城古镇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南湖倡议》,还举行了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活动。
活态保护,大运河展新风貌
“我第一次来嘉兴,来南湖,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欧洲的话,很难找到像嘉兴这样运河环抱的独特城市。”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Liviu Taranu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了“印象深刻”,他说,“在欧洲,很多历史遗迹是用石材建造的,而在中国有很多用木材的建筑保留下来,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悠悠古运河贯穿嘉兴境内,在南湖辖区约6公里,占大运河(嘉兴段)约5%,却可以说是大运河嘉兴段的“黄金水岸”。近年来,南湖区通过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活化传承文章,让古老的大运河展现新风貌。
散落在大运河“黄金水岸”的遗迹“珠宝”中,在月河、芦席汇、梅湾街、梅花洲等景区,便有诸多结合木材的清末民初建筑遗迹。特别是月河历史街区,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木刻浮雕、重脊飞檐、骑楼水阁……浓浓古风遗韵背后是大格局、高标准的保护修缮。
特色古镇,需要“各美其美”
“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需要‘文火慢慢炖’,大运河沿线城市是大运河文化沉淀下的承载客体。我认为在未来,特别需要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表示。
吴必虎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建立主题“游历图书馆”,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南湖区,于今年年初建成开放的大运河诗路数字e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运河诗路e站以“千年大运 百年好禾”为主题,设“千源”“水成”“大运”“禾兴”四个主题展区,以实体场景和数字平台同步建设推进的方式,融入影像、VR、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技术,串起大运河诗路带古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探寻,讲述嘉兴南湖大运禾兴之历程。
地方感、特色化、多元化是多位嘉宾主旨分享中提到的关键词。“一批代表世界的水乡古镇、一批文化复兴的历史古镇、一批新生蝶变的时尚古镇、一批与民共富的特色古镇……”活动现场,欧洲城市比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翔对“中国古镇看嘉兴”的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其中,南湖区凤桥镇作为“与民共富的特色古镇”案例,在冯翔主旨分享PPT中“上墙”。
据悉,在此次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年会首日,凤桥镇作为南湖区唯一代表,进行了与会交流。国潮文化市集、汉服打卡、剧本杀……在凤桥镇梅花洲,活化利用的运河文化正成为时尚潮流,圈粉越来越多年轻人。
传承创新,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尊重、保护历史文化,把环境特别是水环境搞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桐乡市乌镇镇党委委员诸国强分享了“乌镇经验”。
在运河古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乌镇经验与南湖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水清岸绿、风景迷人,随着南湖区各项工程的陆续完工,大运河南湖段拥有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风貌。
在今年,南湖区全新打造“南湖戏剧节”品牌,围绕其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是南湖区在文旅行业革命性重塑背景下,探索运河古镇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南湖区大运河文化遗产有着极为丰富的传承表达方式。在新时代下,如何将首客经济转变为更高的“复游率”与“复购率”?抓住地理自然地标,延伸建筑、商店、艺术、美食、风俗、历史、人物等,是现场有关专家给出的“密码”。
活动最后还发出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关于运河古镇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南湖倡议》,倡导共同构建运河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全球运河沿线城镇生态、文化、人居和产业等多方面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让世界感受到运河古镇产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繁荣的独特魅力。
沉浸式旅游与文旅产业发展、夜游经济的打造与运用、运河古镇运营管理……更多圆桌对话主题答案期待南湖区续写。提炼大运河南湖段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让古今和谐共融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创新中传承,南湖区始终在路上。
昨晚,与会嘉宾还夜游大运河(嘉兴段),继续深入直观地进行交流并实地感受嘉兴运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