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县”到“市”,桐乡首任市委书记讲述背后的故事
岁月如刀,刻出每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1993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沿用了563年的“桐乡县”正式更名为“桐乡市”。从此,桐乡走出县治历史,正式以“市”的身份,登上了城市的发展舞台,开启崭新的历史纪元,掀开了一页发展新篇章。
由“县”到“市”,表面上看仅仅改动了一个字而已,但背后却凝聚着桐乡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是桐乡人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结晶。
作为桐乡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又是第一任桐乡市委书记的方士荣,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这段历史的积极推动者。他的讲述,为我们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君匋艺术院。
原桐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说起与桐乡的结缘,方士荣连说几个“没想到”。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变革年代,桐乡也顺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有利于桐乡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任命一位懂经济、符合四化要求的人出任桐乡县县长。
于是,1984年2月的一纸组织任命书,让方士荣连跳四级,从海宁经贸委办公室主任一下子升任到桐乡县县长,和桐乡人一起踏上了发展桐乡经济之路。
那时,桐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顺势努力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县。1984年开始,桐乡把抓乡镇企业发展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我们还带队去江苏张家港、昆山等地学习,结合桐乡实际,综合研究了很多加快桐乡经济发展的措施。”方士荣说,其中之一,就是设立桐乡县经济开发区。
说起桐乡县经济开发区的选址,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桐乡县城很小,乡镇企业也分散。选址有两个方案:一是运河边,二就是现在的位置。最后,还是决定在老县城南部建立经济开发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这样形成速度更快,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1992年6月,桐乡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方士荣兼任经济开发区主任。
但是,一下子就要把外资引进来可没那么容易。“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把桐乡的大企业引进到开发区来,巨石就是最早引进来的企业。实践证明,这是对的。”方士荣说。
其实,桐乡外向型经济在嘉兴是领先的。早在1985年,桐乡就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前进鞋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嘉兴市零的突破。
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县长的方士荣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兼任了全县企业技术改造领导小组的组长。技术改造使得桐乡的企业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化纤企业,可以说,没有当初技术改造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如今作为桐乡支柱产业的化纤行业。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渐成,桐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桐乡工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逐步由一个“农业大县”向“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重点”的经济格局的转变。
与此同时,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桐乡也尽全力地大手笔发展,特别是1986年投入120万元,建起被誉为桐乡三只金凤凰之一的君匋艺术院。回忆起那个决定,方士荣感慨道:“当时是顶着压力,下大决心的。”的确,那时财政可支配资金只有1000多万元。
“钱君匋是桐乡人,他把收藏的书画、印章等都捐赠给了桐乡。我们感到,这是一件大事,应该建一座君匋艺术院。”方士荣说,“虽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这笔钱,还是要拿出来。因为对于桐乡而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一定要把君匋艺术院建好。”
当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120万元可以建一个大工厂了。但县委县政府认为,不能光算经济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一样重要。就这样,君匋艺术院在庆丰南路旁建立起来,成为了桐乡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渐渐地,桐乡县的建制已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彼时,桐乡周边兄弟县海宁、平湖陆续完成了由“县”到“市”的转变,这给以了桐乡触动和启发。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桐乡县升格为桐乡市。
很快,讲究实干的桐乡人就把这一设想付诸行动。在1991年3月一次县委常委和县政府的联席会议上,正式决定启动撤县设市工作。方士荣亲自主抓,为桐乡撤县设市一事多次跑省政府办、省民政厅,更是专门跑了两次北京。
同时,整个桐乡抓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工作,积极为撤县设市创造有利条件。其间,桐乡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扩镇并乡工作,将原有的38个乡镇撤并为30个乡镇。扩镇并乡工作的开展,使得“吸纳”了梧桐、城南、钱林三乡的桐乡县中心梧桐镇,扩大了区划面积,更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布局。
1992年,桐乡第一家省批集团公司——浙江足佳鞋业集团及中意合资蒙特佳鞋业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在这一年,桐乡还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桐乡书画摄影展览会,成为了当时桐乡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进一步提升了桐乡知名度和影响力。
就在同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1年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上,桐乡县名列第47位,在省内列第6位,这一排名更增强了桐乡人撤县设市的决心和信心。
1993年1月,桐乡再次提出申请。同年3月26日,喜讯传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桐乡撤县设市,回应了桐乡人民的迫切期盼,为桐乡转型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5月4日是桐乡解放纪念日,所以,我们把撤县设市庆祝大会定在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方士荣回忆道,当天,在新落成的体育馆里,桐乡召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撤县设市庆祝大会,全市上下共同庆祝这一属于桐乡市的特殊时刻。庆祝活动围绕“招天下商,结四海友,同心同德,共建桐乡”这一主题,通过新闻报道、庆祝典礼、招商活动、成果展览、文化体育活动,向社会和海内外展示桐乡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县”变“市”,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桐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方位的变革。
3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桐乡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取得了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们看到,桐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9.6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09.67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93年的2.6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79.77亿元,荣登百强县榜单第21位,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阔步前行。
我们看到,桐乡城区建成面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3平方公里拓展到了2021年的57.7平方公里,拉出了绕城公路以内约6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城市长大了、也变美了;
我们看到,一条条河道,一个个公园、街心绿地,呈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样貌。全民健身中心、未来广场、图书馆,一个个地标性建筑,正展现出桐乡宜居、宜业的动人姿态。
我们看到,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已然迈入全新阶段,城市智慧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美好未来触手可及,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真实可感……
三十而立,桐乡风华正茂。立足当下,桐乡正全面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入开展稳进提质年、示范创建年、破难攻坚年行动,凝心聚力、合心合力、齐心协力,持续开创数字文明共富美好崭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桐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