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 > 工作推进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千万工程”20年

众筹“博”来文明风

发布日期:2023-08-02 09:58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乡间小道升级


【讲述人】

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村民、海宁市丰润绳带织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郁武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天一热,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也架不住毒辣的太阳。我所在的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这段时间最热闹的地方非村里的民心学堂莫属。

活动室里,十多名村民,有的组队在打乒乓球,有的在跑步机上跑步,享受着健身的乐趣。腿脚不利索的徐大爷则对这里的按摩椅情有独钟,“按摩按摩,腿舒服不少呢!这里还凉快,适意得来。”

文明、共同富裕、美丽……这些词是我们村的标签,我们因此而出名;20年前,我们村也很出名,不过是出了名的穷。

这几年,博儒桥人脸上的笑容是越来越多了。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村里脱胎换骨的变化感到自豪。

(一)

要说20年前的博儒桥村,我真是有些不爱提。

博儒桥村由博儒村和陆联村两个村合并而成,这不是强强联合,这两个都是当时的“市级重点经济扶持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加起来不足10万元。“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这是我们心中的痛。

博儒桥村的地理位置,真叫偏僻。村子位于周王庙镇的大西北。路都是烂泥路,“雨天淹没元宝口(雨鞋),晴天踢伤脚背头。”说的就是当时村里的泥路。路面铺上些砂子、石头,又窄又不平,勉强能通过一辆拖拉机。拖拉机在路上来回开几趟,路面就变得坑坑洼洼了。村民怨声载道,但村里也拿不出钱铺水泥路,几条烂泥路见坑补坑、见洼填洼。

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是不折不扣的农民,种油菜、种小麦、养蚕,干的都是看天吃饭的营生。因为穷,邻里关系也不好。谁家的鸡把我家种的青菜啄了,怎么也要讨个说法;打农药不小心打到了人家的桑树上,害得人家的蚕宝宝死了,那是肯定要大吵一架的……

我觉得,“穷乡僻壤”这个词就是为当时的博儒桥村量身打造的,年轻人根本不想待在村里,都跑到外面去了。在外遇到老乡,问起我是海宁哪里人,我都有些抬不起头,只说一句:“我是周王庙那里的。”有一次我的客户来村里,看到村里的环境这么落后,马上脸色就变了,生意差点没做成。

2003年,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我想着,要是能趁着这次整治把村里环境改变下就好了。

只是我们村底子这么差,怎么整治?拿什么整治?

“千万工程”启动后不久,村里新任的村书记吴清江上任了,当时恰逢博儒砖瓦厂政策性关停,留下了84亩建设用地。镇政府给了村里两个方案,一是建设用地复耕,可以白“捡”100万元;二是自己盘活,风险自担。吴书记毅然选择了后者。

消息一出,村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

“我们世世代代都种桑养蚕,为什么要发展工业?这个书记到底行不行?”

“100万元起码是实实在在到手的,自己建厂万一亏了呢?”

“村里这么穷,哪里有厂子愿意来啊?算了算了,村里的事我们也管不着。”

……

别说村里的老头老太不理解,我也不明白。我们村交通不便利、基础也差,工业能发展得起来吗?万一亏损了,不是眼睁睁看着钱打水漂了?

没想到,博儒桥村采用当时较为“超前”的模式:土地出让、土地出租和标准厂房建设等将资产盘活,获得土地出让金净收益350万元,收获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这对于当时的博儒桥村而言,可以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

利用收获的第一桶金,村里陆陆续续新建标准厂房、店面房、改建旧厂房,菜市场也扩建了。2009年,博儒桥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我对村庄的整治,开始有了信心。

(二)

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博儒桥村渐渐像样了。

坑坑洼洼的道路修好了,变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引进,曾经“在村里待不下去”的人们纷纷回到了村庄;还增加了很多新厂房,我也在村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现在来到我们博儒桥村的人,都说我们是一个“公园里的村庄”。在村里走上三五分钟,就会遇到一个精致的小公园。经历风吹日晒,公园内的公共设施却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最多就是褪点色。

形成今天这样的景象,博儒桥村没少下功夫。以前,村干部上门宣传工作,没说几句村民就要关门送客;政府出钱在村里修建的乡村精品园,村民们不爱惜,建完没多久,石桌、石凳已经有了裂痕,一旁的绿化带更是参差不齐,如同被狗啃过一般。

脱离群众的乡村,就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村干部干得热火朝天,村民却在一旁“搞破坏”。工作都开展不下去了……

不久之后,吴书记在我们徐家木桥片区召开了一次党员会议,会上,他提出了在陈家浜建设精品园的想法。

怎么建?众筹!

“我们每个村民都是博儒桥村的一分子,都应该参与到村子的事务中来,乡村建设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村民就不会懂得珍惜,再好的东西都只能成为一时的盆景,而不是长久的风景。”虽然这是一条我们都没有想过的路子,但是吴书记的话获得了我们的一致支持。

关键是,该如何发动老百姓开展众筹呢?

直到散会,也没有形成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吴书记的这个想法,深深触动了我,我想给村里捐一笔钱。

陈家浜那儿的破河堤,凝聚着我所有的童年回忆。我们小的时候能玩的东西不多,在河边戏水、钓龙虾、钓鱼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但转念一想,我入党才两年,大家会不会觉得我爱出风头?捐款给村里,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在炫耀,又或者是和村里有勾结?思来想去,我决定再去找吴书记聊聊。

没想到,吴书记正好来了。“郁老板,我来找你聊聊众筹这个事情。白天我看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书记,我们是心有灵犀啊!我正想去找你呢。”吴书记的到来,让我不再犹豫,“你在会上说的众筹我很认同,我是博儒桥村的一分子,我自己也早想为村里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我手上现在有6.8万元闲钱,全部都给村里,就用来修陈家浜的河堤吧。”

吴书记没说话,一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在村里,这消息一个傍晚就传开来了。吴书记趁热打铁召开户长会,给村民做思想工作。

但是,麻烦总是一个接一个。

整个小组36户村民绝大多数都同意无偿提供土地,众筹建公园。其中有5户村民却怎么也不同意,村干部说破了天,上门做工作屡次被骂出门。

时间不等人,公园必须要建!村里决定先绕过这5户人家,直接开始动工。到了春节,游步道、绿化带已见雏形,来到这5户村民家做客的亲友问他们:“怎么村里的公园,偏偏绕过了你们家?”

一句话让这5户村民的脸上有些发烫。没等春节过完,他们主动找到组长,表示愿意无偿提供土地。就这样,群众做起了群众的工作,问题迎刃而解。

最终,大家一共筹集了11万元,像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基础设施,大家都抢着买来放,共同打造出了第一个精品点——乡村垂钓园。

你别说,大家拼拼凑凑建起来的精品园,不仅建成了,还真建“好”了。垂钓园里的一草一木,大家都格外爱惜,如果看到有人在公共设施上贴小广告,村民隔老远就在出声制止了;根本不用张贴标语,所有的设施,村民们都跟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护。这一项目,成功打开了博儒桥村众筹建设美丽乡村、众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三)

四下环顾,如今的博儒桥村哪里还看得见旧时的模样,要说村容村貌,环境设施,哪点又比城市差呢?

新农村已经有了新模样,新村民也已经有了新思想。

顺着“千万工程”的路子,我们村从2014年开始,又创新建立了“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四共四筹”群众参与模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众筹的名单越写越长。

在22组五金桥修建“口袋”公园时,村民陈坤江的一亩地就在拟建公园的区域内,农民与土地是天生的“亲骨肉”,为这一亩地,陈坤江是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最终在吴书记、村民的共同动员下,他意识到修建公园是一件大好事,最终无偿提供了那一亩地。

徐祖庭老先生将自己家后面闲置的两间屋子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只因有个参观团的成员路过老徐家旁边时,无意中说了一句:“天这么热,希望能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场所。”村里综合考虑了一下,将老徐的两间空房打造成了“村未书屋”。

10年来,我们村共筹资300万元,有150人出资,600多户无偿提供土地,青苗、石桌石凳等捐赠情况不计其数,建成了19个小组的美丽乡村精品园,构建了5分钟公园圈,10分钟健身圈,实现“家家门前有公园、户户屋内有笑声”。

如果你到我们村的东南角,就能看到我们的共富大棚。这个大棚占地86亩,总投资6000万元。这6000万元中,我们村民众筹的资金占到了1/3,剩下的钱,由镇财政补贴部分和村经济合作社自筹构成。再算上农户主动腾出的土地、参与运营管理,可以说,我们村民是这一项目绝对的“主力军”。

你肯定要问,这么“大手笔”的投入,老百姓是怎么同意的?这得益于去年我们村打造的强村公司。按照规划,强村公司由博儒桥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计划投资6000万元,设3000股,每股2万元。村里以户为单位,每户一股,单个项目投资周期为3年,强村公司确保每年给予保底固定收益10%,不受项目盈亏影响,对低收入家庭还有倾斜,最多可以入5股,村里为他们对接银行,畅通融资渠道。

对没怎么走出过村庄的村民来说,投资入股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四共四筹”机制运行了十多年,我们和村干部们早就结下了“鱼水情谊”,村里的事也就是我们家里的事,何况还是每年能拿到“分红”的好事。“入股”共富大棚后,我们每年能拿到2000块的分红。你说20年前,我们能想到今天吗?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项目跑成了,收益也不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16元。不过我倒觉得,钱多钱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筹智、筹资、筹治,我们村把老百姓的心“筹”到了一起,真正让广大群众能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曾经,博儒桥村是全国闻名的贫困村。现在,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属于我们的美丽家园,大步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我们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从一个收入不上万的贫困村到破千万的全国文明村的跨越式发展。

这日子,确实是越过越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