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结果

对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第3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1-02 17:36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马红雷代表:

您在市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教育局始终坚持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作为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等“两个推进”中的关键环节。

一是保障镇村学校建设。学校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行保障。我们会同全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研讨区域内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对接发改、国土和财政等部门做好国土空间、建设资金等学校建设要素保障,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幼儿园扩容提质等民生实事工程。制定《嘉兴市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三年百项工程”,至2025年,全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实施一批学校建设项目,其中计划新(改扩)建乡村公办中学(幼儿园)31所,新增学位数2万余个。重点打造未来乡村学校,加大信息化投入,所有教室安装电子白板,开展互联网学校建设,实现乡村、市区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教师“麦田守望计划”。通过制度改革、政策保障、搭建平台等多项举措,力求打造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等“两个建设”中的“嘉兴样板”。相关做法获成岳冲副省长批示,并被中国教育报、人民融媒体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激发农村教师“守望”激情。举办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班、课程素养提升班、骨干校长专题培训等,试点农村学校任满30年单列评聘高级职称工作。2022年,全市财政相关保障经费约1.46亿元,268所学校14131名农村教师受益。2022年,44人分获省春蚕奖、市师德楷模、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综合荣誉,农村教师先进事迹被中国教育部、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明农村教师“守望”方向。院校示范体助推优质均衡。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教育实验区(镇)建设,实施“新优质学校培育”“教育学院实验镇和实验学校”等教改项目。以教育共同体助推办学质量。印发《嘉兴市城乡教育共同体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嘉兴市跨地区和区域内教共体结对学校及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等文件,新增区域内教共体学校134所、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31所。以教师发展联盟体助推学科能力。做优“携手镇村教育行动”品牌,推进“嘉禾·活力课堂”,启动“三名工作坊”布点服务,累计开展教师专业联盟、名优教师携手送教等活动近百场,受益农村学校近50所,受益教师逾8500人次。标绘农村教师“守望”蓝图。出台政策厚“守望”底气。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全面摸底职称晋升、职业认同、专业成长、教育教学压力等痛点难点,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特色厚“守望”名气。实施“乡村教育扎根工程”,开展嘉师成长攀登计划,举办首届“守望杯”乡村教师素养展评活动。强化师资厚“守望”人气。出台《嘉兴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办法》,开展优秀毕业生定向培养计划,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累计招募优秀退休教师92人,与浙师大、东北师大等建立在职硕士培养合作,平湖市7名毕业生试点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

三是发展乡村特色课程。我市有着多年地方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实践,在省、市两级地方课程教材纲领性要求的基础上,大部分县(市、区)都编制有县级地方课程教材,更多地关注地方文化和地方需求,这些已经成为我市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振兴乡村教育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市的乡村学校以“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现代乡村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制定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乡村学校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开发开设上,我们一直鼓励农村学校因地、因人、因势做好课程建设,“不做高大尚、做好小精美”已经成为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诉求。如秀洲区建设小学“新劳动教育”、平湖市广陈中学的农村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桐乡市崇福小学的“蓝印花”课程等都是源于当地文化要求,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传承、发展当地文化、民风民俗的积极尝试。

下一步,市教育局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培养农村优质教师链延伸到大学入学,深入推进教师扎根工程。持续开展“银龄讲学计划”,发挥“三名”工作室辐射引领作用,到2025年成立100个“三名”工作室,精准服务农村薄弱学校。

您建议的“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根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该政策针对的是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适用于我市。

感谢您对教育的关心!

 

  嘉兴市教育局     

2023年6月20日    

 

(联系处室:计划财务处,联系电话:838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