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政府工作报告 > 报告发布

2023年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3-03-03 09:57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23年2月27日在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李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抓好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的各项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推动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现代化先行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落实“疫情要防住”,在防疫斗争中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中央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应对每一起疫情,创新实施“三区四不”企业闭环生产模式,精密智控指数保持全省前列,11项防控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突出抓好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重点人群疫苗接种,为60岁以上老年人送上暖心“防疫包”,实现从“防感染”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转段,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落实“经济要稳住”,在深度承压中推动了稳进提质。第一时间承接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实施经济稳进提质“十大百日攻坚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39.5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30亿元、596亿元,均保持全省第三。在全省率先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带动制造业投资933.6亿元、全省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0.7%、70.5%和44%,均居全省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2815.6亿元、全省第三。

——落实“发展要安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了和谐稳定。开展除险保安攻坚行动,强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和27.8%,圆满完成护航党的二十大、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安保任务,实现平安建设“十七连冠”。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情况下,安排659.2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6%,创新实施农民“共富十法”、困难群众“共富十助”,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第一名,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评估实现全省“九连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稳企业稳增长,经济基本盘不断夯实。坚持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直达快享。惠企助企精准发力。制定实施惠企纾困帮扶26条、稳经济措施40条、工业稳进提质30条政策组合拳,畅通惠企政策落地机制,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和制造业百强企业帮扶活动,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兑现金额229.6亿元、全省第三,共为企业减负333.5亿元,全力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冲击、增强信心。项目投资支撑有力。抢抓政策窗口期、机遇期,建立重大项目滚动储备机制,设立项目前期专项资金,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14个,省“六个千亿”重大项目282个、数量列全省第二,争取专项债291.4亿元、是上年的2.8倍,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67.6亿元,新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1.1万亩、增长95%,5个项目获国家能耗单列,数量占全省一半,固定资产投资2925亿元、增长7.2%。外贸出口较快增长。深化外贸企业精准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抢订单拓市场行动,组织外贸企业商务包机赴境外参展,实施“百展助企”供需对接活动,进出口总额4400亿元、增长16.3%。促进消费复苏回暖。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5.4亿元,支持餐饮、住宿、旅游、零售等领域消费提振回升,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桐乡成功创建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全市放心消费指数蝉联全省第一。

二是深化首位战略,城市能级持续增强。系统谋划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设路径,128个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重大项目。重大交通工程提速推进。全市人民盼望已久的通苏嘉甬高铁、嘉兴机场、沪平盐城际、中心城区至县(市)4条快速路射线全面开工,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苏台高速嘉兴段开工建设,首条海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行,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285万标箱、增长28.4%,增速列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前20强港口第一,海河联运作用充分发挥,成功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发改委印发新发展阶段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祥符实验室落地运行,成功承办示范区三周年现场会和开发者大会。深入实施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行动计划,“三区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12项成果入选实践创新案例。市域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的统筹机制得到完善,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程14个,复垦建设用地1.1万亩,320国道嘉兴段取消收费,结束全市国道收费历史,秀洲运河湾新城、海宁钱塘国际新城、桐乡凤凰湖新城等区块展现新形象。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取得突破。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8.7%。科创动能持续增强。联合设立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基金,启动建设清华柔性电子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合作共建中国特检院长三角分院、路空协同立体交通研究院,浙大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获国家三部委批复实施,南湖青创城启动运营,省海外工程师入选数和高技能人才引育数均列全省第一,蝉联全省科技创新鼎,获批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获国务院批复。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实施“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新材料制造业增加值、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列全省第一。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百亿企业2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是前三年总数的2.1倍,新增上市公司11家、累计80家,巨石集团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实现全市零的突破。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整治高耗低效企业2284家、腾退低效用地2.8万亩,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63%和138%,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加30.1万元、首次突破200万元,亩均税收增加5.4万元、首次突破30万元。服务业扩容提质。深化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新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5家,年交易额超百亿元专业市场达到7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7万亿元、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分别增长13.7%和16.8%,成功创建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制定出台种业振兴实施意见,加强特色农业品牌保护发展,2个水稻品种入选全国超级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6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未来农场5个,农田退水“零直排”模式获全省推广,耕地保护考核列全省第一,获得全省农业“双强”赛马激励。

四是聚焦改革赋能,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坚持以改革引领体制机制重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数字化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实施75项便民利企“一件事”集成改革,95个省级重大应用实现贯通落地,数智国医应用获全国推广,邻里运动、智慧物流等9个应用入选“一地创新、全省共享”试点,6项改革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深化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获批QFLP全域试点,落地全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22个外资项目列入商务部重点名单,数量列全省第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服务大厅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全省试点,推广实施企业信用修复机制,货运车辆畅行码、企业风险智治等做法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创新案例,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评价保持全省第二。

五是突出生态宜居,美丽嘉兴加快呈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景象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荣获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成功创建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省首批“无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获全省推广,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全覆盖,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城市功能有效提升。一体建设现代新城和历史名城,南湖湖滨、运河新区等9个片区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建成一批省级未来社区,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获评国家“千兆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老旧小区征迁改造120.8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14万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管理标准体系,建成“席地可坐”城市客厅、样板路段、样板街区47个。美丽镇村建设全面推进。深化“千万工程”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体系,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13个、特色精品村23个,新增美丽乡村精品线7条,新改建和提升“四好农村路”470.6公里,33个村列入省级未来乡村建设试点。

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打造22项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入选全省唯一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9年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6∶1。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企业社保缓缴、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发放稳岗资金4.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4.6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大病无忧”保险参保人数276万人,长护险等4个项目入选全省共同富裕试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23所、学位1.8万个,入选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学校13所,嘉兴学院实现硕士研究生首次招生,海盐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开工建设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首次获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A+等级,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短板,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床位1234张、婴幼儿托位6500个。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高质量承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建成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99个,歌剧《红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社会治理更为有效。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扎实推进信访问题化解,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智安街道经验获全国推广。科学有效做好防汛防台工作,成功防御“轩岚诺”“梅花”台风。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完善民生实事谋划、推进、督办机制,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免费健康检查惠及群众22.8万人次,为2.3万名低收入农户购买医疗补充保险,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42户,提标改造农贸市场49个,新增公共停车位1.2万个,为183所学校安装空调9008台,新建智慧书房115个、社区运动家100个,以实际行动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兑现政府承诺。

七是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治理效能得到提升。坚持对党负责、为民尽责、依法履责有机统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突出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法治建设。完善政府工作规则,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政务公开指数全省第三,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4件、政协委员提案309件。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变革型组织塑造,建立工作抓统筹、抓落实机制,持续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获批省级以上试点43个。狠抓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建立重点工作晾晒比拼、跟踪督办机制,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15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强化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提升。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迈出新步伐,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民族宗教、外事侨台、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一些指标完成情况还有差距,这既有疫情和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也反映出工作还存在不足。主要是:经济稳进提质基础尚不牢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仍需加快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充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力,城市能级品质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还需不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还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社会治理、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本质安全水平还需提升;政府系统作风效能仍需持续优化。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守好“红色根脉”,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两个率先”,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环境和能源计划目标。

今年,我们将突出抓好十方面重点工作:

(一)着力帮企业促发展,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企业好则就业好,企业好则经济好。坚持把惠企助企摆在突出位置,用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以真心实意做好企业帮扶,助力企业强信心、增后劲、提能级。

强化惠企政策落地。扎实推动国家、省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优化惠企政策直通车平台,推出一批精准有效的专项扶持措施,最大限度挖掘降本减负空间,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40%,给予小微企业10%以上价格扣除评审优惠,与企业共克时艰、携手并进。

加强和优化企业服务。扎实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及时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做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深化减证便企服务,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证照互通应用,实现企业年报“多报合一”。加强金融服务保障,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规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让企业多受益、真解渴。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打造“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深化信用在审批监管、公共资源领域应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清理规范各类服务中介、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二)着力扩投资促消费,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

抓住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机遇,紧盯重大项目,精准高效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大力实施省“千项万亿”工程、市“551”工程,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热潮,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科学精准做好项目谋划,做深做实前期工作,储备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接续有力。攻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强化投资赛马、项目晾晒,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建设用地指标,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求。

更大力度强化项目招引。统筹招大引强和激活内资,加快构建全市“一盘棋”大招商格局,完善重点地区招商网络,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用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十周年红利,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引商,加大制造业外资项目和优质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打响全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品牌。加强本地龙头企业投资服务和保障,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让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嘉兴。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抓住消费复苏机遇,推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加速回暖,促进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挖掘消费潜能,发挥海宁皮革、桐乡毛衫、平湖箱包等品牌优势,鼓励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创新,推动步行街、商圈、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加大夜间经济培育力度,深化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三)着力深化首位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放大战略叠加效应,加快建设“七型城市”,不断增强嘉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竞争力。

全力支持嘉善“双示范”建设。落实落细国家、省支持政策,实施19项示范任务,推动嘉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和乡村振兴示范县,率先开辟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打造嘉善北部新城、祥符荡创新中心、中新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等方面推动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提升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显示度。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深化沪嘉同城,聚焦基础设施、产业科创、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与上海全方位对接,办好上海·嘉兴城市推介系列活动。积极联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探索建立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特色会展合作机制,加快融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等平台合作水平,积极引进功能型、区域型总部基地,高效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实现与虹桥功能互补、优势叠加。

大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深化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建设高铁新城。积极争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力度,建设“温暖嘉”未来社区,为群众创造安全舒适生活空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各县(市)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美丽城镇。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用创意点亮城市空间,让城市每天都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四)着力提升科创动能,建设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做实做强创新平台。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全面启动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打造浙大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深化亚太路科创带建设,提升发展南湖湘家荡、秀洲天鹅湖、海宁鹃湖等科创湖区,构建协同互补、联动发展的创新共同体。高标准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打造一批建院20周年标志性成果,推动南湖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发展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创载体,加强创新平台绩效评估,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大力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科创金融母基金,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推广知识产权和投贷联动模式,支持嘉兴银行向科创金融特色银行转型,新增科创企业贷款300亿元以上。实施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争取设立深交所、北交所服务基地。加强科创金融区域协作,构建创业孵化、科技服务合作机制,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有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深化“百企百院”建设,常态化开展院企银企对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78%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深化全国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50家。深入实施“星耀南湖”人才计划,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完善住房安居、子女就学、医疗服务保障机制,在职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480名以上,新增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个、大学生10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更多人才选择嘉兴、成就梦想。

(五)着力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争创“浙江制造天工鼎”。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加快打造新材料全球性集群,培育壮大光伏、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网络通信等全国性集群,推动县(市、区)打造各具优势的区域性集群,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突出抓好低效用地成片腾退,打造一批高品质小微企业园,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0家,腾退低效用地2万亩,为引进好项目、发展新产业留出空间。

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聚焦数字赋能、节能降碳,组织实施“两化”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两化”改造全覆盖。推进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化应用,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家,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2.3万台。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0家、清洁生产企业100家,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方阵。深入开展“雄鹰行动”,实施制造业十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设立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深化“上市100”行动,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实施“千企创牌”行动,新增省级“品字标”企业50家,打响嘉兴智造品牌。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强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六)着力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

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扎实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把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建设高能级铁路枢纽。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铁路、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杭州萧山机场接线工程嘉兴段、下沙至长安市域铁路,加快推进沪乍杭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秀洲至海宁、海盐至海宁市域铁路纳入国家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强化市域铁路站点TOD模式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枢纽带动效应。

建设海河联运枢纽。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构建“一枢纽八联十通道”海河联运网络,开工建设鱼腥脑航道、杭申线航道改造工程,推进内河航道等级提升,加快打通堵点,提升通行效能。深化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合作,加快万吨级泊位码头集群建设,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突破300万标箱。发挥海河联运经济效益、绿色低碳优势,布局建设连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内河码头,让海河联运惠及更多企业。

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全面推进嘉兴机场建设,加快建设圆通航空物流枢纽,统筹推进机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核心产业和临空先导产业,培育现代航空物流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

建设高效便捷公路枢纽。完善高速公路“三纵三横七连”路网布局,加快建设苏台高速嘉兴段,开工建设沪杭高速嘉善联络线、海宁联络线和杭浦高速海盐联络线,提升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高速公路衔接水平。加快市域快速路网建设,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拥堵路段扩容改造,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动,强化市域主要功能片区快速连接,让群众出行更顺畅、更快捷。

(七)着力抓改革促开放,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以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深化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率达到90%。实施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改革,大力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优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提高土地、资金、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国企降本增效,不断增强国资国企竞争力、创新力。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健全动员运行体系。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打好稳外贸攻坚战,抓住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500家以上,出口占全省份额保持稳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支持外贸龙头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营销网络,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

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做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嘉兴综合保税区,提升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争取设立嘉兴港入境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开展平台能级提升行动,推动“万亩千亿”园区平台扩容提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临港装备制造、港航物流、滨海旅游产业,打造杭州湾北岸重要增长极。

(八)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现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深化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嘉兴乡村的靓丽风景。

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种业振兴计划,提升发展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保护和发展嘉兴黑猪、桐乡杭白菊、凤桥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产业“一县一特”“一镇一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开发利用,扩大嘉田四季、嘉兴大米等品牌知名度,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打造全域和美乡村。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启动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一批农业文化遗产,营造“留住乡愁”的村庄环境。积极构建未来乡村生活场景,建成省级未来乡村20个以上,让嘉兴的乡村呈现更多未来元素、更好彰显江南韵味。

持续推进强村富民。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农民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所有村年经常性收入超过16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60万元。深入实施农民“共富十法”,鼓励群众首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项目、获得分红,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农人、新农商,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全省领先。

(九)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擦亮绿色低碳循环城市金名片

坚持把绿色化、低碳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

突出抓好水生态治理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建设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持续开展碧水绕城、绕镇、绕村工程,扩面提质污水零直排区,市控断面三类及以上水体比例稳定在95%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厂工艺提升、供水管网改造,让广大市民喝上最优质自来水。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修复,深化美丽河湖建设,推进全域水系重构和湿地生态功能提升,展现清水绿岸、秀水泱泱的美丽景象。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完善环境污染发现预警、快速处置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深化清新空气行动,加强臭氧污染治理攻坚,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争创国家“无废城市”。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4%以上。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扩大核能综合利用,加快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推进全市域光伏、储能、虚拟电厂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基地。深化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零碳社区,打造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市,建设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公交专用道设置比例均提高到30%以上,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

(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真实可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持续打响“幸福一‘嘉’人”民生优享品牌,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成色。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推进“扩中”“提低”,深化家庭型共富财税政策改革试点,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推动社保扩面提标,健全商业医疗保险和长护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大病无忧”投保力度,基本养老保险户籍人员参保率达到97%以上。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实施困难群众“共富十助”行动,完善因病致贫返贫防范机制,用心用力兜牢民生底线。加强住房保障,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8万套。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加大生育支持力度,完善高质量养老和普惠育儿服务体系,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000张、婴幼儿托位3500个,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提质增效,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大学校建设和优质师资引育力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响“优学在嘉”品牌。支持嘉兴学院创大争一流,推动嘉兴南湖学院特色化发展,推进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扩容提质培优,让教育成为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的关键支撑。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机制,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

建设高水平健康嘉兴。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深化落实分级分层分流诊疗机制,提高疫苗接种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加快建设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积极争取浙大二院长三角国际医院建设,建成投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深化“名医到嘉”工程,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让更多优质医疗服务惠及群众。积极推进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深化社区运动家建设,打造城乡一体“10分钟健身圈”,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运动、健康生活,建设全生命周期友好型城市。

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供给。深化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实施嘉兴文化研究工程,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动“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天籁阁等名胜古迹复建,塑造“江南文化之源”城市标识。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与浙大文化合作,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示、利用、研究,推进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实现“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深化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打响“船游嘉兴”“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

营造平安稳定社会环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推行“四治融合+协商治理”模式,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进专业调解队伍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从严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海塘安澜工程,提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平安护航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嘉兴。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争先理念,时刻保持“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到极致”的拼劲闯劲,对标一流、追求卓越,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必须强化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增强“抓住机遇赢得先机、错失机遇落后时代”的紧迫感,善于从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政策取向中寻找新机、把握先机,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工作导向,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资源要素瓶颈,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增添持久动力,把工作做成特色、做出亮点、做得精彩。必须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共谋发展、齐心干事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向本次大会提交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请各位代表审议并票决。对大会确定的项目,我们将坚持“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迈上新征程、肩负新使命,市政府将坚决扛起革命红船起航地的责任担当,坚持高站位、实干事、严要求,在扎实建设忠诚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实干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始终把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求实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兴的殷殷嘱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讲政治、抓落实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全力推动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强化“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想问题、作决策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花更大精力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带头厉行节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始终把实干担当作为鲜明导向。坚持以实干实绩论英雄,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又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踏实干事、务实担当、扎实履职,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开展“四敢争先”实践活动,持续激发敢闯敢为的锐气,敢于和最好的比,勇于同最强的赛,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不断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准则。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政务公开,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持续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品牌。

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要求。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切实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防范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廉政风险,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的新风正气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两个率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