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浙江嘉兴:“良田”现“丰景”,“链”动共富梦》
浙江省嘉兴市素有“鱼米之乡”“浙北粮仓”的美誉,以不到全省十分之一的耕地贡献了六分之一的粮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
嘉兴市第一产粮大镇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激活农业发展活力,通过串联起基地生产、种业研发、稻米制品规模加工等环节,打造稻米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亿,实现了从农业大镇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跃迁。
小田变大田,整出良田多产粮 站在新塍镇火炬村的田园观景台上向四周眺望,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的景象蔚为壮观,一片片田地间,麦苗随风摇曳,泛起层层波浪。近年来,火炬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98.6%的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让片区耕地从1.98万亩增至连片的2.37万亩,“改”出了浙北地区最大的高标准农田。 “满天星”连成了“万亩方”,为开展机械化农业腾出了空间。“万亩方”天福片区,麦田一旁,农户杨颖烽正在教几名农户操作植保无人机,模拟喷药、施肥等多种操作场景。 杨颖烽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水稻三种作物,年产值近800万元。“‘万亩方’不是简单整合地块,而是以配套的河道水源整治、高标准机泵建设、机耕路面硬化等措施,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介绍说,目前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产量提高了近40%。 为了让更多像杨颖烽一样的种粮大户脱颖而出,近年来,新塍镇还在不断扩大“万亩方”版图。目前新塍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49万亩,粮食功能区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6万吨。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起,新塍镇创新引入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2022年实现稻渔产值32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万亩方”亩均效益。 繁育加推广,培育良种种好粮 除了向土地要产量,近年来,新塍镇还积极开展育、繁、推一体的稻米种业开发,从源头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种植与管理,不断提升粮食品质。 以“万亩方”高标准农田为基础,2018年,新塍镇成功引进由五芳斋集团与嘉兴供销社、嘉兴农科院共同组建的种业龙头企业,浙江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建种子生产加工中心、高标准科研育种基地和高标准制繁种示范基地。 在“禾天下”育种基地,科研人员们管护着4万多份育种材料,通过一代代保留亲本优秀性状,他们围绕“新塍稻”优质、高产、多抗、生态、安全等方向研发选育。“近年来,我们陆续成功审定‘嘉优9号’‘嘉禾优726’‘嘉禾567’等优质稻米品种,目前已向农户推广种植。”种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了让优质稻种更快由“小田”走向“大田”,新塍镇与“禾天下”深化合作。去年9月,禾天下万亩数智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落地新塍。双方开始合作打造9340亩水稻良种繁育区,用于优质稻种的规模化种植。 2022年,新塍镇种业产值已突破2亿元。种业“新蛋糕”越做越大,农户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仅每年都能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以入股方式参与土地分红。2022年,火炬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02万元,分红11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1万元。
稻强米更强,产业成链好销粮
“种得好、卖得难”,是困扰稻米市场发展和农户致富的难题之一。为补齐“稻强米弱”短板,新塍镇将稻米产业链延伸到烘干、仓储、加工等各环节,推动稻米全流程绿色标准化生产,提高了“新塍米”的“附加值”。 虽不是农忙时分,但位于新塍镇的秀洲区日月米业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控量包装机组流水线正飞速运转,一遍遍重复着灌米、封口、抽空、喷码、叠包等工序,每2.5秒便产出一袋优质大米。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低温存储、低温烘干、大米色选等技术逐步成熟,公司构建了涵盖烘干、仓储、加工、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在绿色标准化生产加持下,公司生产的“铭宇大米”“玉穗丰大米”逐渐走出嘉兴市场,销量不断实现突破。2022年,该公司稻米产品销售额达到1亿元。 既要强龙头,也要联农户。近年来,新塍镇引导日月米业等农业龙头在“链”上发力,串联起了农户们的“共富梦”。新塍镇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依托“龙头企业+农资农服企业+种植企业+加工企业+销售公司”融合模式,共联结农户1000余户,覆盖水稻种植面积50000余亩。此外,新塍镇还注册了“新塍大米”公用品牌,推出种植加工标准,让普通农户也能种出无污染、纯天然的生态农产品,获得更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