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政府动态

“丰”景这边独好

发布日期:2023-08-28 07:38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讲述人】

  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窦国勇

  从寂寂无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近年来,特别是“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墅丰村的变化天翻地覆。

  20年前,墅丰村是个传统农业村,村民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寥寥无几,养猪、养鸭、养湖羊又把村里弄得臭气熏天。

  现在的墅丰村,是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也是省3A级景区村庄、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村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农旅融合带来的新鲜活力。

  这些年,村里的环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打造了很多网红景点。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变了,早上沿着美丽乡村精品线晨跑,中午老年人去老年食堂花三五块钱吃顿饭,下午去村口咖啡店点杯咖啡,晚饭后再到“子恺漫画村”遛个弯,惬意得很。

  我是土生土长的墅丰村人,这些变化,我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热潮。这段时间,不少领导和专家来村里参观,我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向大家“种草”一下我们村,讲一讲村里用20年时光造就的新“丰”景。

  (一)

  2000年11月,墅社村和兴丰村这两个位于石门镇北部的村庄合并了,从两村村名中各取一个字,墅丰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别看墅丰村现在是家喻户晓的“网红村”,早年间可不是这样的光景,当时就一个字——穷,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穷则思变,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很长一段时期,墅丰村深受粗放式发展之苦,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鸭,房前屋后的环境越来越差。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湖羊交易市场。

  桐乡是湖羊重点产区,那时候湖羊交易市场在我们村,随处可见开着摩托车的羊贩子,市场设在一间闲置预制板厂房里,设施十分简陋。

  我听村里的老书记说,当时就在地上挖了个坑做处理池,用于临时存放处理下来的废弃物,气味难闻、苍蝇乱飞。虽然不少村民靠着羊生意赚了一些钱,但其实就像别人说的,很多人家是“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2003年,“千万工程”开始实施了,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我们也逐渐明白,不能总是“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

  我们从环境整治入手,逐步腾退猪圈、鸭棚,并对湖羊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朱家角小组还建起了种鸭养殖基地,一系列整治下来,村庄明显清爽了不少。

  那段时间,村里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土地平整,把原来高低不平、零星破碎的“箱子田”整理成标准农田,到2006年的时候,全村近5000亩耕地全部完成平整,不仅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美化了农房周边的环境。

  再后来,墅丰村的变化越来越快。

  就在土地平整完成后不久,村里开始了新村点集聚建设,我们把新村点的名字定为“墅丰家园”,村民可以选择联排和单套别墅两种户型,三层楼的房子,很洋气。

  我记得费家浜小组的费财富一家是最早的迁入户,他说,自己一个种田的,这辈子还能住上别墅,放到从前想都不敢想。

  原先,土地就在家家户户边上,新村点集聚之后,村民们远离了原先的土地,土地流转工作顺势开展。

  2008年,费家浜、寺后头、庙后头小组率先开始了土地流转,这些土地有的流转给了种粮大户,有的流转给了种柿子、蓝莓的大户。

  土地流转,也“转”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农民的双手从地里解放出来,有的做起了小生意,有的去外面务工,还有些人就在承包大户那里打零工,总之比种地赚得更多更轻松。

  看到有了好处,很多村民主动到村里说要流转土地。现在,墅丰村的土地流转率将近100%。

  (二)

  2014年,我出任村党总支书记,都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的观念开始从“建设”农村向“经营”农村转变。

  那时候,“千万工程”已经实施了10年,墅丰村变得更美了,我想到了发展乡村旅游,希望墅丰村能走上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过说实话,我虽然信心很足,但具体怎么干,心里也没谱。

  没想到,第二年机会就来了。

  2015年年初,桐乡提出了在全市建设庄园经济与古镇旅游互补的规划,我们村的沈家墩成了桐乡市打造庄园经济样板的首个试点。我心想,这下算是赶上趟了。

  沈家墩是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自然村落,原有住户40多户,随着新村点集聚和自然搬迁,到2015年时还剩18户在此长期居住。少了人气,很多农房红砖裸露、杂草丛生。

  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前期规划,我们在这一年的7月召集沈家墩村民开了大会,第一次听到“庭院经济”这个新名词,村民们不免有些犹豫,担心延续一辈子的生活习惯会被打乱。

  我想,“千万工程”归根结底要依靠农民,要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工程”,才能行稳致远。

  我告诉大家,大到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细到种一棵树、一株草,村里都会和大家商量着干。有了这份承诺,大家悬着的心有些放下了。

  两个月后,沈家墩庭院经济项目开始实施,沈家墩迎来了新生。举几个例子:农户房前屋后的菜园围起了竹编篱笆;废弃水塔被建成了观赏风车;田里放上了稻草扎成的黄牛、犁车、儿童,特别有意境,原先破旧的古村落重新“活”了起来。

  变化也体现在村民的态度上。以前我去沈家墩走访,村民们不是诉苦就是埋怨,后来再去,大伙儿都说村里这事办得好。

  变化还体现在村民的行动上。说实话,以前打扫卫生是应付检查,老百姓心里觉得那么干净还叫农村吗?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成“我要建设美丽乡村”。

  沈家墩成了桐乡庭院经济的样板,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团队来参观,集采摘、餐饮等于一体的新天泽农庄也在那一年热闹开张了。

  2017年,全省开始推进“万村景区化”,这是“千万工程”的深化,也是墅丰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次机遇。

  “怎么样让村庄更美,人气更旺?”针对这个问题,村两委班子经过讨论,并多次询问村民的想法和意见,决定种植一些既能观赏又能创收,既方便管理又不会破坏土壤结构的经济作物,发展采摘游。

  最终,我们决定引进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亚林36号”柿子,也就是太秋甜柿。

  在我们的方言中,“柿”与“墅”同音,柿子树的种植也承载了我们“事事如意”的美好期待。

  我们先在村集体的100多亩土地上进行了试种。为了普及新品种,村里还购买了一批柿子苗分发给村民,鼓励大家在房前屋后栽种,让产业延伸至家家户户。

  2020年,甜柿首次开采,真的像专家说的“脆似苹果、汁多如梨、甜胜蜜瓜”,一上市就广受好评,每斤可以卖到35元,当年每亩就产生了2万元的效益。

  现在全村甜柿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还形成了多个颇具规模的甜柿种植基地。量有了,我们接下来就要在“质”上做文章,力争把墅丰村打造成为以甜柿为主导产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让甜柿成为墅丰村的致富果。

  (三)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墅丰村是一年一个样,2019年开始变得尤其快。

  2019年4月,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成立,墅丰村就处在农开区的核心区里。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依托这一区位优势,这些年,我们村成功招引了桐乡农科所三新实验基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石湾猪舍里等农业项目入驻,就此翻开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跃升的崭新篇章。

  同样在2019年,桐乡市美丽乡村精品线——“果菊飘香子恺路”开始建设。这条精品线串起了石门镇的7个行政村,沈家墩成为这条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千万工程”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千村千面”“万村万象”,为了凸显特色,我们请出了“丰子恺”老先生。

  石门镇是丰子恺先生的故乡。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以丰子恺漫画为特色IP,在沈家墩植入了庭院菊海和漫画小品元素,打造了一个以漫画文创和研学为主题的“子恺漫画村”,活脱脱把漫画场景还原到了现实中,目之所及,既有风雅,也有新意。

  2020年,“果菊飘香子恺路”正式亮相,在嘉兴市7条美丽乡村精品线的比拼中获得了第一名,于是,“子恺漫画村”彻底出圈了,成了大家口中的“网红村”,来打卡的人一茬接一茬。

  听到外界的夸奖之词,看到其他村投来的羡慕眼光,我们村的村民别提有多得意了。不过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子恺漫画村”不仅大大提升了村里的颜值和知名度,还打开了增收新空间。

  我们在“子恺漫画村”探索了“共享农房”模式,就是把农房前后一分为二,后面的主屋留给村民居住,前面的辅屋则按照每平方米60元的价格租给村里,村里统一用以引入各种业态。

  通过盘活这些闲置农房,“子恺漫画村”已经引入了子恺餐厅、子恺漫居、振华书院、子恺画校、美斋等20多个业态主体,吸引了中日交流大使晋欧,名师大家马硕山、高逸仙、单秀梅等入驻并开设工作室,丰子恺外孙宋雪君先生也会定期来这里,亲自教授子恺漫画和子恺书法艺术。

  村民沈林锋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前两天碰到他,他告诉我,现在他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有2万多元,用他的话说,“环境好了、村庄美了、口袋鼓了,这笔账着实划算。”

  我回去还专门看了下统计数据,去年,墅丰村累计接待游客3.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6万元,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30万元,村级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82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867元,较2003年的6125元翻了三番。

  这两年,墅丰村荣誉不断——2021年,成功入选全省百个红色美丽村庄;2022年,又入选了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名单。这些名头,不仅是墅丰村的新机遇,也是村民们的小确幸。

  通过一批未来乡村项目的建设,现在村里也有了24小时无人超市、无人药房以及共享农房、老年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本村60至79周岁的老人在老年食堂购买“一荤一素”只要5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只要3元,大家都觉得日子越过越滋润。

  这些年,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如果说“千万工程”刚开始是靠政府推动,那么如今,已真正成为农民对美好生活、共同富裕发自内心的向往。对乡村生活,农民越来越认同,他们为生活在乡村自豪。

  虽然困难和挑战仍然会一直出现,但我坚信,未来乡村新模式的推广会让更多农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