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33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7-03 10:33 信息来源:市金融办 浏览次数:

张仿龙委员:

    您在市政协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耕金融生态、以市场化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小微企业是嘉兴经济最具市场活力的群体。近年来,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企业信贷获得感有所增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637.24亿元,新增占比48.93%;新增信用贷款204.81亿元,新增占比15.92%;企业贷款利率4.12%,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29%,均处于历史最低区间。

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具体举措

一是加强信贷有效供给。深入实施小微金融提升工程,2022年全市有4.13万家市场主体获得融资2115亿元,户均金额512万元,融资金额居全省首位。积极争取全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破难先行试点资格。试点期间,引导嘉兴市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嘉兴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与7家银行签订金融滴灌精准帮扶合作协议,全市新增经营贷116.39亿元,惠及个体工商户1.5万户。持续开展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累计新增首贷户2.2万户,涉及首贷金额1006亿元。

二是着力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抢抓央行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机遇,创新小微转贷款服务模式,2022年累计投放低成本再贷款贴现资金167.1亿元,惠及小微主体6000余户。做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阶段性减息的政策延续,2022年累计发放普惠小微支持工具激励资金2.89亿元,带动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8.26亿元。引导银行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的资质、经营状况、贷款期限等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减轻企业负担。目前,企业贷款利率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区间。

三是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积极构建数智金融服务体系,在政府办事窗口、重点园区、专业市场等布放“贷款码”,方便中小微企业“线上办”“掌上办”。推动法人银行下放小微授信审批权限,目前全市13家法人银行均已落实审批权限下放,平均授信审批时间3.5天,较2022年缩短1.3天。完善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机制,进一步明晰责任认定标准,推动基层客户经理“敢贷、愿贷”。2022年全市法人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1249人次,免责金额2.24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虽有所缓解,但离群众和企业期盼尚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市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加强信用信息共用共享。一是加快上线“浙里贷”嘉兴应用。目前,嘉兴科创金融服务平台与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完成贯通,底层数据实现了共享共用。同时,平台也已上线融资服务功能,30多家银行机构均推出了线上贷款产品。下一步,将着重推进融资服务功能在“浙里办”应用上的运用,企业通过“浙里办”就能实现融资需求的线上申请。二是引导督促企业和个人用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结合日常监管职责任务,对各部门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开展梳理,积极探索失信企业名单公示、市场准入限制、任职资格限制、实施信用监管、反馈惩戒信息的完整闭环,推动实现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有效治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优化政银信息共享。加强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三方协同,推动重点支持公共数据、企业数据、项目数据共享共用,着力化解信息壁垒。四是加强政银企对接。6月,由市金融办牵头,举办了全市首场外贸企业政银企对接会,邀请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和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为外贸企业进行产品宣讲,现场对接融资需求。下一步,市金融办将联合经信、商务等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适时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最新财政金融信息和产业动态。

(二)优化金融政策服务。一是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破难行动,完善针对小微企业法人的信用评价模型、风险管控技术和批量授信审批机制,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完善小微企业园“伙伴银行”机制,发挥好“金融指导员”服务企业作用,深化“连续贷+灵活贷”机制,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年审制、随借随还、中期流贷等产品创新,扩大普惠贷款和绿色贷款占比。二是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改革。完成对嘉兴融担公司的8亿元增资工作,切实增强担保实力。开展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工作,不断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敢担、愿担”机制的形成。力争全年政府性融资担保余额突破200亿元,户数超过10000户,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为小微企业担保助贷的作用。三是优化财政奖补政策。以科创金融改革国家级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创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四是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充分利用科创金融改革国家级试点的有利契机,鼓励辖内法人银行机构继续探索针对科创小微企业的容错免责机制,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认定标准。支持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进一步激发基层客户经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三)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深化“上市100”专项行动,按照拟股改、拟辅导、拟报会、拟上市等不同阶段,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积极争取深交所、北交所培训服务基地落地嘉兴,探索开展“学院式”“研修式”上市培训,支持更多中小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整合券商、律所、会所等优质资源,探索组建“上市公司服务联盟”,为上市公司提供全链条综合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发债企业意向清单,引导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绿色债券等开展低成本融资。三是引导地方法人银行积极向上争取央行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小微企业。深化与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低息资金份额投向嘉兴,进一步打通、拓宽政策性资金进入中小微企业渠道。鼓励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持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小微等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扩大首贷户、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等规模,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嘉兴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20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