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探索中为中国之治贡献更佳方案
十年“三治融合”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十年前,在嘉兴桐乡,一场以“三治融合”为手段,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开始由点到面轰轰烈烈铺展开来。
此后,发轫于浙北小城的自治、法治、德治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历经时间淬炼而不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治融合”优势何在?“三治融合”不是简单地三者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通过自治的常态机制、法治的保障机制、德治的先发机制,最终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三治融合”改变了什么?“三治融合”给嘉兴带来了两大转变: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更加突出扁平化,更加强调社会多元参与;在治理模式上,从自上而下、单项的、权力本位向多元化、社会本位的方式转变。
“三治融合”又有何深远影响?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认为,“三治融合”标志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已经从倒逼式创新走向自觉自为创新,改变了以往在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后才提升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水平的模式,而是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视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治融合”从桐乡诞生到全国推广
“三治融合”发源于嘉兴桐乡,如果再精确一点,应该是如今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的越丰村。
位于越丰村的三治融合馆新中式的外观搭配江南水墨元素,赋予展馆浓郁的人文气息,场馆内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又显露着现代气息。走进场馆,墙上的历史资料讲述着“三治融合”的十年发展之路。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进入21世纪,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桐乡,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很多社会问题集中且多发,基层自治空间不足、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不良风气逐渐滋生,传统的治理机制、治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位于桐乡南部的高桥镇(现在的高桥街道),伴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开通,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繁重的征地拆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落地、新居民涌入等,使社会矛盾骤然凸显。有鉴于此,2013年初,桐乡市委、市政府在高桥镇越丰村启动试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旨在通过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来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当时市里、镇里要来我们村搞试点,那会儿,我们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都很困惑,对于这种模式能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是持怀疑态度的。”时任越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沈春雷说,“但后来一试却惊讶地发现,很灵!所以我们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越丰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让老百姓有规可循;成立了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让广大村民在房屋征迁、村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组建了道德评判团和法律服务团,通过成员在村里的个人威望、道德品格和法律专长,依法办事、以理服人,强化法律约束力和道德引领力;组建了百事服务团,发动拥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搭建起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为村民排忧解难,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越丰村试点有了成果,于是2013年8月,高桥镇下发了第一个关于“三治”建设的文件《关于成立高桥镇“德治、法治、自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一个月后,桐乡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全国第一个关于“三治”建设的文件《中共桐乡市委 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德治、法治、自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治融合”新模式引起了全省的关注,在经过多方调研后,2014年,“三治”建设成为浙江省创新社会治理的六大机制之一。2015年,桐乡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治”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抓好18项长效工作机制的建设。2017年6月,“三治”经验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同年10月,“三治”经验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三治”经验成熟定型,成为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体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几乎原样采用了桐乡市“三治融合”建设的提法;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将“三治”经验扩展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实践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带着泥土的芬芳,凝聚着基层的智慧,“三治融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
桐乡形成了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一约”即村规民约(社会公约),“两会”即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即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组建‘一约两会三团’,目的就是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实现群众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自己参与干;干得怎么样,自己参与评判。这样一来就推动了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桐乡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国清表示。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三治融合”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这几年,桐乡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建立“乌镇管家”“大麻麻花”“杨家门红管家”等自治品牌,在前期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桐乡全市共有20余万人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维护一方平安和谐。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动态、渐进、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过去,“三治融合”主要运用于综治领域,如今正向多领域治理延伸。比如桐乡探索推行了“三治+积分”,将积分管理融入村(居)民自治、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引导群众参与“微治理”,提升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推出了“三治+金融”,推出“三治信农贷”“三治小微贷”“三治商户贷”等三治金融产品,将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向“三农”、引向民营、引向小微等实体企业。
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十年来,“三治融合”的星星之火在嘉兴各地迅速燎原。海宁创新推出了“西山经验”,推行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等三张清单制度,探索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基层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在推进“三治融合”建设中,探索创新了村务公决法,从宅基地到二轮土地承包,从集体投资到土地征用,从修桥铺路到村庄整治,重大事项全部先交给村民表决……从政府部门到普通村民,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实践证明,“三治融合”呈现出邻里守望、民众自决、社会自治的美好愿景,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路子,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新时期面对新问题,嘉兴将如何进一步深化“三治融合”,创新基层管理新模式?智治,赋予了“三治融合”一项全新内涵。
嘉兴市委、市政府打造了全新的线上“三治融合”平台,推出网上服务治理平台“微嘉园”。东方红日起,红船湖上行。点开“微嘉园”小程序,映入眼帘的是这样耀眼的背景画面。下方是针对居民、网格员、社区干部的不同功能指引,只要确认同意,立马就可以开启高效便捷的网络社区生活。在“微嘉园”的带动下,百姓“抢着干的多了、站着看的少了”。
今年4月,嘉兴开启“民声一键办”模式,将110报警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三方打通,构建信息互联互通“铁三角”。建立“12310”快速响应机制,即1分钟内签收、2分钟内联系、3分钟内指挥、10分钟内到达,并设立非警务事项清单、建立部门会商机制,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源头感知和联动化解能力。
“应当站在建设‘重要窗口’、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审视‘三治融合’,要将‘三治融合’打造成为更加成熟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为中国之治贡献更佳方案。”郁建兴表示,“它的未来,应当而且必须要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制度体系,实现从‘事’到‘制’再到‘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三治融合’在具体的载体和方式上,一定是开放的,而不是统一的。各地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选择‘三治融合’的载体和方式。”
今年是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枫桥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嘉兴也将以“枫桥经验”为创新的源泉,进一步规范“三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这一基层治理“法宝”长盛不衰、绽放新彩、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