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起海宁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又到一年观潮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奔腾不息的钱江潮,赋予了海宁大气磅礴的格调,也形成了海宁积极进取的气质。
孕育在天然地理优势中的“潮文化”,使海宁在“治潮”“弄潮”“观潮”等与潮共舞的岁月中,形成了“猛进如潮”的城市印记。
日夜守约而来的江潮和江边壮志踌躇的海宁人,正用那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前赴后继、奔流不息,书写着海宁发展的澎湃气象。
“治”出时尚产业潮
与潮共生,筑塘“治潮”,这在海宁有千年的历史。这种与自然抗争、保卫家园的过程凝炼出了海宁人智勇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禀赋,成为“潮文化”的重要内涵,更成了海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回首过去,海宁人敢闯敢干,推动了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发展。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早些年,这些产业还曾遇到过粗放式增长、透支地方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瓶颈。
如何让产业焕发新生?唯有变革才能赢得出路!海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后的企业被淘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得到涅槃重生。与此同时,一批批设计师、设计机构入驻,提升了海宁的时尚话语权;一场场高端论坛、前沿发布会举办,驱动着三大产业向高端时尚发展。
走进海宁经济开发区,安正时尚、针永体育、雪豹服饰等一大批时尚产业龙头企业,以及超千家服装皮革纺织企业汇聚于此。在这里,政府上门服务的便捷性与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金融机构的保障作用一起发力,令时尚产业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1年,海宁市完成了全省首个县级层面《“十四五”时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提出了“双千双百”的目标,即时尚产业规上总产值超1000亿元、规上企业超1000家,引育100名知名设计师、100个新品牌。这有利于海宁的时尚产业走得更远、设计理念交流更频繁、时尚人才越来越集聚。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海宁中国皮革城电商直播基地启用,月均开播2000余场,销售额高达166.13亿元;借助跨境电商带来的贸易变革,2700多家家纺企业的新面料、新设计、新工艺,正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海宁经编行业产业大脑上线运行,集成一站式企业经营服务,带动大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截至目前,海宁时尚产业从业人员超20万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数量785家。
令海宁人自豪的是,在去年的北京冬奥会和今年正在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上,“海宁制造”的服装入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鹃湖音乐节、潮城露营季等吸引年轻人的潮流“盛会”,也给“时尚海宁”贴上了颇具分量的时尚标签。
“弄”出科技创新潮
何为“弄潮儿”?现在多指敢于冒险、有进取精神的人。但在古时海宁,这是一种在潮头表演的营生,是源自吴越文化的一种生存本能和生活方式,也恰恰凝炼了海宁人敢作敢为、善抢机遇的开创精神。
无中生有,敢闯敢干,“芯时代”成为海宁的新选择。7年前,提到泛半导体,还是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词,但海宁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产业。结合区位优势,2016年底,海宁作出大力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重大决策。其中关键一步,是在海宁经开区建设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
“这里让我看到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在国内一家知名芯片公司工作多年后,沈瞿欢回到海宁。2021年,沈瞿欢所在企业搬至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后,越来越多的行业人才聚拢过来,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如今的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不仅拥有多个全国第一,更拥有大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企业,为全域科创驱动提供了样板。到2022年,海宁市泛半导体规上企业已有12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
如果说无中生“芯”实现了泛半导体产业在海宁从0到1的质变,那传统制造的科技创新升级,则是引领着海宁经济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专注剃须刀头研发20多年后,海宁新艺机电掌舵人怀华培用了7年跨界攻克经编槽针技术。“当时生产设备是国内没有、国外不卖。”
面对那时候的窘境,怀华培没有气馁。在两年时间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上百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生产、检测设备,并先后投入4000万元,与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设立子公司专注槽针研发,严格对标进口产品,让一款“103高端复合针”成功面世,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以优越的光洁度、力学性能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海宁上演。从“兴海工程”到“新兴海工程”,在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中,工业企业“加速超车”“变道超车”“换车超车”“换人超车”带来的科创之力犹如点点繁星布满全域。
今年上半年,海宁全市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85.7亿元,增长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4.9亿元,增长14.9%,增速在全省44个工业大县中排名第一。
近年来,海宁启动建设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高校、平台、企业的联动创新,让科技要素、人才资源碰撞迸发“第一动能”。鹃湖变成英才创业创新的科创湖区,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产业正抢抓“风口”,向百亿、千亿级产值进军。
“观”出共同富裕潮
潮过于凶猛的时候是灾,恰到好处的时候就是景。“观潮”之风宋代盛行于杭州,清代至今盛于海宁。在一次次潮水与海塘的碰撞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得到升华,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这几天,海宁丁桥镇梁家墩人头攒动,看着自家门前往来的人群,梁咏刚一直会有种“梦幻”的感觉。因为年轻时的梁咏刚和很多人一样,常常用“没有未来”调侃在梁家墩辛劳而清贫的生活,“那时候大家都拼命想出去,去城里打工、买房,认为城里的生活才光鲜。”梁咏刚这样想,也这样做过。
调侃是为了不倒下,不轻易“认命”的当地人赋予了梁家墩新生。村庄道路硬化,房屋改造,开办各种合作社,规划经济作物种植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又发现,梁家墩的交叉潮蔚为壮观,不仅吸引来了观潮游客,还富裕了村民口袋。梁咏刚也从外地回到村里开办起了农家乐。
如果说“治潮”是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弄潮”是人们利用大自然的决心,那梁家墩的蝶变就是海宁人在“观潮”中追求美好的生动实践。和与“潮”共舞的梁家墩一样,将自然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的故事在海宁大地全域开花。
沿着G524国道一路向东,当一行白色的粗体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出现在并不高耸的山头时,便到了“大尖山景区”的入口。在这里,可以享受上天滑翔、体验落日沙滩。要知道,早些年的大尖山,10多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山边坡和宕基,让人不敢靠近。经过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如今这里已是草木竞发、绿意葱茏,还带动了周边很多村民就业增收。
环境好、游客多、产业丰、生活美。听着潮声殷实起来的海宁乡村正与城区同频共振,发展的步调越来越一致。在博儒桥村,海宁首家无人超市、5G云诊室正为百姓服务;在上林村浓厚的书法氛围中,一条从传统村落到国家级书法村的进阶之路正被不断夯实……他们,散居在钱塘江畔,用各自的故事,丰富着海宁城乡融合发展的精彩故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钱塘江潮奔涌不息。站在钱塘江边,听到的是绵延数千年的潮声,也是海宁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