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于城镇上榜市二十强
■全媒体记者 王海滨
本报讯 服务业兴则城市兴。日前,嘉兴市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镇(街道)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竞赛二十强名单,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于城镇榜上有名。
秋末冬初,阳光正好,记者 记者在于城镇“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内看到,咖啡醇香弥漫,一栋以白色基调为主的建筑外,不少居民正坐在露营椅上手捧咖啡,谈话闲聊。作为于城镇首家咖啡馆,“一·朵·艺·咖”咖啡馆一经开业,便人气满满。
作为嘉兴本土咖啡品牌,“一·朵·艺·咖”已在全市拥有37家连锁店。“选择入驻首先是看到了消费市场的韧性和发展,其次是被于城多次主动对接的诚意打动。”咖啡馆负责人张盼盼说,于城在选址、装修、政策等方面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通过主动对接,积极招引多元消费业态,带动服务产业链得到更多拓展,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进一步提升老粮仓内生力。”“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唐国鹏说。
前期,于城通过整合闲置空间资源、聚集文化产业等举措,将5栋老粮仓旧改利用,打造“1953创库电商文化产业园”。自去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园区在延续乡愁的同时,也成功打开了当地强社惠民的新局面。先后招引南海渔村(餐饮)、胜源农业科技、彩逸丝绸、九熙文化传媒等企业入驻,成为集休闲娱乐、文化餐饮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
“位置已经订满了,您要不要换个时间预定?”近日,在南海渔村于城壹號酒店内,总经理仰小峰手里的预订电话一个接一个。仰小峰告诉记者,眼下酒店生意火爆,预订电话已经排到了2024年春节。“平常四五个包厢内都是满客,一开始没想到会这么热闹。”仰小峰说。
南海渔村是嘉兴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去年,于城招引了该品牌入驻产业园。“于城还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不仅是区位优势好,蓬勃发展的态势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广阔的市场。”仰小峰告诉记者,当地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帮助解决员工住宿问题,不仅打消了后顾之忧,也减轻了酒店的经营压力。
如今,南海渔村已经成为“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内一个醒目的网红招牌。“我们在这里的市场接受度高,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酒店也成功上规。”仰小峰说,接下来,将拓展酒店二期,逐步打开海盐市场。
今年,于城把加快服务业发展置于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打造海盐中部现代产业新城”这一目标定位,积极招商引资,促进全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于城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较半年度增加2.12亿元;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362.4万元,同比增长260.9%。服务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在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服务业同样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引擎”,迸发出无限活力。今年,该区(街道)不断扩容商圈,积极打造热门消费场景,提升群众消费品质,高端品质商业综合体——智汇湾·领悦商业中心开业和滨海美食城的升级开放,进一步完善了消费业态,提升了城市能级。
近日,在智汇湾·领悦商业中心内,一家名为“东方73号”的特色餐厅里,记者看到,临近中午,店内已座无虚席。“开业以来,营业额一直在增长,生意好的时候,单日营业额达到了3万多元。”店长吕虔说。
据了解,智汇湾·领悦商业中心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花园路188号,总投资1.48亿元,包括商业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除了东方73号外,李白图书馆餐厅、星巴克、亚朵酒店、喜茶、岚日料等一批高端业态也同步入驻。
今年前三季度,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51亿元,较半年度增加6.3亿元;1至8月实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7.25亿元,同比增长21.72%。
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今年,海盐还打造了以潮流夜市、后备箱集市、稻田龙虾文化节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同时《海盐县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出台,推进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规模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促进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