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政府工作报告 > 报告落实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643元

发布日期:2024-01-23 18:14 信息来源:读嘉 浏览次数:

连续“霸榜”20年1.jpeg

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居全省首位。至此,嘉兴在浙江省的这张榜单上连续“霸榜”了20年。

嘉兴农民为何如此“有钱”,他们赚钱的秘籍是什么?“一张蓝图绘到底。”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建华口中的这张蓝图,是嘉兴20年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方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户提高收入。

对47岁的陆荣来说,2004年很难忘。这一年,家住嘉善县姚庄镇姚庄村的他,在镇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月工资近3000元,相当于之前种地半年的收入。也是这一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21元,位居全省第一。

连续“霸榜”20年2.jpeg

作为“浙北粮仓”,粮食生产是嘉兴的头等大事,以浙江约1/1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约1/6的粮食产量。“但与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不高,想要农民增收,不仅要创新种粮模式,也要发展其他产业,拓宽增收路子。”邓建华说,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才能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

乡村产业,成了嘉兴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出亮点。放眼嘉兴,当地瞄准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少、农产品供应有缺口的情况,利用本地丰富的种植加工资源,稳定粮食面积,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打造消费者的“食物后花园”。

凤桥水蜜桃、姚庄蘑菇、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如今,很多嘉兴特色农业产业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名号,这都是当地农民赚钱的底气。在海盐县于城镇江渭村,村民王燕在农技专家和种植大户的指导下,自家8亩地都用来种植葡萄,年收入从20年前的不到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

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近65%,仍占大头。就业稳定,是增收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嘉兴牢牢把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关键,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市、县两级均出台政策,对农开区建设给予最高9000万元扶持,并突出一二三产业联动开发,推动融合发展。

连续“霸榜”20年3.jpeg

以平湖市广陈镇为例。2017年,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在这个小镇揭牌成立,昔日人们眼中的“穷乡镇”,用了不到4年时间,建成嘉兴首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部省合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已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9.5%以上。

当然,农民收入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早在200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就连续出台四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对各村加以扶持。

如今,嘉兴所有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均超160万元。村集体收入多了,农民每年靠分红拿到的“大红包”也更厚了,这增加了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进一步为农民的钱包加“料”。2023年,嘉兴共有35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总金额1.9亿元。

连续“霸榜”20年4.jpeg

此外,嘉兴通过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找到赚钱新门路。近三年,南湖区联丰村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绿化提升、庭院改造、灯光亮化等,如今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村庄,还成了网红村。“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村民徐荣龙经营着农家乐,刚开张时只有3张桌子,现在规模扩大了两倍多,每年收入起码有20万元。

在“提低”路上,嘉兴还想方设法建立了一个个“造血机”,为低收入农户巧设“增收密码”。如嘉善建立“共富大棚”,农民“家门口”上班拿工资;平湖打造智创园项目,发挥政策兜底效应,农户变身“股东”领分红;桐乡创新“奔富十法”,通过转移就业、消费帮扶等方法,确保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

眼下,嘉兴又立下“小目标”: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嘉兴乡野间,农民“向往的生活”正徐徐展开。