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田?”之嘉善答案|做好绿色文章 找到农业减碳新路
农为国本、“绿”为农芯,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以绿色发展作为新动能,持续探索低碳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能量。
这几天,姚庄镇横港村种粮大户高喜明正在收割晚稻。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他的晚稻从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幅上升。
“我总共种植了1000多亩水稻,现在耕地有拖拉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晾晒有烘干机,依靠机械化作业,光是人工就可以节省一半以上。”高喜明还告诉记者,今年在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的推广下,他选取部分田块试种了有节水抗旱特性的水稻品种,用水量较普通水稻少,产量也实现了稳产增产。“有的地块灌溉难,种植节水抗旱稻,效益更有保障。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明白低碳种植才能让农业可持续发展。”高喜明指着田地说道。
当天收割完成后,研究人员对稻田进行了温室气体采样和土壤健康状况采样,全面评估本年度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同时对水稻品质进行检测。
“这块农田主要检测土壤容重及有机质含量,通过这两个指标进一步测算土壤碳汇量。”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张伟说。
土壤碳汇,简单而言就是获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直接转化或植物光合作用间接吸收的方式将其固定在土壤中的过程。据测算,在同样的种植管理措施下,节水抗旱稻比当地水稻节水89%,甲烷排放减少96%,净温室气体减排71%,实现高产、节水、减排等多重效益。不仅如此,通过对稻田碳汇的认证,还可以让农民参与碳权交易,把农业“碳票”变成农民钞票,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双碳目标下,全社会、全产业链减碳已成大势所趋。通过节水、节肥等一系列措施,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形成农业碳资产,通过碳权交易,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生态价值变现’的福利。”张伟解释道。
今年2月,我县和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签订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和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实验基地,力图打造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样板。
“我们将分主题、分阶段推进农业减污固碳、农村减污降碳,同时衔接农业装备技术等相关产业入驻,再进行选择性推广。”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研究院院长卜繁婷表示。
近年来,我县坚持科技赋能,让农业走上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截至目前,通过迭代升级打造“标准化、低碳景、共富味”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34万亩;通过大力实施机械强农行动,累计建成省级农机服务中心4个、“机器换人”示范镇5个、粮食烘干中心30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