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场,何以坚守?
水洞埭97号,是一处怎样的存在?
这里是一所始建于清末民初,至今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传统院落式民居。跨进院门,古朴诗意迎面而来,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却依旧不失江南古民居的风雅韵味,气质独特。穿过百年光阴,似乎还能一睹当年的风情。
2008年,这处百年老宅以崭新姿态迎来新使命——平湖书场。至此,诞生至今也已百年之久的平湖书场,告别了“居无定所”的历史,有了固定场所。百年书场遇百年老宅,唱出了深得人心的时代新曲。
一
书场,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平湖书场也不例外。
据平湖书场负责人王加立回忆,现在的平湖书场,最早是由他外祖父马龙生的父亲开办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王加立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母亲都在书场工作,他也几乎每天被带在书场,从小在说书声中长大。那时,还年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论寒暑,不管晴雨,每天都会来听书?三尺书台,有何魅力?现在,在书场工作了37年的他,懂得了听书人乐此不疲的坚持,也更加理解了祖辈创下这份营生的意义。
走过百年,平湖的书场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变革。比如在体制上,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政府经营。在数量上,从最初只有“平厅”与“快乐园”两处书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镇乡乡有书场,有的村里都办起了书场,数量达到鼎盛;再到如今,仅平湖书场一家仍在经营。在受众上,最早的书场开在城里,是城里风雅人士的光顾之地;后来书场开遍乡镇,且开进茶馆,一杯茶,一场书,就是当时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如今,平湖书场的听客多为老年熟客,他们大多买了联票,每天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在一部又一部书的陪伴下,度过一年又一年。听着听着,有的人就不再出现。
百年来,平湖书场几次差点关张。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各种形态的文化呼啸而来,书场渐渐走向没落,不少亏损倒闭,平湖书场也风雨飘摇,几次停书。但一批忠实的听书迷一直希望重开书场,找回旧时光。2003年时,我市文化部门开始了重开书场的尝试,但由于没有固定场所,书场碾转换了好几个地方,直到2008年,搬入了位于水洞埭的张氏老宅,才终于安定下来。
百年风云变幻,书场几经变迁。但至今,它还在。
每天书声悦耳,每天高朋满座。
这是平湖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平湖听书人的幸福。
二
百年书场,何以坚守?
记者探究发现,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满足百姓文化需求。书场从诞生至今,其文化阵地的属性一直都在。以前,书场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承载地,可以说备受追捧,去书场听书,成为许多人的文化盛宴。沙场边关的刀光剑影、贤臣良相的运筹帷幄、才子佳人的卿卿情谊、市井人物的嬉笑怒骂,都在说书人的口中娓娓道来。听一场书,也是受一次教育的过程,是非曲直、荣辱浮沉,善恶忠奸、英雄侠义,都在书里演绎得惟妙惟肖,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如今,虽然书场的高光时刻早已过去,但其仍是忠实的老年听众文化娱乐生活的主阵地。走进平湖书场,泡一杯茶,在属于自己的“贵宾专座”上坐定,饱一下午的耳福,已成为不少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
其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场无疑是弘扬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这方小天地里,各种传统曲艺“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诸多经典。如今,平湖书场最多开讲的还是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平湖方言属吴方言,因此对于评弹,平湖人听得懂,也爱听。此外,2017年平湖书场并入非遗中心后,平湖钹子书等其他本土非遗艺术也多次在书场展演,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了作用。
其三,为民情怀落到实处。小书场蕴含着大民生。在历史上,平湖是较为著名的“说书码头”,后来书场虽几经兴废,但听书的传统一直都在。到了2007年,100多位老听客联名上书,希望开出固定的书场。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政府认真对待,雷厉风行,不久就达其所愿。如今的平湖书场选址位于市中心,辐射居民多,周边交通十分便利,深得老年听客满意。自2008年重开后,平湖书场又经过了两次装修,提升改造后,书场不仅规模扩大,有120个固定座位,且环境优雅,很符合书场的气质。但在价格上,平湖书场一直是平民价,花5元就能享一下午的休闲,倘若买上半个月的联票,每天只要4元。现在,书场的百来位熟客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已68岁。这处好地方,已经成为他们的最爱,往往下午1点才开唱,12点不到就有不少人前来报到。为让老人们不等门,书场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提前到了11点半。
三
文化场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在这方面平湖书场显然是“物尽其用”的,一年近300场书、接待听客3万多人次,从2008年书场重开至今,一直如此。
一年又一年的坚守,因为被需要。
很多人也许很难理解这种坚守。除去一年中天气最热的七八两月及每月的31日,平湖书场天天开张,每天又几乎都是昨日重现。相同的听客,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有的半眯半盹等着好戏开场,有的跟着曲调摇头晃脑好不陶醉,连每个人的听戏表情都似乎固化了。台上的说书先生和所说的故事倒是一直在变。有时是“单档”,一人自说自唱、自问自答的“独角戏”;有时是双档,两人一档,一问一答,互动演绎。但不管怎么变,听书人都乐在其中。
这份坚守,守的是情怀。很多老年听客从年轻时起就爱到书场听书,可谓“铁杆粉丝”。今年76岁的陆自强就是如此,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书场的忠实观众,每天12点半准时到书场,从不缺席。他还特地备了两把扇子,每当听到中意的评弹,就请演员在他的扇子上签名,并记下书名与听书时间。如今,这两把扇子已写满他的听书时光,更是他的美好回忆。观众对书场有深情,书场工作者也对这里充满感情。王加立在书场工作已37年,明年就要退休了;原平湖书场经理胡似松1993年进入书场工作,现在仍在这里。在漫长的年月里,他们守着平凡,且与岁月共情长。
这份坚守,守的是温暖。每天走进书场的小门,每天一杯热茶、一句问候,融于每一天日常的听书日子里。如此日复一日的平淡,却是老年听客的最爱。有老年人每天从新埭、独山港倒两三次公交车到书场,只为赴一场文化盛宴;有听客专程从周边县市赶来,只因他的城市没有书场,而平湖书场还在唱着评弹。对老听客们来说,来书场听书,听的不仅仅是书里的故事,还有老友间的惦念,每天在书场碰个面,就是最好的安排。书场,是他们的心之归所。
这份坚守,守的是传统。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技术不断迭代,文化也更加多元,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捷。拥抱新事物、新变化,固然是必然。但并不是说老的、传统的就该抛弃。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一路走来,经过千年洗礼,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化遗产,只有不断传承与发扬,才能守住经典,不负时代。而书场,一直默默坚守着非遗艺术的传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之一。
回望平湖书场百年兴衰,一切已成过眼烟云,唯有当下是最可把握的。值得庆幸的是,平湖书场已回归,且日日满座。这里,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江南文化的血脉,而且在日益老龄化的当下,也承担着为更多老年群众带来文化获得感的重要使命。对他们来说,一杯茶,一场书,就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