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金钥匙”
河山的“共富剧场”里精彩不断
伴随着婉转动听的唱词,一曲曲精彩越剧曲目轮番上演……前不久,河山镇堰头村文化礼堂戏台前十分热闹,原来是村里乡贤出资,请来越剧团为村民唱戏。不少村民都“呼朋唤友”相约来听戏,“我们每天吃好饭,都约好来戏台前听戏,戏唱得好听得来,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很开心!”
今年,河山镇开设了10个“共富剧场”,进一步挖掘群众文体团队力量,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为群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公益性演出,堰头村文化礼堂戏台就是其中一个。
“一员一机制一课堂”升级了
“共富剧场”内精彩不断
去年,河山镇聘任网格文艺员,实施文化礼堂“金钥匙管理机制”,开设群众文艺课堂,即“一员一机制一课堂”,推动文化礼堂“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办”。今年,为持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一员一机制一课堂”2.0版本和“共富剧场”在河山镇应运而生,在管理领域、管理团队、管理时间三大方面进行扩容。
在前期河山镇“共富剧场”启幕仪式暨“一员一机制一课堂”2.0版启动仪式上,八泉村非遗手工队等10支新队伍加入“金钥匙”管理团队中,管理团队从原来的15支增至25支,管理领域也从文化礼堂扩展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书屋等阵地,管理时间则从每周平均2.5次增至4次。
扩容的不仅是数量频率,更是真诚的服务情怀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得益于“一员一机制一课堂”的扎实运行,“锦绣河山共富剧场”顺势而生,通过群众文体团队力量和第三方专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各演出团队走进剧场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公益性演出。今年以来,全镇10家“共富剧场”已开展公益性演出20多场,受众达3600多人。
用好“金钥匙”
文体活动嗨起来,团队合力聚起来
在“一员一机制一课堂”工作中,“金钥匙管理机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金钥匙”究竟怎么用、如何用得好?河山镇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去年,“金钥匙管理机制”刚实行时,部分文体团队未能按照既定时间做好管理工作,询问后才得知是因为临时变更了管理时间。
为提高文体团队管理积极性,规范管理文化礼堂等阵地,河山镇逐步探索实施各项配套机制。一方面实施礼堂管理积分机制,对参与礼堂管理的人员按照时长给予一定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物和服务,让礼堂大管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另一方面实行成效综合评价机制,由村文化专管员、普通群众组成的评价组按季度对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共分A、B、C、D四个等级,连续两次C级或一次D级则收回钥匙,取消礼堂管理资格。
拿到“金钥匙”的文体队伍热情满满,团队凝聚力也更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礼堂灯亮了、人多了。各文体团队发挥特长,在礼堂内积极开展小品排练、排舞培训、麦秆画教学、乒乓球月度赛等活动。
文化礼堂人气更旺
文化与文明交相互融
“一员一机制一课堂”的升级,文化礼堂的常态开放,文化活动的高频开展,催生了更多文体团队的茁壮成长和文艺节目的推陈出新。
在前期举办的桐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巡演河山镇专场现场,反映文明创建的小品《垃圾分类风波》赢得阵阵掌声。节目成功演出的背后,离不开主创人员的功劳。“这段时间,我们一边参与礼堂管理,一边加紧排练这个小品,为了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大家总是分工合作,抽空排练。”石栏桥村裕农小品队领队沈红说。裕农小品队也是今年新拿到“金钥匙”的队伍之一。
小品排练好后,他们就在村里的“共富剧场”内为村民演出,获得村民一致好评。“接下来,我们还将排练移风易俗等题材的小品。”沈红说,通过小品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创建深入人心。
文化如露,滋养万物悄无声息;礼堂有形,汇聚文化浸润民心。
接下来,河山镇将进一步建强阵地、育好队伍、用活机制,推动“一员一机制一课堂”工作不断延伸拓展,依托“共富剧场”,将各村文化礼堂串珠成线,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为文明创建、共同富裕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