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庆丰路,留存了桐乡人多少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的庆丰路。
如果要问桐乡人最熟悉的是哪条路,相信十个人里,一大半人的回答都是“庆丰路”。
作为一条“90后”道路,30余年来,庆丰路“从无到有”,并经历多次改造,以越来越好的面貌陪伴着桐乡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如今的庆丰路,贯穿桐乡市区南北,是最繁华的城市道路之一,勾勒出了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脉络。
要想富,先修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庆丰路还未“诞生”。现庆丰中路的位置,在当时是一个满是低矮农房的居民区,叫“韩家弄”。从韩家弄出来,自北而南,是一条长长的机耕路,两旁都是农田,走在这条路上基本碰不到什么人。另一头,也是一条机耕路,仅3米宽,路面坑坑洼洼,边上还有一条年久失修的水渠,可谓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
1984年,桐乡镇区首轮城镇总体规划着手编制,1986年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在这轮总体规划编制中,虽然意识到了镇区范围内存在南北交通不畅的客观现实,但如何解决,困难重重。其中一个远期设想,便是以韩家弄为基础,两边拓宽新建庆丰路。翻开首轮梧桐镇总体规划的远期道路体系规划图,还能看到东南街(现鱼行街东段)和韩家弄之间画了一条虚虚的线,这便是庆丰路的雏形。
时间进入90年代,庆丰路新建计划被县委县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的梧桐镇总体规划办会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几经协商,于1990年3月提交了打通县城南北交通主干道——庆丰路,以改变城镇形象和面貌的专题报告,并建议庆丰路路幅以40米为佳。
然而,在当时,虽然桐乡有着必须打通庆丰路的决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阻碍。回忆起庆丰路的规划建设过程,曾任梧桐镇副镇长、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的戴飞舟感触颇深。那时候,梧桐镇最宽的道路都没超过18米,不少人说,一个刚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就算要造新路也没必要造那么宽;而且,40米的路幅还意味着道路建设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桐乡来说,财政压力并不小。就道路走向这一问题也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应该以老320国道为基础,由原地毯厂向西接通大树弄。实际上就是为了绕开韩家弄,以此避免韩家弄居民区的拆迁,降低新路建设难度。
但敢想敢干的桐乡人,从不会因为一点声音就停下发展的脚步。“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分赴湖南、湖北部分县市进行参观考察,并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组织论证。”戴飞舟回忆道。
要想富,先修路!庆丰路的建设对于桐乡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条宽阔、笔直的南北交通要道,能为桐乡带来更好的市场联通和发展机遇。抱着这样的共识,经过一次次的研究讨论,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将庆丰路拉直,庆丰南路(北起振兴路,南至320国道)的路幅为40米,路西为河流绿化带,河流西侧为准备开发的庆丰小区;庆丰中路(南起振兴路,北至北港河)路幅为32米;庆丰北路(南起北港河,北至盐湖公路)路幅为40米。1992年,庆丰南路工程率先启动,征迁、征地、安置等基础工作随之全面展开。
“丰字碑”。
去年改造完成的庆丰北路。
1993年,桐乡迎来撤县设市,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让桐乡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了新的发展方向。1996年,桐乡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实施,明确提出了“一轴、两片、四区”的规划结构。其中的“一轴”为:以庆丰路为主轴线的城市中心,集中布置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大型广场等各类大型商贸、金融、办公设施,是体现桐乡现代化城市面貌最为集中的区域。
至此,庆丰路城市主干道地位正式明确,庆丰路分别由庆丰中路、庆丰北路和庆丰南路三段组成的定位也得到进一步明晰。随着桐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庆丰路也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向南北两端延伸,尽职尽责扮好城市交通大动脉的角色。
可以说,30年来庆丰路的发展变迁,不仅仅是一条城市道路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桐乡城市格局逐步扩大的纪录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位于桐乡市中心的中山路,在当年是市区的“环城北路”。
这条路上,满满回忆
其实,要说庆丰路,除了它的诞生历程,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代表性建筑也一直是桐乡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庆丰路两旁分布有凤鸣小学、庆丰小区、老文化馆、君匋艺术院、国际大酒店、老东兴商厦、滨河广场等等,无不见证着桐乡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1993年5月4日举行的桐乡撤县设市庆祝大会,就是在庆丰北路旁的体育馆里办的。
在庆丰南路一侧,设置着好几代桐乡人的共同回忆——十二生肖石像。想必桐乡不少“80、90后”都有着这样的记忆:沿路寻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属相石像摸一摸,然后再和它合个影。不妨翻翻家中的老相册,还能找到这张合照吧。
庆丰南路的另一侧,建有一座被誉为桐乡三只“金凤凰”之一的君匋艺术院。第一任桐乡市委书记方士荣还记得,钱君匋先生把毕生收藏的书画、印章等珍贵藏品慷慨捐赠给了家乡。即便当年的财政可支配资金只有1000多万元,桐乡还是拿出了120万元建设君匋艺术院。时至今日,君匋艺术院仍然是桐乡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不远处庆丰路与振兴路的交叉口,开业于1994年的桐乡国际大酒店仍静静地伫立着,这也是浙北地区首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那时候,能在这里摆上一桌酒席、吃上一顿饭,都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位于庆丰中路的东兴商厦(现浙北东兴商厦),成立于1996年12月,是桐乡人休闲购物最爱的去处之一。附近,东兴街夜市、时代广场等连绵成了一片热闹的商圈,夜间,这里流光溢彩,人流、车流熙熙攘攘。
再往北去,庆丰北路和茅盾路交叉口处,曾坐落着桐乡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丰字碑”。这也是有由来的。“当时,我们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认为桐乡也应该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雕塑。”戴飞舟说,于是,桐乡便邀请中国美院设计了这一雕塑。
1996年,“丰字碑”建成亮相,雕塑由3个高大的“丰”字组成,呈三角形矗立。历经了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丰字碑”见证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2012年,随着庆丰路的改造,“丰字碑”也永远留存在了桐乡人的记忆中。
关于庆丰路,还有着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它们滋长在桐乡这片热土上,与我们默默相伴守候。
完善路网,拉开框架
在庆丰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亦能看出桐乡大抓道路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决心与毅力。
从市区第一条混凝土道路——梧桐大街建设完成,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桐乡的道路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1997年,桐乡投入3700多万元,新建庆丰北路延伸段、环城西路南段、校场路、县前街等一批高等级的水泥道路。投入资金之多、建设步伐之快创下了历年之最。2007年2月,全长31公里的绕城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以庆丰路、世纪大道、文华路为纵轴,以中山路、振兴路、校场路为横轴,以环城路、绕城公路为两环的“三纵三横两环”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同年11月,桐乡全面启动庆丰北路延伸段建设,南起环城北路,北至绕城公路,路线全长1720米,路幅53米。2010年1月,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城市道路框架得到进一步延伸。
随着城市路网的不断更新,桐乡也加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19年,桐乡启动振兴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历时不到一年,这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实现了提档升级。去年9月,庆丰北路(中山路至环城北路段)完成又一轮改造,原有的四车道拓宽为六车道,路面重新修复并加铺了沥青,以更好满足周边居民出行需求。
与此同时,桐乡又以大手笔、大投入、大决心全面铺开城市道路“白改黑”工作,37条道路将以更高颜值全新亮相,城市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值得期待的是,眼下,桐乡首条立体化道路——乌镇大道干道快速化改造(市区段)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建成后,道路通行能力将提升近一倍,早晚高峰出行时间缩短10余分钟,有效缓解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记者手记
穿城而过的一条条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聆听者、承担者和见证者。
正如这一条庆丰路,可以说,它是和桐乡同频共振、一起成长的。它不似梧桐大街那么具有历史性,也不像凤凰湖大道那么现代化,它的生长节奏,稳稳地与桐乡保持步调一致。
桐乡撤县设市30年来,每一次庆丰路的改造升级,都呼应着深深刻画在它身上的两个印记:人文与发展。庆丰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桐乡人的记忆,无论道路两旁的建筑怎么变,支撑桐乡人前进的源源不断的精神与力量不会改变;它见证着城市框架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飞跃,也一点又一点将自己的脉络延展向更远的地方。
而如今,当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的时候,“路”之于桐乡,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仅要修路,而且要修“好路”;路不仅要能带动城市发展,而且要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今年,桐乡正全力推进45条道路的新建改建工程,计划完成主要干道环城东路、环城南路、振兴西路、环城西路的延伸,东北组团系列道路完工等。
相信,在未来,桐乡的城市路网将越铺越大;桐乡的城市能级将越提越高;桐乡人的脚步,也将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